文章主要描述了马俐管家团队对于囤积症家庭提供的清理服务,并详细描述了几个典型的案例。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囤积背后的心理因素,如孤独和无助,以及对人心复杂性的探讨。
强调理解、沟通以及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到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是最难的部分。
2024年12月初,有个视频上了微博热搜——在天津,一个家政团队为一位独居老人清理她的家。这个久未清理的家里,出现了成千上万只蟑螂、堆积成山的腐烂食物,地板覆盖着几寸厚的包浆,老人养了十几只猫猫狗狗,囤积了十几年都吃不完的米面油。
很多人敏锐地意识到,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囤积症」。囤积症,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精神疾病,已经被写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囤积症患者往往囤积的物品繁多,无法抑制囤积欲望,而且无论物品的实际价值如何,都很难丢弃。收养超过养育能力的宠物,也是囤积症的表现。中老年人群是囤积症的高发群体。
为天津老人提供清理服务的,是一群年轻人,一个来自成都的家政团队,叫「马俐管家」。它成立于2021年,现在已经有100多位成员。3年多时间里,他们服务了3000多户家庭。最初他们做的是普通的家政服务,到后来,他们逐渐以清理极度复杂、肮脏的房屋闻名。在视频平台,他们上传了近200个作品,有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1500万。
这些视频是一个切口——截至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到达66%,人们生活在物质丰饶的城市之中,网购与外卖唾手可得,囤积成为轻而易举之事。它发生在家庭内部,关起门来,不见于公共视野。但在很多时候,人如何与物品共存,更深一层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灵与精神危机,这又是一个极具公共性的话题。
杨春美是这个团队的创始人,出生于1990年,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讲起,他们走进这些家庭,看到层层囤积的物品与所谓的精神疾病背后,是老人们的一生,就像化石与沉积岩。你会看到人从工作、结婚、生子到退休的过程,从健壮变得虚弱的痕迹,家庭里的人从团聚到离散,最终走向孤独……在这个过程里,人的需求如何变化,以及,作为此刻尚且健壮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们。
以下是杨春美的讲述——
天津姥姥,蟑螂、猫狗与几百盆花
我们是在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接到的天津姥姥的案子。当时是她的两位外孙女找到我们,想看看我们能不能去帮忙做清洁。我在群里看到她们发的照片和视频,当时就觉得,情况真的是很复杂了。
姥姥家里囤积了很多东西,还养了十几只猫狗,房屋气味确实难以想象。因为邻居投诉,姥姥两年都没开过窗户。这样的卫生条件之下,她总是被猫挠,还有蟑螂钻到耳朵里。两位外孙女说,去姥姥家看完,她们很愁,一晚上都没睡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事情难办之处还在于——姥姥性格很执拗,不同意做清洁,连视频都是孙女偷拍的。我们提议能不能把姥姥带走,去她的哪个姐妹家里,或者去哪里旅游,去哪个孩子家住几天。但姥姥特别不好骗,也舍不得她的猫猫狗狗。
她们花了大概一个月,反复跟姥姥沟通,给她看我们之前清理房子的视频,打消她的顾虑:首先,我们不会把她的东西全扔了,会帮她筛选,尊重她的意愿;第二,家里的蟑螂我们会尽量处理,处理时不会伤害到猫猫狗狗。这两点明确了,姥姥就有点心动。11月初,我们就从成都到了天津。
去的第一天,我们在门口,根本进不去——味儿太冲了,站在那儿,味道直冲脑门,眼睛会流泪,同事直接冲到楼下拿防毒面具了。我看到姥姥的眼睛也在流泪,但她的鼻子似乎已经适应了,她说,自己闻不到味道,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在姥姥家,我们8个人一共做了4天。她家囤积了非常多的东西,尤其有很多腐烂的食物,是她从外面餐馆打包回来的,在那儿越放越多,滋生了非常多虫子,尤其是蟑螂。她家楼下的邻居刚买了房,正在装修,知道这种情况非常生气,指着鼻子骂姥姥全家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了解了姥姥的故事。
