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研究杂志
《社会学研究》官方帐号。本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专业学术期刊, 在中国四家期刊评价机构的学科排名中均名列第一,被誉为“权威核心期刊”, 并于2012——2016年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研究杂志

要目一览 | CSSCI集刊《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6、27辑)

社会学研究杂志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4-04 1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社会变迁心理研究既关注社会与文化心理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又注重考察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与行为。揭示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两个方面的规律及两者如何相互建构,是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议题。
2024年,CSSCI集刊《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出版第26辑(2024年11月)和第27辑(2024年12月),两辑均以 “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 为主题。第27辑 收录的文章描述和分析了不同群体在国家认同、民众现代性、文化自信、孝道观念、内卷感知、慈善意愿、社会信任、奥运参与、社会焦虑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变迁;第26辑的文章 描述和分析了青年价值观、父母教养价值观、民众国家认同、民众社会公平感等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较大时间跨度下的变化。不仅如此,文章还考察了中国人如何认知和应对社会变迁及其对变迁适应的影响。这些文章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我国学者在这一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与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

一、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7辑)
978-7-5228-4874-7_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7辑_立体书影.png

ISBN:978-7-5228-4874-7

主编:杨宜音
特约主编:谭旭运 韦庆旺

(点击封面 跳转购书)

1.现代化目标下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 (代卷首语)

摘要: 社会心理演变既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反映,也是影响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国家和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公平正义观与公益慈善行为、人际互动与个体心理特征等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持续影响着不同阶段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社会生态心理学、生命历程理论、文化历史多元建构理论、社会心态范式、社会变迁感知理论、系统合理化理论等从不同侧面解释了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演变的双向互动机制。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社会心理 现代化 互动影响


作者简介: 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韦庆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2.民众现代性的社会变迁(1994~2021)

摘要: 人的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社会运作模式相对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解释现代化的“人的方面”。曾有这样的主张——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性(化),中国人的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本文根据跨度27年的“文化观念与国家治理”3期调查数据,用HAPC探析中国民众现代性变迁,发现:在年龄效应上,民众的现代性随年龄呈现倒U形变化;在时期效应上,民众的现代性在1994年、2014年、2021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变化趋势;在世代效应上,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对人的现代性构建有深远影响,民众的现代性分别在改革开放出生的世代前后呈现两次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W形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展现了中国现代性独特的变迁规律。

关键词: 人的现代性 社会变迁 年龄-时期-世代分析


作者简介: 孔文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林思,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丁太平,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景怀斌,浙大城市学院城市数据治理科教创新综合体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3.新时代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与世代差异研究

摘要: 国家认同决定着国家的合法性基础,高度的国家认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调查数据,利用APC-I模型对新时代以来民众国家认同年龄、时期的变迁趋势以及世代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整体上处于较高位置,并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一,国家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第二,2013~2015年,国家认同略有降低,但随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第三,国家认同存在世代差异,其中1950~1951年、1962~1963年以及1998~2001年世代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而1958~1959年、1972~1973年以及1988~1989年世代的国家认同则低于其他世代组;第四,不同世代的国家认同变化轨迹显著分化,其中“85后”、“90后”和“95后”部分世代组的国家认同显著上升。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对国家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年龄效应 时期效应 世代差异 APC-I模型


作者简介: 刘洋洋,山东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4.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摘要: 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在社会变迁范畴中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反映为主观的认知和评价。本文采用两个研究探讨文化包容度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文化自信的作用路径。研究1发现感知经济社会发展正向预测个体的文化自信,感知文化包容度具有中介作用。研究2在概念水平上拓展了研究1,发现文化包容度变迁感知也是感知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自信作用的中介因素。两个研究的结果说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感知转化为文化自信是以包容性文化观念及其变迁为桥梁的。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 感知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自信 感知文化包容度 文化包容度变迁感知 社会变迁知觉


作者简介: 董俊莹,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李永雪,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毕重增,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5.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代际差异

