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相关标的投资前景 ·  2 天前  
点拾投资  ·  投资大家谈 | ... ·  昨天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25年度山西科技创新券开始兑现 ·  昨天  
新闻株洲  ·  制造名城走进上海交大 ·  2 天前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升温?下雨?你想知道的天气都在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库尔特·施维特斯的梅尔兹理念研究及辨析|论文大纲

院外  · 公众号  ·  · 2025-01-06 20:20

正文

EXTITUTE|批评·家 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文| 许佳喆/ 责编| XD

德国艺术家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1887-1948)以其“梅尔兹”[Merz]理念及艺术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先锋团体中广泛闻名。他从1909年进入德累斯顿皇家艺术学院起正式开启其艺术生涯,在经过一系列的现实冲击与艺术探索后,于1918年底-1919年初开始使用垃圾废品制作抽象拼贴组合画。而“梅尔兹”一词就来自于其中一幅作品所使用的材料碎片。
本文以阐明辨析梅尔兹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愿景为要务,重点解读施维特斯在1918-1932年间的理论写作、实践作品与交流活动。第一章聚焦于梅尔兹理念自身的诞生发展过程,说明施维特斯早期从自然主义走向抽象拼贴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介绍梅尔兹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术语;第二章围绕施维特斯与达达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通过阐明梅尔兹在“破坏性”与“建构性”上的辩证统一,牵引出梅尔兹超越达达的时代解放潜能——统协;第三章讨论梅尔兹在二十年代进行的普遍化尝试,由范杜斯堡风格派理念的影响切入,探究施维特斯在共同艺术建构上的态度与立场。 本期推送的内容为全文的绪论、目录、结语及参考文献部分。正文内容将陆续推出。
Kurt SCHWITTERS |1887年6月20日-1948年 1月8日
《梅尔兹图》(Das Merzbild)(已佚) 施维特斯|1918末-1919初
库尔特·施维特斯的梅尔兹理念研究及辨析|论文大纲 2023
本文 4000 字以内
绪论

(一)选题综述


德国艺术家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1887-1948)以其“梅尔兹”[Merz]理念及艺术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先锋团体中广泛闻名。他从1909年进入德累斯顿皇家艺术学院起正式开启其艺术生涯,在经过一系列的现实冲击与艺术探索后,于1918年底-1919年初开始使用垃圾废品制作抽象拼贴组合画。而“梅尔兹”一词就来自于其中一幅作品所使用的材料碎片。


简单来说,梅尔兹是一种包容一切材料并将协调材料关系作为至高原则的艺术创造,由垃圾制作的抽象拼贴组合画就是其最初级的形式。梅尔兹理念在1919年7月被施维特斯正式提出,又随着他后续交流活动的展开而在1920年代初基本成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梅尔兹见证了达达运动在柏林的兴起与式微,紧接着又与国际达达运动及国际构成主义汇流,逐渐被施维特斯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时代解放任务——“统协”[Konsequenz]。“统协”一方面被用来形容艺术作品内部材料关系的严格组织,一方面又被用来强调艺术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外在客观现实间的协调平衡。而在1923年,为了宣传梅尔兹所具有的这种协调能力及其所承载的时代解放潜能,施维特斯在其老家汉诺威创办了同名杂志《梅尔兹》(Merz)。通过该杂志,他在自我宣传的同时也与其他先锋派进行相互的交流批评,由此在20世纪二十年代逐步确立起了梅尔兹的国际影响力。


在提及施维特斯及其梅尔兹时,艺术通史与一般的概述介绍总是绕不开一个关于他的响亮称号——“汉诺威达达”。这一称号的获得主要归功于施维特斯在1918-1924年间对达达运动的高度参与及杰出贡献:他以汉诺威为据点,在柏林、布拉格以及荷兰的多个城市进行广泛的达达宣传;其用垃圾废品制作的梅尔兹抽象拼贴组合画,也同其它使用非正统材料的达达作品一样,具有对传统艺术体制的挑衅破坏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施维特斯的达达身份在如今颇负盛名,但他却在当时的一些激进达达主义者中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与攻击。而他本人也从未将自己及梅尔兹与达达等同。对施维特斯而言,达达确实能起到对陈腐传统的破坏作用,但却缺乏对新世界的建构潜能。但梅尔兹则可以通过“统协”将这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秉持着让梅尔兹加入新时代总体建构的雄心,施维特斯从1922年开始与国际构成主义者广泛接触。其中,风格派(De Stijl)的创立者提奥·范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对其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范杜斯堡风格派理念的部分吸收,施维特斯在二十年代展开了梅尔兹的普遍化尝试,其艺术实践也从最初的抽象拼贴组合画逐渐扩展到建筑、剧场、广告等公共艺术领域。然而,随着德国局势在三十年代的恶化,施维特斯流亡海外,其与国际先锋派之间的联系交流也随之切断。


