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在现代社会,面对零下几十度的寒冬,我们依赖暖气、空调、羽绒服和大棉被来抵御刺骨的寒冷。然而,在棉花普及之前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熬过那些漫长的严冬呢?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古人凭借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明了多种御寒手段,从衣物到住房,从饮食到取暖器具,无一不体现出他们对生存的顽强追求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没有棉被的年代,远古时期的人们首先学会利用自然资源来保护自己。他们用树叶和兽皮制作简陋的衣物,虽然这些衣物粗糙且不耐用,但至少提供了一定的保暖效果。随着文明的进步,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丝织品,这一发明带领古人进入了新的时代。丝绸不仅轻薄透气,而且舒适健康,成为古人衣料的理想选择。然而,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丝绸逐渐成为奢侈品,普通百姓难以负担,他们转而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麻布作为替代品。麻布虽然保暖性不如丝绸,但通过多层叠加,也能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棉花的传入可以追溯到秦朝,但由于纺织技术的限制,棉花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宋朝时期,棉纺织技术仍然耗时费力,棉制品仅在宫廷贵族中流行。直到元朝,黄道婆引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花制品才开始普及。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全力推广棉花种植,使得棉制品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古人的衣料选择有限,主要依赖丝绸、麻和葛布。在南方,冬季气温相对温和,人们可以通过叠穿多层丝绸衣物来保暖。然而,在北方,冬季气温常降至零下几十度,丝绸不仅保暖效果不佳,而且过于奢侈。因此,北方人多采用动物皮毛来御寒。贵族人家使用狐狸皮、貂皮和貉皮等名贵毛皮,而普通百姓则使用兔子皮、狗皮、羊皮和鹿皮等较为粗糙的皮毛。然而,由于狩猎资源被富贵人家垄断,普通百姓很难获得上好的皮毛,他们只能将偶尔捕获的猎物卖掉以换取生活必需品。对于富贵人家而言,除了皮毛,他们还会使用绸缎制作裌衣和厚被。裌衣是一种夹层衣服,外层用绸缎,内里填充丝织绵或鸡鸭鹅胸脯的绒毛,既轻巧又保暖。丝织绵是未经纺织的蚕丝,其蓬松性可以有效隔热。然而,这些奢华材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遥不可及,他们只能用麻布或葛布制作裌衣,内里填充麻皮、柳絮、芦花或稻草。富裕一些的家庭可能会使用碎布和麻皮,而贫困家庭则只能依赖柳絮等廉价材料,这些材料初期尚能保暖,但时间一久便会干硬,保暖效果大打折扣。在鞋子方面,宫廷贵族使用动物皮毛制作精美皮靴,如鹿皮靴和羊皮靴。富裕家庭则用厚麻布制作布靴,而贫困家庭只能用干草编织夹层鞋,内填柳絮或芦花。最贫困的人家甚至会利用烤热的沙子放入缝制的大口袋中来取暖,晚上则躺在这些热沙上,盖上干草勉强度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难以收集足够的芦花和柳絮。为了生存,人们发现用楮树皮制作的纸可以替代这些传统填充物。这种纸经过蒸煮压制,制成的纸裘和纸被厚实有光泽,御寒效果优于芦花和柳絮,且价格实惠,广受欢迎。纸裘最初在贫困人群中流行,后来逐渐被僧侣和文人接受,成为一种彰显淡泊和文雅的服饰。除了衣物和被褥,古人还发明了各类保暖小物件,如手套、帽子等。贵族用动物皮毛缝制五指手套,既保暖又美观。男性会用锦布包裹头部,称为帕头;女性则用各种布料和珠玉制成精美的抹额,以防寒保暖。在住房方面,古人智慧地设计了冬暖夏凉的房屋。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以获取更多阳光,并减少北方寒气侵袭。墙体用石砖垒成,并涂抹灰浆以增强防寒效果。屋顶则采用鱼鳞状的瓦片叠放,严密厚实,极大地提高了保温功能。富贵人家的墙体内还会掺入花椒粉末,与泥土混合涂抹在墙面上,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花椒不仅能保温,还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因此备受富贵人家的青睐。而普通百姓则会用麦秸、稻草等物掺入墙体,以达到类似的保温目的。富贵人家的房屋设计中,还有一种叫做“火墙”的取暖设施。火墙的建造方式是在墙体外围筑一道夹心墙,夹心墙里放置炭火,并设有烟道。当人们点燃炭火时,热气会充满整面火墙,使室内温度升高。火墙的设计不仅高效保暖,而且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因为烟道可以将烟雾排出室外。另一种类似的取暖设施叫做“火地”,也叫“地龙”。火地的结构和原理与火墙相似,只不过热源位于地面之下。这种设计可以使整个房间的地面都变得温暖,极大地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然而,由于火地的建造和维护较为复杂,通常只有皇宫和富豪之家才会使用。普通百姓则普遍使用火炕。火炕是用土垒成的,下方有火道,各个房间的火炕连成一个整体,火道相通。当一间房里的火道生起火来时,热气就会流向所有火炕,使整个屋子都暖和起来。火炕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能取暖,还能节省柴火和木炭的用量。在我国北方农村,至今仍有许多家庭沿用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除了火炕,古人还使用各种取暖器具,如小手炉、脚炉、火盆和薰笼等。小手炉和脚炉多以金属制成,上面有镂空的金属盖,炉内放置燃着的木炭,用来暖手暖脚。火盆的面积如洗面盆一般大,早期用泥石做成,后来多用金属制作。火盆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用来烤红薯、烧水等。如果在火盆里放上香料,再罩上一个竹质罩子,就可以用来烘烤衣物,这种火盆又被称为薰笼。然而,木炭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负担。于是,民间发明了一种叫做“汤婆子”的取暖器具。汤婆子用金属制成,顶部有一个小口,可以灌入热水。拧紧壶盖后,汤婆子可以暖手暖脚。第二天清晨,如果里面的水温 still 够高,还可以用来洗漱。汤婆子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往往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因此受到民间百姓的欢迎。冬季寒冷,古人不仅依靠衣物和取暖器具,还通过饮食来增加体内热量。早在4000多年前,古人就喜欢在冬天围着火炉吃火锅。那时火锅被称为“古董羹”,是用动物肉熬制的热汤。到了战国时期,专门用于煮火锅的餐具如鼎、鬲等被发明出来,下面放上炭火或木柴,上面煮食物,非常便利。除了火锅,饮酒也是古人御寒的重要手段。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体温。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特别爱饮酒,他们发明了各种精美的饮酒器皿,其中最出名的是耳杯。此外,古人还热衷于食用生姜和花椒,这些热性食物可以让人浑身发热,有助于御寒。牛肉、羊肉和鹿肉等温热性肉类也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它们能补充身体能量,促进发热。
· 完 ·
/ 推荐阅读 /
▼
成吉思汗死亡之谜被揭开,死法过于羞耻,连史书都不敢记载
朱元璋批奏章到深夜,宫女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朱元璋怒吼:粥留下,人斩了!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