姥姥受过很好的教育,原来是老师。看得出来,她年轻时很爱美,我们清理出了很多漂亮衣服,她给女儿买的都是带蕾丝的,有很多可爱的小东西。而且他们家庭的照片也都是出门旅游,还有保护得很好的全套钓鱼工具。他们一家,原来应该过着比较小资的生活。
这个家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姥爷过世。他过世已经几十年了,他过世后,子女们第一次感觉到姥姥不受控制,是她突然养了几百盆花。她以前确实也爱养花,很诗情画意,但几百盆就有点离谱,子女们帮她处理掉了。后来姥姥又开始捡东西,她很有爱心,又开始收养猫猫狗狗,两只狗都是别人丢掉的,她捡回来养了十几年,给它们打疫苗、上户。她的儿子女儿也想过把她接到北京去,她死活不干,哪儿都不去。我感觉是这些动物给了姥姥更多的陪伴。
至于从囤积到环境变得恶劣,临界点到底在哪?其实很难说。
首先姥姥囤积的很多东西,特别是米、面、粮、油,生产日期集中在2020年,都是疫情期间的储备。这特别典型,我们遇到的很多「囤积癖」都在疫情期间囤积了大量食物和物品。
她还囤了五个大纸箱的新衣服,却不愿意扔掉旧的衣服。我说,你每天穿新衣服都穿不完,你不需要穿那些包浆的衣服。但姥姥不会这么想,她原话是说,这个衣服是新的,我去抱猫,猫抓坏了怎么办?老一辈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
她打包了那么多吃的,也是觉得放在那儿,明天还能吃,这些东西慢慢长了虫。她最开始也不一定觉得虫就是自家长出来的,但是虫慢慢多了,姥姥一步步,也真的就跟蟑螂生活在一起,见怪不怪了,免疫了,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整个清理过程中,姥姥其实不是那么好劝,她会发脾气,会哭。我们就一直在跟她说,只有那些特别脏的、被虫腐蚀掉的东西,我们才会丢掉。我说,「姥姥,我们大老远过来,是真的希望你以后过得很舒服。而且清理干净了,也可以给猫猫狗狗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后来有个点也触动了她——我们清理沙发角落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猫的尸体,姥姥就说,「怪不得以前有只小猫不见了」,她是记得家里有多少猫狗的,一直记挂着这只小猫,就这样,她接受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清理完之后,因为姥姥家虫太多了,需要彻底消杀,拆掉重装,姥姥就租下了她对面那户人家的房子,住了进去(对面邻居因为姥姥家的情况,房子也一直无法出租)。现在,她还是每天都要去喂她的小猫。
离开前,我们最后一次和姥姥聊天,她全程都耷拉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她外孙女说,可能当着我们的面还好,但姥姥心里,或许还是对大家都有不满。可能我们觉得改善了姥姥的居住条件,但对她来说,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希望姥姥以后过得更舒服。
姥姥房间里囤积了大量的米面粮油图源@马俐管家视频截图
一群95后,整理别人的家
我是四川人,1990年出生,创业之前,我在金融行业做过品牌工作,也在国企工作过。有了孩子之后,还是希望能多陪伴孩子,不想每天996。结合我过往的经历,我觉得可以试试创业。2021年,我就是在喂奶的时候、宝宝睡着的时候,到处去看,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
当时刚好发生了一件事——怀孕之后,我搬家了,之前我住的是妈妈的房子,她把房子给我的时候,是非常干净的,无论是家具、开关、插座,都很干净,但是我还给她的时候,因为没办法自己打扫,就找了一个家政阿姨,阿姨做完,我挺满意的。结果第二天,我爸妈又拿着一些清洁工具过来,他们打扫完,刷新了我对「干净」的认知,真的是所有的亮面都会发光!水龙头的水垢消失了,有时候我们擦玻璃镜面,会有水渍、毛巾渣,但是我妈妈擦完,感觉都是新的。我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清洁服务,而不是花了三四百块,阿姨做得很辛苦,最后却达不到效果。
