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力资源研究
1、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分享、互动;2、HR相关的培训、咨询、产品等推介!输入“微课”获取最新的学习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1426年,明宣宗兴冲冲去看望叔叔,却不想被 ... ·  6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他破格进入黄埔军校,演讲天才,23岁牺牲,毛 ... ·  昨天  
国家人文历史  ·  晚清的“费洋古”们,在海外经历了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力资源研究

谢娜,确诊了!

人力资源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6-23 12:30

正文

来源 :Kyle (ID:kylehello) 作者 :Kyle

最近,42岁的知名主持人谢娜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自爆患病——



原来,在生完二胎之后,谢娜发现自己性情大变,后确诊为抑郁症。


为了战胜抑郁症,她减少工作,调整了一年,但还是迟迟走不出来。


直到丈夫张杰在苏州工作时意外受伤,令谢娜发现自己必须要坚强起来了,才终于走出了抑郁阴霾。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 而在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也高达9500万。


明星患上抑郁症尚且不容易治愈,普通人陷入情绪问题则更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内容如下:


坐标武汉,25岁,文科女,研究生。


刚进体制内,感觉和周围格格不入。


性格内向,不会和领导打交道,不爱逛街和聊八卦。


单位里的条条框框也很多,现在入职3个月了还是不习惯,每天上班都好煎熬。


母胎单身,不想恋爱,不想结婚,没钱买房,不想啃老,下班回家只想窝在家里撸猫。


上了那么多年学,本以为自己是人才,结果发现只是人口。


我 emo 了。


点开评论区,无数人共鸣——


有学生说,自己现在高三,成绩一直在前10,但最近一到考前就睡不着,又不敢告诉任何人;


有程序员吐槽,29岁了,爸妈每个周末都帮他安排相亲,可他内心不想结婚,又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每次都硬着头皮去,工作996,放假了也没有得到放松,身心俱疲;


有二胎妈妈倾诉,辞职在家全职带娃,有了二宝后精力明显跟不上,最近打算找工作,但发现和社会已有些脱节,压力大的时候会忍不住冲老公发火;


……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无声的。


这样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精神内耗。


而精神内耗,正是抑郁症的前兆。


人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内耗?


归纳下来,大致有4大类原因:


可能是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自卑感从婴儿期就存在。”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自信心越来越强,而有的人却仍然深藏着内心深处的自卑。


内耗也可能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


特别在意他人的人,往往共情力强,懂得换位思考。


然而,也正如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所说:“好人的内核是一个疲倦的灵魂。”


这样的人,连发个朋友圈都是负担:和男朋友约会完想发合照,结果想到有闺蜜刚分手,算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过度解读与人相处的小细节,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条微信,而让自己左右为难,情绪低落。


第三种可能,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习惯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作比较,比如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等,渐渐地陷入内心的自责。


还有一种可能,是过于看重结果。


每次做一件事情,一边力求做到最好的成效,一边害怕最坏的结果,如履薄冰,畏首畏尾,压力倍增。


长期陷入精神内耗,有多可怕?



A. 选择困难、拖延症


陷入内耗的人往往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最后卡在那里迟迟做不了决定,白白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严重的还可能患上拖延症。


太多人,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B. 自我PUA


每年年底,都会听到有朋友抱怨:今年FLAG又立了很多,又是啪啪打脸的一年。


不停地关注未完成,而看不到自己的已达成,其实是一种自我PUA。


C. 频繁换工作


对工作的要求也会很高,频繁换工作、换赛道。


想做短视频,刚更新了三五次,点击量没那么好,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吃不了这碗饭;


想跳槽去更好的平台,又没勇气裸辞,偷偷请假去面试,结果准备不充分、没通过,现在的工作也没做好,领导颇有微词,啥也没搞好。


D. 难以维系长期的人际关系


比如频繁分手。


热恋中的人情绪波动往往很大,歌词里唱,“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听上去很甜。


但放在现实中却很心累:仅仅因为男朋友没有秒回微信就如坐针毡,直到收到了回复才有所好转,心情像天气一样骤变,妥妥的恋爱脑,空耗自己。


又比如渐渐疏远亲人和朋友。


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长大后拉黑了父母;害怕混得不好而在同学会上被嘲笑,就疏远了同龄人。


