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童书妈妈三川玲
分享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电动汽车网  ·  7.98万起售,银河L6能打过带智驾的比亚迪 ... ·  19 小时前  
小新说车  ·  华为再添一“界”,这售价不“尊”了? ·  昨天  
鹤城发布  ·  陈某顺,被行拘! ·  昨天  
鹤城发布  ·  陈某顺,被行拘! ·  昨天  
Python初级入门到精通  ·  一曲东风破长安,东风与长安汽车的合并重组,谁 ... ·  2 天前  
Python初级入门到精通  ·  一曲东风破长安,东风与长安汽车的合并重组,谁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童书妈妈三川玲

英国小学生明年必须上同性恋课,讳莫如深只会伤害更多的人

童书妈妈三川玲  · 公众号  ·  · 2019-06-30 08:50

正文


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和英国小学生一样认识到:对同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英国小学生毕业前

必须上同性恋课


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海因兹(Damian Hinds)在6月25日表示“每一名英国小学生毕业前都要上同性恋课”。他“强烈鼓励”小学老师与孩子们讨论同性家庭,教授“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


目前,英国中小学是可以自行安排同性恋的相关课程。但据英国教育部的最新规定,自2020年9月起,全国2.5万所小学将强制在课程中加入介绍同性恋的内容,并强制在小学课堂上介绍同性家庭。


规定指出,家长有权拒绝让孩子接受“性教育”有关内容,但从小学阶段起的“关系教育”属于强制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解同性家庭。 而在中学毕业前,学生必须理解对同性取向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达米安·海因兹 在演讲中强调,世界相比2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措施是帮助年轻人学会照顾自己与他人的“关键一步”。


▲ 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海因兹(图自:英国议院)



对同性取向的刻板印象

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对同性取向的刻板印象”的真实事件:

5月14日晚22时,青岛市崂山区一个15岁男孩在微博发表遗书,自称被欺凌后出走,在微博成为热搜。


▲小硕遗书的一部分。

5月15日6时58分,青岛市公安局发消息,孩子已经找到,平安无事。关于儿子是否是同性恋,小硕的父亲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这回事,他叛逆,瞎编的。”

关于这个事件,我们不想讨论15岁男孩的行为是心中的呐喊、还是叛逆之下的反抗,而是面对事件,家长和老师的讳莫如深,同学好奇又鄙夷的目光,以及将同性恋视为“异类”的讽刺挖苦和欺凌。

没有人愿意面对同性恋同性取向本身,不是回避就是鄙夷,整个社会的讳莫如深只会伤害更多的人。



家长 对性别意识和性别认同

大都缺乏基本的认识

很多家长会到我们的后台来提问:

“我儿子想穿妈妈的鞋怎么办?”
“我女儿不玩洋娃娃,爱玩汽车怎么办?”

“我儿子想上芭蕾课怎么办?”

“我女儿穿衣举止是个假小子,怎么办?”

“我儿子是个娘娘腔怎么办?”

“女儿和闺蜜亲嘴怎么办?”

“我儿子浏览同志网站怎么办”

……

这些读者的孩子,有的两三岁,有的四五岁,有的处于小学阶段,有的和这个男孩一样,处于青春期。

虽然年龄不同、事例不同,但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同一个深深的担忧:我的孩子是同性恋吗?

每次遇到性教育相关问题,我们都会推荐 被誉为“家庭性教育圣经”的《从尿布到约会》,因为它涵盖了从0岁到青春期的所有性教育问题,所有和性知识、性教育相关的问题,都能从这个宝库里找到答案。

作者黛布拉是美国顶级性教育专家,曾任美国性知识教育理事会(SIECUS)会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12年。她总结20多年的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经验,极为系统、详尽、清晰地向父母们讲述了应如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

下面看看 黛布拉是如何解答 性别意识、性别认同等问题的。


青春期家长的难题

“妈妈,我想我是个同性恋”

并非所有的准青春期孩子都对异性感兴趣。


很简单,一些孩子身心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所以他们对约会或异性关系还不感兴趣; 而另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则开始体验到被同性吸引的感觉。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格瑞·瑞马费迪(Gary Remafedi)的研究,在12岁的孩子中,有 1/4以上的表示他们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取向。


如今,随着男女同性恋形象更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不明白他们自己在这方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性取向通常出现在少年时代。到 18 岁时,95%的青少年已经确定 了他们的性取向。


研究显示,大多数男女同性恋者到20岁才第一次有与同性的性经验。大多数成年男同性恋者表示,尽管他们大多数要到成年早期才表现出自己的性取向,或才与别人分享他们的性取向,但早在儿童时代他们就开始有了异样的感觉。

一个不能确定自己性取向的青少年,与 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还是有一些不同。


在准青春期和青春期孩子中,被同性的人吸引,或热恋上某位同性老师或教练,甚至与某个同性朋友尝试性行为都是常见的,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真的同性恋者。而有一些青少年的确是同性恋者。


那么,当你的孩子说“妈妈(爸爸),我想我是一个同性恋”时,你怎么回答呢?


