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闸12个交易日后,央行终于在月中来临时重启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此举是为了应对资金到期,同时,再次释放了央行“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信号。
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
7月11日,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公告显示,央行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1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
虽然当日有400亿逆回购到期,完全对冲当日到期量。但央行的操作还是打断了逆回购长达两周的“停摆”,让市场对7月的资金面也松了一口气。
自6月23日起,央行连续12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事实上,今年一、二季度资金跨季之际,央行曾连续13个交易日“停摆”公开市场操作,创下了自去年逆回购操作常态化以来最长的暂停纪录。而此次二、三季度跨季的情况与之类似,且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更显精准灵活,没有再现钱紧的现象,进入7月份后依然保证了流动性充裕。
从市场利率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自7月初一路走跌,其中,隔夜shibor利率从7月3日(7月第一个交易日)的2.8410%跌至7月7日2.5330,下跌28.8个基点。1个月Shibor跌4.05基点,报4.1205%,连降17日,创去年8月11日来最长连跌。3个月Shibor跌2.09基点,报4.3212%,连续19日下行,为去年8月19日来最长连跌。
事实上,央行重启逆回购有迹可循,7月10日央行公告称,因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中水平,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而此前,央行对流动性的的表述是“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市场利率也显示流动性出现收紧迹象。7月11日,Shibor涨跌不一,短端品种大幅走高。隔夜Shibor涨7.2基点,报2.6210%。7天Shibor涨2.8基点,报2.8120%。1年Shibor涨0.02基点,报4.4075%。
资金到期压力袭来
央行连续两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7月中旬资金到期压力袭来。
统计数据显示,本周将有4600亿流动性到期: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有2800亿逆回购到期,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300亿、400亿、500亿、600亿、1000亿;此外,本周四还有1795亿MLF到期。
央行此次重启逆回购操作也考虑到了资金到期压力。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央行重启逆回购一方面是前期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后重新投放流动性的正常需要,为了保持资金市场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近期资金到期。
黄志龙进一步指出,市场不应过度关注单日的逆回购的规模或量,而应重点关注资金市场利率的走势,如果利率走高,说明流动性偏紧,如果利率稳定或走低,说明流动性紧张压力不大。近期,各种期限的shibor利率都出现了走低态势,从这个角度看,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压力并不存在。
也有观点认为,真正的资金压力将在月中到来。中银国际认为,考虑到政府存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于资金面的考验时点可能在7月中旬,届时将面临7月的缴税压力和MLF到期,月中时点过后预计3季度流动性供给水平将延续回升的趋势。
申万宏源首席分析师李慧勇指出,现在市场沉浸在6月央行维稳带来的蜜月期里,但流动性好转是否超预期进入了敏感时期,还要看几方面因素,包括“三三四”检查的四不当自查报告7月份提交;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7月份前结束;政治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
“央行收紧论”被证伪
此前,由于央行连续多日暂停逆回购操作,被市场解读为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此次重启逆回购,表明央行仍然坚持“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
对于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由于6月跨季的因素,央行为了防止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从而加大流动性投放,这也导致了市场较往常宽松,随着跨季的结束,央行逐渐收紧流动性“无可厚非”。
在邓海清看来,“6月不紧、7月紧”的看法是杞人忧天。他指出,在监管协调2.0的大背景下,央行根本不存在使得市场流动性“难受”的动机,央行的资金回笼一定是建立在市场资金面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7月资金面仍将平稳运行。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结合历史上央行在7月初的货币净投放操作分析,预计央行7月仍会小幅净投放流动性,总体看流动性将保持平稳运行。
黄志龙表示,决定央行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当前是“不松不紧”,说明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引导市场利率平稳波动;二是前一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需情况和利率走势;三是当日到期资金或本周内到期资金情况,如果本周到期资金较多,央行可能会提前释放流动性,平滑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波动幅度。
从上述角度分析,黄志龙认为,三季度流动性将可能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或微幅上升,引导当前资金市场利率保持当前稳定的水平。但是,当前金融去杠杆趋势还将延续,所以利率回落,货币重回宽松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