本文以阐明辨析梅尔兹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愿景为要务,重点解读施维特斯在1918-1932年间的理论写作、实践作品与交流活动。第一章聚焦于梅尔兹理念自身的诞生发展过程,说明施维特斯早期从自然主义走向抽象拼贴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介绍梅尔兹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术语;第二章围绕施维特斯与达达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通过阐明梅尔兹在“破坏性”与“建构性”上的辩证统一,牵引出梅尔兹超越达达的时代解放潜能——统协;第三章讨论梅尔兹在二十年代进行的普遍化尝试,由范杜斯堡风格派理念的影响切入,探究施维特斯在共同艺术建构上的态度与立场。
《梅尔兹图》的“Merz”局部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美地区对达达的重新发现与挖掘,学界对施维特斯的研究逐渐兴起。在60年代,施维特斯已被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一”【1】,而关于他的研究著作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陆续出版。


1.施维特斯研究专著: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施维特斯研究专著主要有两部。其一是1967年由德国维尔纳·施马伦巴赫(Werner Schmalenbach)撰写的第一部施维特斯研究专著《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该书完整地梳理了施维特斯的整个艺术生涯,并全面地介绍了他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各类作品,在出版后被多次译成英文并再版。其二是由约翰·埃德菲尔德(John Elderfield)撰写的《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于1985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出版。该书在介绍施维特斯的作品生平外,同时梳理了他与其他先锋派的交流活动,并结合了诸多1910年代-1930年代德国整体的文化政治分析,对笔者理解施维特斯在总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很大作用。


除了这两部研究施维特斯的经典著作外,还有一些后续出版的研究专著也值得提及:1995年由多萝西娅·迪特里希(Dorothea Dietrich)撰写的《库尔特·施维特斯的拼贴:传统与创新》(The Collages of Kurt Schwitters :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聚焦于施维特斯早期的拼贴实践分析,解读其在1910年代末-1920年代初面对新旧思想交替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尝试;2020年由施维特斯恩斯特基金会的伊莎贝尔·舒尔茨(Isabel Schulz)所撰写的《库尔特·施维特斯:梅尔兹艺术》(Kurt Schwitters: Merz Art)重点围绕施维特斯多样的梅尔兹艺术实践展开,总体考量了梅尔兹拼贴组合、建筑、舞台剧场等不同艺术形式在其理念中的位置,对笔者理解施维特斯总体的梅尔兹蓝图颇有帮助。


2.达达框架下的施维特斯研究:由于施维特斯在达达运动中的高度参与及杰出贡献,后世知名的达达研究几乎都会对其有所分析。而施维特斯作为“汉诺威达达”的知名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更能代表其自身的梅尔兹。


在1964年由前苏黎世达达成员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所撰写的《达达:艺术与反艺术》(Dada:Kunst und Antikunst)中,施维特斯作为“汉诺威达达”被单独列为第四章。里希特根据自己的亲身接触以及其他达达亲历者直接提供的文献口述材料,对施维特斯的达达活动以及他和其他达达成员间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记录。该书作为研究整体达达运动的重点文献被多次译成英文出版,在欧美地区影响广泛。1968年由威廉·鲁宾(William Rubin)撰写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出版物《达达,超现实主义及其遗产》(Dada, Surrealism and Their Heritage)主要从施维特斯的作品本身出发阐述其在达达中的位置,一些评价已经引出了对其达达身份的怀疑;2005年由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出版的《达达:苏黎世,柏林,汉诺威,科隆,纽约,巴黎》(Dada: Zurich, Berlin, Hannover, Cologne, New York, Paris )按照达达运动的地区分成六个板块,而施维特斯则作为汉诺威板块由上文提及的迪特里希撰写。该板块全面地介绍了施维特斯以汉诺威为中心进行的达达活动规划与各类项目合作。


除了上述著作,还有诸多达达研究对施维特斯有所提及,不在此一一列举。总体而言,虽然施维特斯在生前坚决反对将自己和梅尔兹与达达等同,但后世的艺术通史以及一般的介绍性叙述总是将其列在达达的框架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梅尔兹与达达之间的辩证矛盾。而目前国内对施维特斯的叙述也往往只停留于这样的通史介绍。


3.梅尔兹理念研究及相关一手文献:虽然目前对施维特斯的研究从整体上看已经较为丰富,但其梅尔兹理念本身却仍未得到系统化的理论梳理与术语分析。而这也是导致施维特斯的达达身份总是与其梅尔兹立场纠缠不清的原因之一。


在2021年由梅根·卢克(Megan Luke)等人编译的英文版施维特斯艺术理论评论集《我自己和我的目标:关于艺术的写作与批评》(Myself and My Aims : Writings on Art and Criticism)出版之前,英语学界始终缺乏对施维特斯艺术理念文本的整体摆渡【2】。而在该理论集的序言中,卢克对梅尔兹理念本身进行了相对整体的梳理解读,对笔者在第一章进行的梅尔兹基本原理分析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而为了进一步阐明梅尔兹理念的内涵并辨析它和达达之间的本质不同,笔者在该英文理论集的索引基础上参考了部分重要文章的德语原版。并结合德英二版,对其中一些关键术语及段落进行了翻译与校译。这些德语原版的一手理论文本主要刊载于当时的一些先锋杂志,大部分可以通过线上数据库获得。这里将最主要的三部杂志的数据库网址收集如下。