我爸妈是做装修行业的,他们说,工作中有个很大的痛点,就是装修完之后,开荒阿姨很难找。靠谱的开荒阿姨很忙,需要预约,要是找个不太熟的吧,可能会「踩坑」,比如把新家弄得到处是划痕,之后你也找不着人,非常麻烦。好的家政服务,确实是一个痛点,是一个创业方向。
但我不想做传统的家政中介,因为人是最不可控的,特别是阿姨们,稳定性不高,留不住。但这个赛道可以做,尤其现在年轻人,对家政的需求越来越高。其实每个家对干净的标准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可能都有个主心骨来决定家里的卫生情况。所以家政市场也很乱,因为很难定义怎样才算「干净」。但如果我来做,我希望能像爸妈打扫自己家那样用心,我们就招年轻人,用年轻人服务年轻人。
年轻人当然不好招了。我最开始招人,需要讲一个小时的PPT,因为大家有很多疑惑,比如印象里都是阿姨做保洁,年轻人做,是不是「杀鸡用牛刀」?还有人对家政、保洁工作是看不上的,觉得从业门槛低,是卖苦力,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干的活。我就会跟他们说,我们的工作,不是随便拿块抹布就能干的,市场在哪儿,差异化在哪儿,你会用你的专业技术,来获得更好的收入。
我招的第一个人是我表弟,他刚刚退伍,部队有自己的内务标准,很严苛,我觉得他就很合适。后来他又把他的几位战友叫过来了。我们最开始的团队,六到八个人,基本都是退役军人,都是95后,很有力气。
最开始,我们的订单都是正常房型,最多就是屋主的东西多一点,我们就会问,可不可以拍摄?拍我们怎么做收纳,出发点是想告诉大家,这么复杂的房子我们都能做,普通的房子肯定没问题。
但到了2021年末,我们接到了一单,那是我们第一次遇到那么复杂的房子,所有人都惊呆了。清理这个房子的视频,封面标题叫《给你五万,在这儿住一个月,你敢吗》,2022年2月发在B站,播放量是1500多万。
那是一个独居老奶奶的房子,是她孙子下的单,他在国外,看到了我们的视频之后来联系的。老奶奶住的是学校的家属区,步梯房,她腿脚不方便,不能下楼,只有儿子一周会看她两三次,平时她就一个人,吃饭就是家人给她点外卖。她几年没扔过垃圾,那些过期腐烂的食物最后就滋生了老鼠。家里有很多老鼠窝点,很多老鼠屎,厨房台面也被老鼠占领了,卧室还有蟑螂。我们四个男生扫了一整天,扔了一车的垃圾。
说实话,大部分家政公司都不会接这样的单子,因为工作量不好估算,也不好报价。那些连普通保洁都草草了事的家政公司,可能也很难做这样的服务。我们当时的报价是30元一平米,其实不高。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没有太多经验,就是按流程,先帮她丢掉不要的东西,再慢慢做清洁,确实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我们有个员工叫大程,公司成立起就在,他当时被老鼠吓得站在凳子上了。不像现在,他看见老鼠会直接冲过去,这是非常明显的转变(笑)。
这个案例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怎么世界上还有老人住在这样的地方?他们的晚年生活,可能确确实实很难照顾到位。做清洁的过程比较混乱,而且地面有水,我最担心奶奶的安全问题,因为她年纪很大了,怕她摔倒。在这个基础上,哪些东西要丢、哪些不丢,充分尊重她的意愿。做完这单之后,同事们也都很高兴,觉得帮她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后来我还和奶奶的孙子联系过,他说我们当时打扫完,他们把奶奶接出去住过一段时间。今年我们再联系他,他说奶奶已经去世了。
这个案例发出来,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始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找过来,就像一个鱼饵抛到海里,被同类看到了。
比较典型的几类,首先是子女为家里的老人下单,这个占比最大;另外我们跟成都的社区有合作,社区如果有类似的家庭,会找到我们,如果我们觉得可以,就去做彻底的清洁卫生和收纳,这是公益的,不收费,但我们要拍视频,这样可以接一些广告商单,覆盖成本;也有年轻人下单,甚至是匿名下单,清理全程房主都不在,就算在,他们也会全程戴着口罩,不会让我们看到正脸。
他们为什么囤积,又为什么沉迷捡垃圾
我们真正认识到「囤积癖」,其实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南京做过一套房子,下单的人是一个大姨,年纪跟我爸妈差不多,五六十岁了,也是看了我们的视频之后来联系的。她是给父亲下的单,父亲80多岁了,独居。
