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在睡觉
用自在睡觉,为生命赋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中国队逐渐告别“冰强雪弱” ·  13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200份开工好礼免费送,助你满血复活! ·  22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冯骥 我们只是一群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 ·  昨天  
每日人物  ·  4亿人都在用的必需品,集体“塌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自在睡觉

梁冬 | 一种奇葩减肥法

自在睡觉  · 公众号  ·  · 2025-02-01 19:30

正文

导语:( 喜马拉雅《梁品本草》精华版-中医生命观018)


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本草纲目》,会发现极其有意思。


人肉、粪便皆能入药,这些看来反道德、反人类的事情,有没有道理呢?




从“吃人肉”说起


虽然叫《本草纲目》,但《本草纲目》还有很多不是草的部分,比如说水、矿物、土壤、 人肉 等等。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甚至影响到了吴承恩,吴承恩在写到《西游记》的时候,就讲到了要用人肝做药引,甚至 要吃人肉才能补精神。

这些如今看来反道德、反人类的事情,在当时明朝是医学界的一种常识,或者说一种共识。

也不仅仅是中国医学界,在众多国家都曾一度有用人肉来治病的经验。除了人肉以外,还有别的东西也有作用。 比如说人的排泄物、人身上搓的泥、人的大小二便,可能都是有用的。

有一种传说,不知道是否真切, 有一些教派是把上师身上的排泄物 ,包括身体、头发、牙齿里面刷出来的东西搓成泥,混到某一些药物里面,然后给信徒吃。

听起来很恶心对吧?以前我一听这些就很愤慨,我觉得这种东西很不人道,甚至很愚蠢。直到后来我接触了肠道菌群学之后,觉得好像也不尽然。


吃屎能减肥


我们试图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看, 两个人要越长越像,其实是需要菌群交换的。

菌群交换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妈妈把食物嚼烂了之后,喂给小孩子吃;或者一家人用过同一双筷子,同一个桌上吃饭,每个人都拿筷子去夹,这其实都在进行菌群交换。

这个菌群交换完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过程: 从菌群的共存,到思想意识的共存,到生活方式的共存,到整个家族的统一性。

这背后隐藏着非常有意思的一种特征: 我们菌群整合与我们的思想整合,乃至于我们命运的整合,有没有关系呢? 可能是有的。

我就听说过,一些正在做菌群研究的人,他们居然把那些 吃肉不长肉的人的粪便进行分离,找出适合的菌群, 把它拎出来之后做成胶囊给人吃。 那一些连喝冷水都长胖的人,吃了这种菌群,调完自己肠道菌群之后,有可能他就会慢慢也不长肉了。

你觉得这个事情很匪夷所思吧?其实一点都不。

《nature》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把瘦子和胖子的肠道菌群分别移植到不同小鼠体内,给它们喂食同样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结果发现, 带有“瘦菌”的小鼠仍然保持正常身材,带有“胖菌”的小鼠却长胖了。



原来 瘦子体内天然有一种叫“多形拟杆菌”的特定菌群 ,能抑制肥胖,所以吃不胖。


后来,这群长胖的小鼠吃下带有“瘦菌”的粪便,也成功减肥。


目前在医学上有一项特别热门的研究,叫做「 肠道菌群移植 」,就是把 正常人的粪便经过离心、过滤等程序之后 ,提取中间的健康粪菌移植到患者的肠道里,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


为什么洗干净的

肥肠不好吃


我们很多人都有去吃酸奶的习惯,酸奶就是菌群和奶发酵之后的产物,你知不知道最开始的菌群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你知道的话,你也许就不会去吃酸奶了,那你一样还不吃得干干净净、舒舒服服。

有很多人都很喜欢吃肥肠, 肥肠要洗得特别干净就不好吃 。为什么洗不干净的肥肠,卤煮、爆炒、做火锅,吃着你就觉得很过瘾,甚至很上瘾的感觉呢? 除了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有没有口感上的依赖,乃至于菌群上的依赖呢?

如果你能慢慢理解我后面讲述的这一段东西,你可能会觉得,在以前的技术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用一种比较粗糙的方式把上师的菌群,和在食物里给弟子吃了, 也是一种比较粗糙而原始,但是原理上并不太差的一种方法。


道听途说or开放心态


当然,小梁在讲这些话题的时候都留有很多揣测。作为一个民间学习药物学的人,我感觉我们应该 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 ,把这些问题的当作一个和ChatGPT聊天,或者在google、百度上搜索的一个基础,这样一个开始。

有很多人对着搜索引擎,乃至于对着电脑和ChatGPT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当这些机器回答一个答案之后,你也不知道选择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新的提问, 你的内在没有一些大胆的假设,也就无法进行小心的求证。

很多人都说未来会出现一种新的职业,这个职业叫做「 人工智能训练师 」。你作为一个人,要跟人工智能对话,聊着聊着可能你就会聊出一些很有趣的内容。你为什么能提这种问题呢?其实本质上来说,是你有一些很开阔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是对的。

就像小梁在学习《本草纲目》的时候,想到把上师的泥搓出来丸药给弟子吃, 这种假设和道听途说有没有意义?

它有意义,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我们跟知识互动、跟搜索引擎互动、在跟人工智能互动的时候, 我们有了提问的前提和条件。

所以小梁现在在学习本草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本草纲目》里的很多东西。

有些东西可能受限于李时珍当时的视野和技术背景,他无法做出精准的判断,有些可能也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还有些 当时技术上很粗糙,但是原理上不粗糙的部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