摘要: 在社会变迁视域下,本研究结合代际社会学研究视角,调查了第一代(1949~1965年出生)、第二代(1966~1979年出生)和第三代(1980~2000年出生)的2038名被试者,考察社会变迁中不同代际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影响因素。以社会变迁知觉理论为基础,编制了感知经济社会发展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都正向预测权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和孝道实践,并负向预测孝道能力焦虑。不同代际模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如仅第一代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能预测孝道实践和孝道能力焦虑,以及仅第三代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正向预测孝道实践。此外,第二代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的预测系数都明显低于第三代。在所有模型中,各变量对孝道实践解释率差异不明显,但对孝道能力焦虑解释率在第二代里较低。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孝道,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孝道 感知经济社会发展 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 代际差异


作者简介: 李启明,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欣,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雪梅,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教授、主任,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6.人-城价值匹配对居住流动的影响:内卷感知的调节作用

摘要: 内卷是伴随社会变迁或者文化形态转变而出现的,易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在县域系统这种社会文化氛围表现为城市精神。本文以晋江为县域典型代表,探讨城市精神会吸引具有何种价值取向的人口流入,它又如何受流动人口内卷感知的影响,三者如何互相形塑并对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影响,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流动人口的预期起何作用。研究发现,城市精神在流动人口的奋斗信念与居留意愿中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内卷感知的调节,流动人口的收入预期对其内卷感知程度起进一步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城市精神是人与城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会,内卷感知在人-城价值匹配中起着滤镜作用,可通过预期的认知调节内卷感知,而居住流动逐渐成为受价值观念驱动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居住流动 内卷感知 城市精神


作者简介: 陈满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张岚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7.变迁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特征及宏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至今,在思想观念、具体内容、参与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进入新时代后,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民众慈善观念和行为意愿更呈现新的特点。本文使用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新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的具体特点,并探讨了宏观因素和个体因素对于不同类型慈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个体因素方面,民众整体对于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等现代慈善类型的偏好程度,已经高于扶危济困或场馆建设等在既往中占据主流的慈善类型,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人群慈善意愿水平越高,但月收入对慈善意愿的影响较弱;在宏观因素方面,传统经济指标GDP的增长可以促进居民在帮扶弱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慈善意愿,而综合现代化水平越高,越发达城市的居民,其对科技文化等现代慈善的支持意愿越强。基于此,未来可以进一步更新慈善理念,畅通民众慈善参与渠道,逐步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慈善文化氛围,促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关键词: 慈善意愿 慈善事业变迁 全民慈善


作者简介: 刘娅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共同富裕与慈善心理,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王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佳音,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楠,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8.互联网使用在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的作用——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的分析

摘要: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八期数据组成的混合截面数据,利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水平具有消极影响,而且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中,教育能够缓冲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的抑制作用。民众社会信任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民众互联网使用对社会信任的消极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信任经历了V形的变化趋势,但随时期推移,互联网使用产生的影响没有明显变化。1980~1984年出生的民众社会信任水平处于低谷,“65前”世代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水平呈显著负相关;“70后”“80后”世代的互联网使用对其社会信任没有显著影响;出生世代在1995年以后的民众,互联网使用正向影响其社会信任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信任 年龄-时期-世代分析


作者简介: 闫玉荣,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员;宋霞刚,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9.北京民众的奥运关注和参与:北京“双奥”对比研究[1]

摘要: 本研究基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实施的两次北京民众奥运调查数据,分析对比了民众对北京“双奥”的关注和参与状况及变化,重点探讨了在“逆全球化”和“个人主义化”趋势和背景下,民众关注奥运的国际视野(如扩大国际影响)相对于国家视野(如办好自己国家的事)、集体视野相对于个人视野在“双奥”中的变化,以及年龄世代在其中的作用,以考察社会变迁在民众奥运心态上的反映。结果发现,相比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民众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影响预期显著降低,且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国家层面动机增强,揭示了“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视野的淡化;民众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个人动机较之2008年北京奥运会显著增加,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关注国家影响大于关注个人影响的“集体强势效应”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消失,提示了个人主义化和集体主义的式微。但也发现,民众在奥运关注和参与中的国际视野与国家视野、集体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是发生着同步的变化,例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与奥运的国家层面动机和个人层面动机同步增加。提示我们国际视野与国家视野、集体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彼此兼容,这为建构“美美与共”的共存共享心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来自社会心态变迁方面的证据。