首先,深呼吸一下,你可能会感到很突然,或许会有些害怕、困惑、担忧,有些心烦意乱。 我知道的一对最开明的异性恋父母曾说,他们第一次回答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还是很糊涂的。


一位妇女惊讶于自己当时的反应:“我们有男同性恋朋友,还曾在男同性恋游行队 伍中行进,为什么我听了孩子的这种话后,还是觉得失望呢?”可想而知,当父母有强烈的宗教或政治意识时,他们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困 难和挑战。


其次,回忆一下什么是性取向 。性取向比性行为广义得多,它指你是否与同性 或异性恋爱,被他(她)吸引,对他(她)有性幻想或有过约会行为。


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感觉到性吸引或坠入恋爱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或是一种偏好,它是一种取向,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是高或矮,使用左手还是使用右手一样。


人为什么会有独特的性取向?在这方面已经有过许多研究,但真的没有 人知道确切答案。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遗传的或基于父母的荷尔蒙,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结合,还有科学家认为 它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

再者,对于同性恋,请了解你的孩子到底知道些什么,以及他们 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同性恋。


你可以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或者说:“你对同性恋都知道些什么呢?”父母要真正尝试倾听他们的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地说“你太小,还不能说那个,或者说一些更糟糕的话,比如“我们永远不会接受那个”。


你可以告诉他们,许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大多数人会等到再长大一点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最重要的是,必须让你的孩子知道,不论怎样你都爱他(她)。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支持和接纳。如果在青少年早期,孩子就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他们需要知道得比这更多一些。


你需要判断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孩子想继续这个谈话吗?或者想等某个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是困惑、害怕还是快乐地告诉你这些重要的事情?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吗?


当你面对这些问题时,一些辅导对你和孩子是有帮助的。但是,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辅导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为了改变孩子的性取向而带他(她)到辅导老师那里,是不起作用的,但是辅导会帮助你和孩子应对这些情况。


小学家长的疑问

“假小子”与“娘娘腔”

我正开车带着格雷戈里和他的三个男性朋友,去参加学校的郊游。


其中一人说:“你们觉得新来的那个女孩真的是女孩吗?” 另一个人说道:“怎么可能?她穿成那个样子,而且似乎她更喜欢与我们一起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意识到他们好像忘记了我正坐在前座上。


他们并不是真的在挑剔,只是对这个穿着军装、留着短发、穿着男士运动鞋、对“女孩的事情”全然不感兴趣的女孩感到好奇而已。


当我们到达停车场时,我对他们这样说道:“每个人喜欢与厌恶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我希望你们能与这个女孩一起玩耍。听上去她很想成为你们的朋友。”


不同于学龄前的男孩——有那么几周想要试试高跟鞋、玩玩洋娃娃,也不同于学龄前的女孩——有时不想穿裙子、只想玩卡车,孩子们上小学时,会更多地意识到,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角色有所期望。


然而,尽管面对社会的压力,有些孩子仍会更多地认同另一性别的特征与活动。根据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的说法,“性别混乱或性别不一致是指:其兴趣与行为,不同于该性别的典型文化规范。”


那些喜欢像男孩一样行事的女孩,通常会被贴上“假小子”的标 签。与想要学习芭蕾舞的男孩相比,父母通常不会对想要踢足球的女孩给予太多的关注。


相对被视为“娘娘腔”的男孩,“假小子”更容易被同学接纳。然而,这两种情况都可能面对被取笑和被社会孤立,特别在他们的外形更像异性的情况下。


对父母而言,特别是对那些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期待的父母来说, 孩子表现出性别混乱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很艰难。



事实上,与那些主动选择符合社会性别期望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并不是刻意选择对性别混乱感兴趣。今天,很多专家相信,这种不同主要是生物影响的结果,是家长、老师与治疗师无法改变的,就像左撇子不能通过坚持用右手写字就能得到改变一样。


诚然,外在行为改变是可以被强迫的, 但在内心深处,孩子们可能会隐藏着他们的真实兴趣,并且被那些坚持认为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人而拒绝。


如果你为孩子性别混乱的行为而困扰,与有相同经历的其他家长谈谈,或与受过相关问题培训的治疗师交流,将会对你有所帮助。特别是对怎样向孩子表述这些问题,你与其他家长的看法不一样时,这样做尤为重要。