大姨说,20多年前她爸妈就离婚了,妈妈跟她住,爸爸自己住。因为爸爸年纪大了,她每天都会送吃的过去。但是每次过去,爸爸都只把门打开一条缝,她从来不知道爸爸家里变成什么样子了。后来她越来越觉得不对头,说想进去看看,但她爸非常抗拒,她只好说,「你不让我进来,我就不给你送饭了」,她爸才把门打开。但其实,房门根本不能完全打开,整个房子被包裹堆满了,从地面堆到了天花板,压得严严实实,房间只有一个很窄的过道,就能过一个人。
大姨很苦恼,联系到我们,我说,这个房子主要还是要看他的意愿,要先跟他沟通。如果他没有意愿,我们做不了。同时我也告知她了,这个情况是很危险的,一是有火灾隐患,二是床周围也堆满了包裹,万一哪天砸下来,可能会砸到人。沟通过后,爷爷就同意了。
我们从成都去了南京,做了4天才做完——爷爷的物品量实在太大了,是一种典型的囤积,家里全部是他囤的东西,原来的样子已经看不到了,全被包裹覆盖了,家具就被湿气、老鼠这些腐蚀掉了。
清理过程就像看到他生活的化石,看到他人生留下的痕迹——最表面的东西,是他从抖音、直播上购买的,都是生活用品,比如纸巾、吃的、喝的,他腿脚不方便了,囤的都是必需品;再往里翻,是电视购物、电话营销时代的一些保健品、收藏品,可能是他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囤的东西;最下面的,是他还在工作、还没有离婚,家里还有小孩时的东西。一层一层,就像沉积岩一样,里面是岁月,是关系的变化。
我发现,爷爷其实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吃的也很丰富,他买了非常多的沙棘汁,还有一些口服液、膨化食品,包括塑封的牛肉、猪肚、烤鸭……我们还发现了七八个做面的机器,他的子女说,爷爷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吃面,也会做面,现在老了,做不动了,他可能就是在购买的过程中,变相实现自己做面的愿望。
整个清理过程,我会跟爷爷讲,您的子女找我们来做这个事情,真的是因为爱你,希望你过得好。其实老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物品去留问题,我们会尽量给他保留,如果他不想扔,那我们就不扔。但清理到第二、三天,他也会发现,东西确实多得令人头疼,比如锅,普通居家来说,两个锅就够了,四个确实没用,我们就劝他,把好东西留在身边,不好的扔掉。慢慢过了这个心理关口,他也就能接受扔东西了。但他最喜欢的东西,手串啊,香薰啊,还有酒,都保留了。
做清理到后面,我发现人生真的很简单。之前我们去一个奶奶家里,看到他们家有很多过去的荣誉,有机关单位的奖章,到最后,她这些都不要了,但是破烂的盆、破烂的衣服、马上要过期的食物,她会跟你争得面红耳赤。需求在变,到了那个年纪,人已经不需要曾经的那些东西了。
马俐管家团队和他们清理出的垃圾
我们经手的案例中,囤积癖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捡垃圾。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瓦力爷爷」。这个爷爷在成都,已经90多岁了。2023年10月份,我们在做社区服务,社区本来要带我们去看另外一套房子,但我们路过爷爷家门口,就觉得那个味不对,就是那个味道!我们已经有经验了(笑),就跟社区说,能不能联系一下屋主?他可能更需要帮助。刚好社区工作人员在楼下看到了爷爷,他每天拾荒,甚至他的衣柜就在垃圾场,捡到一件合适的衣服,他就会把旧衣服当场扔掉。
我们说,「爷爷,我们去看看你家东西多不多」,爷爷说,「我家没啥东西,一无所有」,但是门一打开,我们就震惊了——家里堆满了垃圾,而且全都分类打包好了,压缩了,从地面堆到了天花板。所以我们就叫他「瓦力爷爷」,他就像机器人瓦力,收集了很多垃圾,而且把垃圾叠得方方正正,垒在一起。
那个房间给我的感受,就是照明特别差,越往里走,垃圾沉淀得越久,都是灰色的,有太多的尘,物品都风化变色了,房间里没有生命的气息。垃圾多了,爷爷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每天晚上就睡在门口的地上,铺两个蛇皮袋,和猫猫狗狗睡在一起。
当时我们和B站的一位up主,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的于悦老师,一起拍了一期视频。我们就发现,爷爷的囤积行为,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体现。我问过爷爷,为什么要捡废品?他说,因为自己没有挣钱的能力了,他有一个养子,但我不知道儿子有没有给他生活费,估计他的退休金也很少,只能捡垃圾,把垃圾囤到一起再卖,结果就越囤越多。可能对老人来说,垃圾就是他的资产,这也是一种安全感。就算现在他不卖,但有一天他没钱了,就可以卖掉一点,换一点钱。