关键词: 北京“双奥” 民众关注 民众参与 社会心态


作者简介: 应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副研究员,通讯作者,E-mail:yingxp@ cass.org.cn;彭雨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10.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摘要: 本研究以Z世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社会碎片化、社会个体化及关系流动性,共同构成“搭子”社交的发生脉络;(2)作为内在本体因素,深层社会动机及基本信念与社会互动倾向对“搭子”社交的发生分别起到动力与调节作用;(3)“搭子”社交的主导心态可以分为自力随遇型与互搭索寻型两种;(4)“搭子”社交的核心决策因主导心态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5)“搭子”社交大致可以分为享乐型、确证型及成就型三种类型;(6)“搭子”社交助推了自我边界清晰化、能动性高涨化及自我饱和化,加深了信息茧房化,加剧了社会液态化。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新生代群体 “搭子”社交 社会碎片化 社会液态化


作者简介: 张曙光,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山西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丛铭、赵梦阁,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严禾佳,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11.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摘要: 自我控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探究其动态变化趋势及成因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对2012年至2021年(数据收集年代)间134篇使用自我控制量表测量我国大学生(共104424名)自我控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2年至2021年间,大学生自我控制总分、冲动控制以及专注工作维度得分均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健康习惯、抵制诱惑、节制娱乐维度得分与年代相关不显著。此外,经济条件、教育状况和就业情况三个方面的5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得分的变化。综上所述,2012年至2021年间,我国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经济、教育及就业方面的变化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上升。

关键词: 自我控制 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变迁


作者简介: 苗瑞凯,石家庄铁道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张舒,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李卓洋,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2.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变迁的横断历史meta分析

摘要: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而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尚不明朗,且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变化是否存在人口学差异也一直未达成共识。因此,为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动态变化、明确其人口学差异,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文献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逐步上升,且存在人口学差异,女生高于男生。此外,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和社交软件用户数的上升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上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强调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上升趋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呼吁在应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时应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焦虑 横断历史meta分析


作者简介: 高佳鑫,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金童林,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6辑)
图片

ISBN: 978-7-5228-4743-6

主编:杨宜音

特约主编:韦庆旺 谭旭运

(点击封面 跳转购书)
1.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的角力:社会变迁心理学研究中被忽视的理论命题 (代卷首语)

摘要: 社会变迁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尽管研究者对社会变迁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进行了诸多梳理和总结,但仍缺乏对社会变迁及其机制进行深入阐述的整合理论分析。本文将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背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社会变迁的研究类型和影响因素,讨论了现代化理论及其文化视角观点在解释社会变迁模式与变迁适应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对社会变迁的复合作用”理论视角,并以社会阶层的研究为例展现了该视角所蕴含的命题与观点。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变迁认知 经济发展 文化传统 现代化理论


作者简介: 韦庆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2.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与比较分析:基于价值观的双维度三层次模型

摘要: 本文以英格尔哈特的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的双维度三层次模型,并利用1990~2018年的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中美青年和非青年数据,实证研究了中美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美青年价值观的文化差距大于本国青年和非青年间的年龄差距。近三十年间,仅美国青年的价值观朝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而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呈现阶段性变化,以及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特点,作为传统价值观代表的权威认同、作为现代价值观代表的国家认同和作为后现代价值观代表的多元认同都在经历了上升—下降后,在近些年有所回升。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互联网发展促使美国青年朝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但是它们对中国青年的国家认同、权威认同和多元认同却均有促进作用。本文说明后现代价值观并不一定是未来各个国家和文化变化的方向,应更关注中国青年和中国民众价值观的独特变化。