治疗师可以帮助你和孩子学会如何应对他人的不理解、欺凌与偏见,类似孩子家长团的支持也能让你感到不再孤立无援。要小心那些想强迫孩子适应其典型性别行为的治疗师。


我们需向孩子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我们爱他们,爱他们本来的模样。


有一次,在我的演讲结束之后,一对年老夫妻向我走来,祖父拿出了一张七八岁男孩的照片。“这是我们的问题,”他说,“他的兄弟都是男孩,可他不是。他喜欢玩娃娃,非常温柔,看起来只喜欢女 孩的东西。”


我告诉他们,在这方面孩子不会自己主动选择与众不同,这位小男孩需要他们的接受与支持,需要得到他们的帮助以应对他在 学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我建议他们,多鼓励他参加一些没有特定性别特征的活动,比如游泳、空手道,男孩和女孩都能参与。


这位祖父有点焦虑,祖母则安静地听着。我告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小男孩可能需要一些咨询,以帮助他应对种种歧视或不理解,但是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他们无条件地爱他。祖母有点儿得意地拍了拍祖父的胳膊,说:“看吧,这正是我一直跟你说的。”


学龄前家长的困惑

“我的儿子是同性恋吗?”

有些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担心孩子永远不会长大、结婚、生子。我经常接到4~5 岁孩子父母的电话,他们忧心忡忡地倾诉道:“我儿子想穿他妈妈的鞋” “我女儿不玩洋娃娃,或者“我儿子想上芭蕾课”。


这时,我总是耐心地请他们说出更多的担心的事情。通常,几分钟后他们羞怯地问:“你认为我儿子是个同性恋吗?”然后又问,“我 怎样去阻止他?”


我通常让他们先放松,然后讲一些有关性取向的事实:“你不可能让孩子成为同性恋,他们更可能是异性恋。”


童年的行为并不能预示成年后的性取向和性别定向。这里涉及一些定义。“性取向”通常指一个人对同性的人(同性恋)、异性的人(异性恋)或对两种性别的人(双性恋)基于性爱的、 浪漫的和情爱上的吸引。而“性别定向”,从另一角度说,不是有关性吸引的,而是一个人是否认可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是否接受自己作为 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角色、价值和责任。


许多性学教授喜欢使用术语“性取向”而不喜欢用“性偏好”,因为我们知道, 人们并不是选择自己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异性恋。


许多专业人士认为,性取向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产前荷尔蒙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或者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 越来越多的科学指向了遗传基础。


性取向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1) 恋爱的对象是谁;2) 与谁有性行为;3) 幻想着谁;4) 怎么自我认同。


所以,如果你恋爱的对象是同性,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心心念念的人也是同性,并且认为自己是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那么你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反过来,你是与异性做以上的事情,而且认同自己是异性恋者,那么,你就是一个异性恋者。



但是实际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人与两种性别的人恋爱,但只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又偶尔想着某个同性人。有些人与异性恋爱,只与那个人发生性行为,但又想念着同性别的某个人。任何结合都有可能。


“性别认同”与“性别定向”不同于性取向中的“性”和生物学上 的“性”。性别认同指是否认同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它通过许多构成要素来定义。


到 3 岁左右,大多数孩子能识别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到 5~7 岁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能发展一种心理学家称为“性别恒定”的意识——知道自己会永远是一名男性或女性。


虽然大多数儿童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成人的性别期待,但也有一些孩子并不这样。


用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的话说:“带有性 别混乱特征的儿童,通常有另一性别明显的、持续稳定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情况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普遍得多。14%的学龄前男孩和10%的学龄前女孩的妈妈们都报告说,她们的孩子喜欢像异性那样打扮,而这个年龄段6% 的男孩和 8%的女孩曾表示,他们想成为另一 种性别。


大体上说,在不用墨守成规方面,女孩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女孩可以讨厌穿裙子,可以喜欢积木而不是洋娃娃,可以非常活跃,而父母和照管者并不因此有所担忧。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 个4岁男孩偏爱洋娃娃,喜欢与女孩一起玩而不太喜欢和男孩玩,想穿他妈妈的旧裙子,可能会引起父母更多的担心。


女孩通常不怕被称为“假小子”,而男孩如果被称为“娘娘腔”,许多父亲就会格外担心儿子的男子汉气概 不够。


这一年龄的孩子特别注意成人在生活中的性别差异细节。女儿可能会注意观察妈妈化妆,儿子可能会注意看爸爸站着小便;他们也会注意哪些行为是女人干的,哪些行为是男人干的。他们把这个世界划分为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


我儿子格雷戈里在 4 岁的时候,就不再玩某些玩具了,因为他知道那是给女孩玩的。如果快餐店的儿童套餐中只剩下女孩的玩具,那么他宁可不要奖品,也不会拿走粉红色的小马。


父母向孩子传递什么是男子汉气概、什么是女人味很重要, 但不用限制他们的选择。


这类性别交叉行为大多是孩子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尝试不同的行为。许多父母很注重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