老人捡废品,可能在全国都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我们接触过很多老人,他们总觉得,自己没有挣钱的能力,没有收入来源,但凡捡到个东西,就是赚到了。有的老人可能不缺钱,但是他们会觉得,自己杵在那儿一天,也没有别的事儿干,捡废品卖点钱,好像也是价值感的体现。他们就是没办法接受自己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任何收益。
瓦力爷爷的家被杂物堆满图源@马俐管家视频截图
囤积的背面是孤独
见到那么多有囤积行为的老人,总的来说,他们确实会有一些共同点——大部分都是孤寡老人,有的是独居,有的跟子女住得比较远,子女拗不过他们。
他们会有各种囤积的办法,但凡会网购的,就有很多快递;如果不会上网,去超市蹲折扣也好,薅羊毛也好,去各种展会领东西也好,各种来源都有;捡废品更是没日没夜,家里啥都有。
这些孤寡老人身边,总有一群打主意、做营销的人,那些人可亲热了,一口一个奶奶、爷爷,打电话叫他们买保健品。我们在好多老人家里都看到了各种以前没见过的保健品、仪器。最夸张的一个婆婆,为了买保健品,欠了9000块的贷款。还有一些老人,因为没事做,会去参加一些很便宜的旅行团,在团里就被人忽悠买东西。
但是从囤积上升到卫生条件糟糕,比如有老鼠、蟑螂,这是一个过程。我和同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结论,就是人在独居和共居的时候,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当我和伴侣一起住,尤其是刚同居,谁都不想展示邋遢的一面,两个人会磨合。如果一个人爱清洁,那另一个人觉得自己也要维持这个标准。但当这段关系破裂了,无论是因为分手或丧偶,这个契约就消失了,人的状态也会变。比如南京那个老爷爷,可能原来家里维持洁净的人是他老婆,但离婚后没人约束他了,他也就不会每天拖地、做卫生,囤东西也就随性了。
我们观察到很多人,都是失去了卫生方面的主心骨,就会出现囤积、凌乱、脏……而且底线会越来越低。以至于有一天,房子从单纯的东西多,变成充满了老鼠、蟑螂,他们也觉得可以接受,或者已经无力改变了。
2022年秋天,成都的一个社区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社区里的一个婆婆做清洁,就叫她黄婆婆吧。我记得第一次跟她接触,她好凶的。我去沟通,她一副生人勿进的姿态,觉得我是要去她家偷盗抢劫。我们沟通好几次,她都没同意,过了一阵子,她又主动打电话给我,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邻居已经在告我了,你来帮帮我吧」,挺心酸的。
所有有囤积的房子,邻里关系都不好。像黄婆婆,她平常不敢开窗户,因为一开窗,左邻右舍都要骂她。我们给她清洁完,我就说,「行嘛,以后你可以正大光明开窗户了」。后来她又找我们下过单,其实她卫生保持得挺好的,我猜她不是要我们做清洁,只是希望我们能去多陪她聊聊天。
还有一位婆婆也是,我们去给她做卫生,她一直拉着我聊天,我但凡走开一会儿,她就不同意。有一次,聊着聊着,她就哭了,她说,真的很久没人跟她这么聊天了。我中途听到她接电话,大部分都是营销电话,劝她买保健品。她的子女、孙辈都已经到广东生活了,不在身边。
我们真的见过很多孤独的人。最近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年轻的姐姐,才30多岁,她小时候有癫痫,后来又小脑萎缩了,2018年之后,基本就是卧床,每天就困在那张床上。她的孤单真的是非常明显,我去她家,她会拉着我一直聊。我们中途休息一会儿,再回她家,她就开始看监控、给我们拍照。她觉得好高兴啊,「又有这么多人来我家了」。
姐姐最大的爱好就是网购,喜欢在直播间买东西。她是某品牌饮料直播间的死忠粉,忠诚到什么程度?家里全是这个品牌的产品,甚至主播看到她上线,都会主动跟她打招呼。
你去她家就会看到,她手摸得到的范围内还是很整洁的,床上放着她的化妆品、几个箱子。但是她手伸不到的地方,就全是网购的囤积。没办法,她无法出去看世界,这是她唯一和世界交流的途径。
人心比物品更复杂
从事这个行业三年多,我现在会觉得,虽然接手的案例越来越复杂,但从本质上来说,物品并不复杂——要么是囤积的生活用品多,要筛选,要断舍离,只是工作量大,耗时长;要么是捡垃圾或囤积食物,会比较脏,有虫,但也可以处理。最复杂的其实是人。
人的心态是怎样的?人还能不能沟通?往往只有跟家的主人沟通之后,才知道我们究竟能做成什么样子。我分享两个「失败」的案例吧。
