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互联网保险的融资新闻开始刷屏,动辄融资上亿,估值十亿百亿。
但在下半年,玩家开始冷静地意识到,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市场教育不足,用户对保险的好感度不足。一提到保险,在用户的印象中就会出现巧舌如簧的保险代理人,甚至会与“诈骗”、“忽悠”等词联系到一起。
其次,就是保险的本质,是一个低频、弱需求产品,传统保险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没有触到硬性痛点。
“保险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产品,它是一个‘非等价契约’。”大象保险CEO杨喆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100块,来保障未来不一定发生的风险。”
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保险都是销售来驱动。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保险产品的广告流量转化率低,仅为3%-5%左右,也是因为其“弱需求”的实质。
在去年,一家互联网保险花费千万,投放硬广,结果转化率低得不像话。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开始了一场转型和破壳之路。
有意思的是,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挑中了“场景险”模式,开始深耕场景。
淘宝退货运费险是场景保险的鼻祖,且做得最好、规模最大。
2010年,淘宝交易额达到1000亿,保护消费者的“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也实行了三年。
但关于“退货邮费”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
据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退款交易纠纷中,“有42%是由于买卖双方对退货邮费问题协商不一致产生的”。
2010年年中,淘宝联合华泰保险推出了退货运费保险,当时宣传语句是“为淘宝卖家量身打造”,一旦发生退货,退货运费将由保险公司承担。
从店家补贴开始,到现在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淘宝退运费险顺利培养了消费者的习惯,完成了华丽转身。
目前,淘宝退运费险一年实现了30亿保费。这次巨大的成功,无疑是创业者的强心剂。
创业公司不遑多让,确实紧跟步伐,开始了探索。
比如,驾校场景中,经常会有学员挂科,海绵保的“驾考宝”,是挂科就能补偿考费、学费;
比如,目前激战正酣的“共享单车”领域,也成为互联网保险争抢的好场景,“每次解锁背后,都有一张保单,把原来传统的骑乘意外险碎片化、高频化。”海绵保创始人兼CEO许贵生称。
比如,保准牛为百度外卖制定了“骑士保”与“众包保”,外卖骑士不用担心在送餐途中,误将行人撞伤的风险。
还有物流、二手车鉴定、医美等场景,互联网保险公司都在积极接入。
为何大家都如此不约而同扎根在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