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为什么 BAT 没做出 DeepSeek ·  4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不论AI多么强大,运营的核心能力始终只有1个! ·  昨天  
偶俚张家港  ·  突发!产品下架、全面复查 ·  昨天  
偶俚张家港  ·  突发!产品下架、全面复查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ChatGPT每个月200美金的DeepR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知识付费时代,内容分发平台最终结局是「合并」?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17-05-24 07:58

正文


作者:野蛮人诺基亚

全文共 2944 字,阅读需要 6 分钟


—— BEGIN ——


17日微信IOS端6.5.8版本更新,增加了“看一看”功能,虽然该功能的默认入口很深,但透露出了微信很明显的意图:


入局大数据算法内容分发。


大数据算法内容分发对用户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今日头条就是最典型的平台。


内容分发,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把内容(新闻、文章、视频等)发送到用户的面前。


微信公众号马里奥同学整理了2000年以来有内容分发属性的平台,有45家之多:



16年的发展历程,内容分发平台经历了 六个阶段,这恰恰也是互联网的发展史:


  • 第一个阶段:门户网站 (网易、新浪等)

  • 第二个阶段:博客 (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

  • 第三个阶段:社区 (天涯、贴吧、豆瓣等)

  • 第四个阶段:移动客户端 (网易新闻、ZAKER等)

  • 第五个阶段:社交平台 (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 第六个阶段:大数据算法分发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


除了最后一个阶段,其他前五个阶段从内容的收集、编辑到分发给用户均是由人工完成的,互联网只是一个展示工具,这其实并不符合互联网的运作方式。


人均每日在线时长76分钟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这相当于每天地铁通勤的两小时里,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使用今日头条。


大数据算法分发的优势是它可以精准的识别用户的喜好,推荐用户关注的内容,不管你的喜好有多小众,只要有相关的内容,你都能看到。


用户浏览越多,平台识别就越准确,推荐的内容也越精准,用户就越沉迷!它就像黑洞一样,把用户牢牢的吸在平台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


这正是当前互联网产品需要的


继今日头条以后:


  • 2016年3月, 腾讯 上线企鹅媒体平台,同时发布芒种计划,2亿补贴内容创作,2017年2月升级芒种计划,补贴增加至10亿;

  • 2016年5月, 阿里巴巴 推出UC订阅号,主打算法分发,同年12月发布“W+”量子计划,10亿补贴内容创作,2017年3月,升级量子计划为大鱼计划,补贴增加到20亿;

  • 2016年9月, 百度 推出百家号,入局大数据算法分发,同年11月发布“百亿分润计划”,2017年一年向内容创作者分成100亿。


中国互联网三大天神同时亲自入驻同一产业是从未出现的,即便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共享打车,也都是以投资形式入局,少有亲自操刀并且拿出巨额补贴的。


“内容为王”的重要性被印证的更加清晰


百度作为连接人和内容的老大哥的地位正在逐渐被其他小弟侵蚀,用户越来越侧重去专业的平台搜索内容:


  • 找科普去果壳和知乎搜

  • 找电影评价去豆瓣搜

  • 看明星娱乐去微博搜

  • 看社交热门在微信搜

……


用户跳过百度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更快的找到更优质的内容,而百度正在慢慢地失去这种能力。除了因为 竞价排名给自己挖的坑以外,更多是因为那些专业的平台内容比“站长”们生产的内容更优质。


阿里“爸爸”同样有这样的担忧。淘宝卖货好不好,阿里的核心信誉竟然已经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 谁有IP,谁有粉丝,谁能忽悠,谁的店铺卖的就好。


而这些IP、粉丝、内容都不在淘宝;他们在微博、在小红书、在微信公众号。淘宝成了内容的变现方式,而变现能力却不受淘宝控制,这不是阿里想看到的。


在内容生产和分发能力上,腾讯是不虚的,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和微信坐拥几乎全部的中国互联网用户。


他所担心的是用户的习惯:公众号订阅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用户需要更多“碎片化”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的焦虑,但是用户不想自己去找;过渡依赖粉丝的内容分发也无法满足创作者对流量的追求,优质的内容大多数时候被可怜的粉丝数量限制了。


于是用户和内容生产者转向今日头条,今日头条能不断给用户想要的内容,也能快速给内容创作者高流量的快感。把内容快速转化为流量,大数据算法分发比社交分发展现出更多的优势。


然而,算法分发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算法对内容的价值是依靠用户的正反馈来判断的,只要用户点开并且读完算法就认为是好的。


简单来说,算法分发的流程是这样的:


算法给内容打标签,根据内容的标签,把内容推荐到对该标签感兴趣的用户面前,如果用户打开并且阅读完,算法就认为他推送对了,就会把该内容推荐给更多类似的用户;如果用户没有打开,或者打开了没阅读完,算法就会认为没有推荐对,然后停止推荐。


因为内容和用户都是通过标签来匹配的,所以算法只能认为是内容不好。


算法对内容质量的判断来自用户的反馈,用户点击越多、阅读越多算法就认为内容质量越好,理论上这是没毛病的。但是有一个小BUG: 用户的猎奇心理会诱导用户阅读那些吸睛的“劣质”内容。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标题醒目 (点击量高) 并且篇幅短少 (完读率高) 的内容会成为算法分发平台的主流。


用户无法控制的在算法平台的内容海洋里长时间泡着,心里却对海洋的“水质”十分不满,这种生态是不健康的。


算法平台知道,用户也知道。


所以算法平台极力的鼓励内容创作者生产优质的内容,同时不断地优化推荐算法,期望能最大限度的把优质内容优先分发出去,让用户不那么“恶心”;用户也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分发平台,从今日头条到一点资讯到网易新闻,最后又回到今日头条……


毕竟算法平台第一家,今日头条的算法水平在同行里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样下去毕竟不是办法,总要解决的


对平台来讲,追求的无非就是更多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消费更多的内充带来更多的流量;


对用户来讲,追究的只是获取更多自己喜欢的优质内容。


问题的关键落脚点又回到了内容,优质的内容。


补贴是一个办法,但这有一个问题:平台对优质内容的判断标准是是否被用户喜欢,但是因为算法的那个小BUG,被用户喜欢的内容,很有可能其实不是用户喜欢的内容(只是满足了用户的猎奇而已)。


补贴并没有真正促进创作者生产优质内容,而是促进了猎奇内容的生产,加速了内容生态的恶化。


所以,要生产优质的内容,只鼓励创作者是不够的,还要优化算法,同时鼓励用户协助遴选优质的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