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文末多多点击“在看”,我们就会经常出现你的订阅列表里了,谢谢。
今年中秋假期虽无法与去年的中秋、国庆连在一起的超长“黄金周”相比,但基于今年居民出行活跃度较高,从中秋假期前2天出行及其他各方数据进行分析,来看一下居民的出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情况。上一周,统计局公布8月经济数据,数据多数低于预期,内需压力仍然较大,具体表现如何?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家券商对以上问题的解读和看法。
今年中秋假期(9月15-17日)共3天,落在周日-周二,假期长度与2019年的(9.13-9.15)一致,但由于2023年中秋、国庆连在一起形成超长“黄金周”、无法直接相比。今年居民出行活跃度较高,省内/跨省出游较为主流,但酒店及机票价格均回落至淡季水平,消费呈现“价跌量升”。由于文旅局全国层面数据尚未发布,我们基于中秋假期前2天出行及其他各方数据进行分析。
一、 居民出行较为活跃,中短程自驾游、高铁出行占比较高
中秋假期前2日居民出行活动频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2%,但略低于端午假期出游,中短程自驾游、高铁出行占比较高。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中秋假期前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较2019年(同为3天假期)增长12.1%。出行方式中,假期前2日铁路、公路、民航发送旅客数量分别较2019年同比增长20.7%、12%、3.6%,跨区客流量,尤其是铁路出行明显上升。
假期前两日居民跨区域流动人员流动量低于今年端午假期前两日0.3%,首日出行人数亦低于清明假期首日约17.6%。百度迁徙指数亦显示中秋假期首日居民跨区域流动趋势低于端午/清明小长假首日4.6%/28.3%。
假期前两日自驾车出行量较2019年增长22.1%、延续结构性上行,租车自驾游或“高铁+落地租车自驾游”是省内跨城以及邻省跨城游客的主流选择。携程数据显示,中秋假期周边游订单占比近半,同省酒店订单比例预计将达到50%以上。
相较于较为活跃的中短距离旅游出行,今年中秋假期仍然呈现五一假期和暑期出行的“量增价跌”趋势,酒店和机票价格等有所回落、性价比突出。
酒店价格方面,根据去哪儿数据,中秋酒店价格较国庆便宜15%左右。其中,三星级酒店价格均低于国庆/去年同期两成左右。机票价格方面,去哪儿网和携程旗下Flight AI平台数据均显示,中秋假期境内机票相比去年中秋及国庆前3日价格下降约25%,与6月份基本持平。
此外,或受国内需求偏弱和库存偏高等因素影响,中秋假期白酒、月饼、茶叶、大闸蟹和红酒为主要代表的中秋礼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但销量同比回升
。根据财联社消息,预计今年中秋假期白酒动销下降2-3成、月饼、茶叶、大闸蟹、红酒为代表的中秋四件套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均超10%。其中,月饼降价幅度最大、较去年同期下降35%左右。销量则呈现明显增长——叮咚买菜和京东超市等平台数据显示,中秋节前后月饼销量整体高于去年同期至少3成、大闸蟹品类销量同比增长167%;京东超市红酒的销量亦同比上升20%。
今年中秋假期低线城市旅游相对火爆、县域等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热度仍在延续,体验类消费同比增长较快。
受国风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国风和传统文化体验成为国内旅游热点。中秋假期旅行热度最高的城市除北京、上海、苏州、深圳、重庆、南京、成都、青岛、长沙、杭州等传统热门目的地之外,拥有众多古建筑景点的山西文旅热度明显上行,大同、晋城、朔州、临汾等地中秋节前一周游客量同比增长逾15%。
出入境游方面,国家移民管理局预计今年中秋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到180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其中香港“北上潮”延续、中秋首日约10%香港人口入境大陆。
根据航旅纵横数据,今年中秋假期出入境航线机票平均价格比端午假期上涨约10%。飞猪平台中秋假期出境游的需求明显高于端午节假期,境外目的地的玩乐服务预订量比端午节假期增长约30%。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统计,9月14日-9月16日,约有136.8万人次从香港出入境,日均同比增长约5.9%。中秋假期首日,有超过105万人次经各口岸从香港出入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45%,其中约7成是香港居民,几乎达到香港人口的10%。随着中国本土消费品和服务的相对性价比快速提升,入境人数恢复速度持续加快,我们估算入境游复苏对下半年社零同比增长的贡献约0.5个百分点、对下半年GDP的拉动或在0.2个百分点。(参见《入境游的增长潜力如何?》,2024/8/26)。
8月中国经济主要增长数据大多走弱。
在生产端,8月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4.5%和4.6%,均较上月放缓。以此估算,2024年7月和8月中国月度GDP增速分别为4.8%和4.5%,相比于“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存在差距。在需求端,社零增速自低位继续回落,出口支撑尚处高位;投资增速温和回升,主因房地产及其他投资同比跌幅收窄,而前期偏强的制造业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回落。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至7.7%。
工业生产增速放缓。
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放缓0.6个百分点。结构上呈现两点特征:一方面,装备和高技术制造行业增速回落,分别较7月低 0.9和1.4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的带动减弱。另一方面,外需保持较快增长,8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持平于6.4%,对工业生产的带动作用较强。产销率有所恢复,前8个月工业产销率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至至96.0%,同比也有一定幅度的改善。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