长期精神内耗的人,大多难以维系长期的人际关系。离群索居,最终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E. 会变丑


研究发现,长期「emo」的人会更容易变丑,因为情绪失控会影响体内的激素,从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皮肤越来越差。


F. 会生病


不利于心理健康,诱发心理疾病,比如抑郁或躁郁。


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要么情绪起伏巨大,要么长时间心情低落。


会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自杀。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近一半患有抑郁症。


知名男艺人乔任梁生前就饱受抑郁症困扰, 还有民国时的女演员阮玲玉,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就草草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同样的,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会诱发身体疾病,甚至癌症。


曾听过一种说法,叫做“癌症性格”,世界卫生组织曾研究表明: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中医也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林黛玉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那么,我们要如何走出精神内耗呢?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内耗”体质。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一步步进化成高手呢?


1、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纽约时报》作家詹姆斯·克利尔曾提出过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关心的事物,比如天气、健康、吃什么、收入、物价、人际关系、明星八卦、国际风云等等;


影响圈,是我们真正能影响到的部分。


我们关注却不能影响到的部分,则被称作无效信息。


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关注一部分的无效信息,这些无效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前不久的热播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上,就有一个关于无效消耗的桥段,曾引发无数年轻人共鸣:


一个上班族晚上加班赶deadline,他自知工作量其实不大,便满口答应上司,一定能在12点前搞定。


然而一坐到电脑前就开始开小差,微信里闲聊、抢红包、给别人朋友圈点赞,微博上吃吃明星的大瓜,最后再欣赏欣赏短视频里的颜值主播……


回头一看时间,眼看着已经11点50,他才建了个文档。


整整一个晚上,玩也没玩好,活儿也没做完。


他不禁懊悔:时间都去哪儿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无效消耗。


而一个人想要走出内耗、做有用的事,就要尝试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删除一些不怎么用的APP,少关注一些无营养的信息,关掉明星八卦推送提醒,屏蔽那些朋友圈的微商广告、负能量。


多去接触一些对自身有帮助的人、事、物。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正在一点点变强。


2、把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分开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越是内心敏感的人,越要学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分开——


把父母的期望和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分开;


把优秀的同龄人和平凡的自己分开;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


他人的事,课题分离;

学会拒绝,学会屏蔽。


3、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


这个方法不是我说的,而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畅销书里提到的,还曾登上豆瓣热门话题 TOP 2,被浏览了2000多万次。


有的人可能会说: “这么做不适合我,要是一天下来都攒不够3件好事,我会更崩溃的。”


其实不然。


每天记录3件好事,目的不在于记录本身,而在于改变自己对“好事”的定义。


什么是“好事”?


升职加薪、中大奖、考了第一名,这些无疑是好事。


但这些都没有发生,也不是坏事。


现在很多行业动荡,而你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是挺好?若还能从中收获满足感,不更是好事一桩吗?


没有中彩票大奖也很正常,这个几率本身就是非常低的。而你只花了两块钱,就瓜分了一份500万的快乐,不也是一种普通人的小确幸吗?


就算没有考第一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走出学校、在职场工作多年后,你早已不再向人提起自己考过的第一名,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求知欲,却会让你终生受益。


4、曲别针策略:可视化打卡,更容易坚持


有一个新加入公司的菜鸟销售员,在办公桌上放了两个罐子,其中一个装满了120个曲别针,另一个是空的。


每天一到办公室,他就开始打推销电话。每打一个电话,他就从装满曲别针的罐子里拿一个,放到空罐子里。直到把全部曲别针转移到另一个罐子里,这一天就结束了。


1年后,这个菜鸟销售员就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这就是曲别针策略—— 可视化你的习惯,例如,朋友圈打卡、撕日历本、给日历打勾、理财记账等。


量化行为,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变化和进步,更容易坚持哦。


5、 运动


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主要是两种物质:


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


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研究表明,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最容易入门的运动,比如,跑步。


它没有门槛,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一双运动鞋,随时就能出发。


作家村上春树从33岁那年开始跑步,到现在已经坚持了30多年,他说: “当受到别人责难,抑或觉得委屈时,我总是比平时跑得更远一点。”


他还从跑步中获取了创作灵感,写下一本名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