(1)施维特斯在1910年代末-1920年代末的部分宣言及理论文章,见于《狂飙》(Der Sturm):https://bluemountain.princeton.edu/

(2)施维特斯在1921年关于梅尔兹理念的纲领性文章,见于《亚拉拉特》(Der Ararat):http://sdrc.lib.uiowa.edu/dada/Ararat/index.htm
(3)施维特斯本人在1923年-1932年创办发行的《梅尔兹》(Merz)杂志:https://monoskop.org/Merz

【1】Werner.Schmalenbach, Kurt Schwitter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67,p.7.
【2】虽然在1973年至1981年间,已有德语版的施维特斯艺术与理念文集在弗里德海姆·拉赫(Friedhelm Lach)及施维特斯之子恩斯特·施维特斯(Ernst Schwitters)的收集编撰下陆续按卷出版。但由于语言以及编目问题并未得到流行。
《胜利图》(Siegbild) 施维特斯|1922
结语


1933年起,德国的政治局势在纳粹的统治下逐渐恶化。施维特斯的《梅尔兹》杂志被迫停止出版,其作品也被列入“堕落艺术”(Entartete Kunst)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已是艰难,更不用说对公共艺术生活的介入了。1937年,施维特斯的许多同僚被捕,他也逃离了德国在挪威生活。1940年德军入侵挪威,施维特斯再次逃亡却在苏格兰被拘留。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都在关押营中生活,直到1941年底才得到获释。而等到施维特斯终于结束逃亡,并在伦敦安定下来之后,不幸的是各种疾病又开始缠绕着他。在其妻子和母亲相继去世后,他本人也在经历了中风、脑出血后,于1948年初死于心力衰竭。


然而,与这一系列颠沛流离与病痛遭遇相对的,是施维特斯几乎无可阻挡的创作欲求:在挪威他使用自然材料进行组合创作;在关押营他使用粥、地板等一切可用素材制作雕塑;在伦敦经历脑出血后,他依旧坚持每天乘坐公车前往郊外的一处谷仓进行梅尔兹建造。


对于这样惊人的创作热情,我们与其将之解释为“施维特斯在苦难下对艺术的坚守”,不如说,艺术本身就对施维特斯有着苦难的解放作用。从1923年梅尔兹“统协”所代表的时代协调能力,到1918年底施维特斯在战后废墟上进行的新“构形”尝试,再最后回到1910年工作笔记上的“艺术解放本质”,我们发现:对艺术创造本身治愈能力的向往与追求,是施维特斯与其梅尔兹一以贯之的。因此,从梅尔兹的诞生到发展,它都与只是强调破坏的达达,即“持镜人”有着本质不同。而施维特斯本人也在其去世前这样写道:

“我从来没有受过达达主义的影响,达达主义在苏黎世湖上创造了明镜,我在莱纳河上创造了梅尔兹。”【1】
【1】Kurt Schwitters,“ My Art and My Life (ca. 1946-47)”,Myself and My Aims : Writings on Art and Criticism,p.479.
《梅尔兹图像 罗斯菲特》(Merzbild Rossfett) 施维特斯 |约1919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库尔特·施维特斯的梅尔兹理念研究及辨析 |2023
论文指导| 周诗岩
未完待续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综述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梅尔兹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第一节、从自然主义绘画到抽象拼贴组合

第二节、梅尔兹的基本原理及特殊形式

第二章、达达矛盾的超越:梅尔兹的破立统一

第一节、施维特斯与柏林达达

(一)艺术还是政治

(二)达达不止达达

第二节、梅尔兹的时代统协任务

(一)dáda时代的诊断

(二)主客体间的协调平衡

第三章、走向普遍性:梅尔兹与风格派理念的碰撞

第一节、构型意志与时代风格

第二节、个性与普遍的辩证

结语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批评·家 BLOOM绽| 议题 ▶ 乌托邦 世纪观 大众史 有用,太有用了! 人类之眼 技术之幕 批评- 历史 ▷ 建筑批评的限度 艺术动词案例卡 世纪先锋派 艺术的新构型 无量纲的运动 苏联的构成与建设 科幻现实主义 城市之冠 最低限度的住所 直接到场的诸历史 木与夜孰长与银盐热 业主与建筑师 绽-展 展示之于建筑 以展示开启社会工程 都市状况与策动 后规划时期的城市展 UnTOPIA POSTARCHITECT 战-栈-㠭 ▷ 社会更新圆桌 评论展: 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 在地建造 建筑,或者建筑 没有建筑的建筑师 景观争夺战中的成像术 国际 XX DUPECITY F.A.N & G.U.N 后勤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