1)8月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回落4.5个百分点至6.2%。8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较大,但发行时间集中于下旬,金融数据显示财政存款高增,资金或有淤积。待资金拨付落地,9月基建投资有望重拾升势。2)8月制造业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至8.0%。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对投资的拉动减弱。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至16.8%。另一方面,出口预期不稳,中下游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前8个月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4.9%和10%,分别较上月回落0.9和0.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跌幅收窄,得益于资金端的改善。
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单月同比-10.2%,比上月跌幅收窄0.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当月同比降幅收窄。尤其是,8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至-10.5%,国内贷款、按揭贷款及定金预收款出现恢复。然而,新房销售以价换量特征鲜明,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跌幅收窄0.6个百分点至-18.0%,而同期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同比跌幅扩大0.4个百分点至5.7%,房地产投资的内生恢复链条难言启动。
居民消费增速回落,稳就业压力边际提升。
8月社零增长2.1%,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3%,达到2023年3月以来最高值。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数据看,商品消费的结构性拖累在于,汽车销售单价回落,石油制品价格下跌。不过,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对商品消费存在支撑。8月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类消费同比较快增长,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的拉动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8月2日至31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约35万份,占到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的18%。
8月,M2同比增速持平,社融、信贷同比增速回落,M1同比增速继续下降,居民信贷延续偏弱,企业信贷呈现“弱平衡”,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支撑社融,宽信用仍需“先立后破”。
货币政策后续或在提振消费融资和推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方面发力。M1的继续下探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相对较弱,宏微观数据与体感背离继续存在,10年国债收益率大方向或震荡下行,然而外贸的潜在扰动可能促使国内稳增长政策加码,进而导致10年国债收益率阶段性回升。
供给主导下居民贷款仍弱,宽信用或在消费融资发力;企业贷款相对平稳。
8月贷款投放主要呈现两个特征:其一,“炒房”需求挤出后,供给主导下居民贷款较弱“炒房”需求挤出后居民中长贷可能由需求主导切换为供给主导,这一变化可能决定了居民中长贷增量偏低的特征将持续。其二,票据融资继续支撑企业贷款增量企业贷款需求扩张可能持续受项目储备不足的制约,最终形成票据融资持续成为企业贷款增量主要组成部分的现象。
新增专项债快速发行,年内发行压力缓解。
8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加速,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压力后有所减轻。8月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水平,在无风险利率走低、信用利差“极窄化”背景下,企业发债成本下降,直接融资或对贷款起到了一定替代作用。但受IPO放缓等影响,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持续较低,同比持续少增。
宽信用需要“先立后破”。
在新需求成长到能够替代旧动能对社会信用扩张的支撑作用前,尚需保持旧动能的相对平稳。当前五篇大文章还在“立”的过程,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存在堵点需要疏通,要更加重视“破”的风险,避免因为处置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进而对“立”产生扰动。
宽信用在居民端或将在消费融资方面发力,在企业端鼓励先进产能替换落后产能的导向得到确认。
我们认为,在居民端支持扩大消费是一举两得实现“推动价格温和回升”和“扩大国内需求”的方式;而在企业端,央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的表述或印证了我们在此前提出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并引导先进产能建设加以替代的方式挖掘融资需求”的判断。
10年国债大方向或震荡下行,外贸是潜在的变局点:
对长期国债的资产配置力量依然较强,10年国债大方向上有望震荡下行。
但要注意到,外贸可能是影响政策的核心变局点。年底之前,美国大选后可能的贸易政策变化或将进一步扰动我国外贸形势,可能促使国内逆周期政策加码,进而导致10年国债收益率阶段性回升。
走出误区系列:“保房价”和“保汇率”,真的不可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