第一个案例,是孙女给爷爷奶奶下的单。她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很年轻,长得也非常漂亮,在外面见到她,你不会猜到她住在那么复杂的地方。我们跟她回家,她的小房间很整齐。但小卧室以外,家里所有地方都堆满了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我们在她家待了一上午,都没发现客厅还躺了个人,最后是因为我们清理阳台,丢了个不该丢的东西,爷爷突然开始喘气,把我们吓一跳。我们只好暂停,先沟通。孙女的意思,是想把家里的东西尽量丢掉或卖掉,反正不要了,爷爷就非常激动,很「恼火」,奶奶更夸张,我们左手挑出来,她右手又塞进去了。后来我就说,算了,我们还是不做了,我也没有收这个女生的钱。没有意愿去改变生活方式,是最大且无解的难题。如果家人都说服不了,那我们就选择不做。
还有个案例,是一位中年女性,我们把这个案例取名叫「一万件」,这个一万件,是一万件衣服。
这个阿姨主动找的我们。她家挺大的,有餐厅、休闲厅和三个卧室,每个房间都是衣服,连餐厅和厨房,衣服都堆到了三分之二的高度。我们要进她的房间只能侧着身子,床上有一个能睡觉的位置,也全是衣服。阿姨还养了很多猫,还有很多跳蚤。
我们在阿姨家里待了五天,真的是在「坐牢」。太难了,她根本舍不得扔衣服。第一天我们就跟她说,她的衣服确实是常人的N倍,还是要尽量断舍离,她答应了。但第二天她就反悔了,还是舍不得,让我们找袋子把那些衣服装起来,她可以送人。其实没人会要这些衣服,上面有跳蚤、猫屎、猫尿,要么就是很过时了。连地面抠出来的脏衣服,她都要留,我们做了五天,能拿出去扔的量非常少。
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她是那种很典型的「囤积癖」——无法舍弃,无法戒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和每一件衣服说拜拜。来找我们,说明她有意愿改变,但是事实证明,她真的做不到。如果我们再逼她,我觉得她真的会疯。
后来我们了解到阿姨的故事。她很漂亮,是个衣架子,很会搭配衣服,也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年轻时很风光,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有很多有艺术气息的朋友,也送她一些很好的东西。后来她的生活有变化,离了婚,搬回这个房子,和她女儿、妈妈一起住,开始毫无节制地买衣服。后面她女儿受不了了,又无法干涉她的行为,只能去社区举报她。她妈妈本来住家里,后来被跳蚤咬多了,无法忍受,只能白天在家给外孙女做饭,晚上去朋友家里住。
在我理解中,阿姨最大的快乐就是买衣服——如果某件事让她快乐,她会想一直这么做。在我们帮她清理的五天里,每天都会发现,又多了很多新包裹,这也是「囤积癖」的典型行为。
最后我就放弃了,我说算了,也不收你的钱。我们肯定是赔了,这没得说(笑)。但也挺好,如果业主的心愿不是那么强,我们其实不要太干预,不然做下来也会觉得垂头丧气。真的,改变人的意愿是最难的。
我们常常会收到评论,大家会问,现场状况那么恶劣,你们会不会吐?会不会吃不下饭?会不会有心理阴影?其实还好,做久了,接受度就高了。我们穿着防护服,蟑螂是爬不进去的。当然也有难受的时候,我们在一户人家看到很多小猫的尸体,你会想,人怎么可以这样?还有一些家庭是社区找过来的,我们上门之后,也会发现一些不太对劲的情况,我甚至还打过报警电话。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觉得对人要多一些理解。年轻人家里脏大多数是因为懒(笑),但是囤积的老年人,多少有些心理疾病,或者生活出现了剧烈变化。我们会听人说,「你不要去惹那个神经病」,他们是社区的「毒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这个「病」可不可以治愈,怎么才能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更好一点。
还有一些评论会说,你们打扫一次,三个月就会复原,有什么意义?其实有很多生活改善了的案例。之前有个爷爷,他家从来不上锁的,因为卫生情况很糟糕,说是小偷路过都不会进去(笑)。当时我去打扫,他儿子想给他买新家具,他也不想要,他说,反正我也活不长了,没必要,还不如你把钱给我,让我买几包烟抽抽。但是这次我去回访,他家很干净,买了新家具,卫生也保持得非常好,他又重新上了锁。是一个全新的家了。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