关键词: 价值观变迁 中美青年 传统价值观 后物质主义


作者简介: 张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态、社会变迁和文化心理学。


3.中美父母教养价值观模式随社会变迁的演变:一项以个体为中心的跨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教养价值观数据,借助历时研究设计(T1:1990年;T2:2017年/2018年),综合采用变量中心与个体中心的方法,探索了中国父母教养价值观近30年的演变及其与美国间的跨文化比较。结果显示,近30年间,中美两国均呈现法理社会转变趋势。在群体水平上,中美两国父母在部分教养重心上表现出往偏个体主义倾向转变的趋势。在个体水平上,中国父母教养价值观模式在向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并存的混合型教养价值观模式愈来愈强的方向转变;而美国父母教养价值观模式则呈现混合倾向减弱、集体主义倾向略微增强的演变趋势。在中美两国父母个体层面教养价值观模式的演变规律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教养价值观 社会变迁 个体中心 跨文化


作者简介: 陈梅静,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珊,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骥杰,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本科生;曹丛,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4.民众国家认同生成机制的变迁——基于三期横断面调查的比较研究

摘要: 从文化心理角度梳理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因素、结构及其时代变迁,是民众国家认同研究的新视野,对于铸牢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1994年、2014年和2022年的三期横断面调查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遴选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因素,进而探索国家认同建构的心理变迁。结果表明,中国民众国家认同建构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个人特质、人际关系和社会观念等多层次文化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于国家认同建构,但不同时期的因素组合均与其所处发展阶段的时代主题相呼应:公共事务参与、自强不息精神和亲社会性始终在国家认同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家认同关注重点逐渐由个人物质与安全需求转向精神领域的伦理规范与政治理念,传统文化因素在国家认同建构中发生了创造性转化;进入新时代后,现代政治理念和传统美德、家庭伦理共同成为国家认同建构关键要素。这些发现说明民众国家认同确立是动态建构的过程:既顺应现代化一般规律,同时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而发展,是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国家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文化 横断面调查


作者简介: 傅承哲,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行为公共政策、政策评估;景怀斌,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文化与国家治理、行为公共政策,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莫庭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为公共政策。


5.基于APC模型:中国居民财产安全感的变迁研究

摘要: 财产安全感属于社会心态基础层面的核心需要之一,构成个体开展社会活动的原初动力。本文基于我国CSS 2006~2017跨度十余年的四期调查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对居民财产安全感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居民财产安全感在十余年内呈现单调上升趋势。2013年是一个上涨速度的拐点,一方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经济法治建设的方针为财产安全提供了制度和理论保障;另一方面反映了伴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心理层面增强了群众的财产安全感。基于年龄-时期-队列差异角度的分析表明,随年龄增长财产安全感呈现平缓上升状态,快速的社会变迁对于财产安全感形成与维持产生了较强的队列分化作用。其中,收入是主导城乡居民财产安全感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是解释财产安全感性别差异的核心变量。

关键词: 财产安全感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教育 收入


作者简介: 伍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柴梦然,武汉大学社会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6.共同富裕背景下就业质量与民众社会公平感研究——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

摘要: 社会公平感对更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较少基于就业质量对社会公平感进行多维度综合探讨。本研究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探讨就业质量对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时代民众社会公平感较高,呈现逐年上升和世代更替的“U”形曲线特征。民众对社会公平期望的提升幅度高于客观社会状况改善的速度。其中,就业质量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机制。横向上,就业质量通过多条路径作用于社会公平感。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工作自主性、技术培训和劳动保障对社会公平感产生正向影响,工作时间和通勤时间则对社会公平感产生负向影响。不仅工作结果,工作过程和工作体验也对公平感产生影响。纵向上,个体嵌入宏观社会变迁中,就业质量对公平感的动态影响体现出显著的时代效应。平均主义原则体现在就业质量对市场转型前群体公平感的影响中,而竞争应得原则在就业质量方面对市场转型后群体公平感的影响中得到体现。新时代应分类精准实现就业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有效和合理增长,以提升社会公平感,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就业质量 社会公平感 MIMIC模型


作者简介: 刘明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7.“去腐生肌”:我国民众腐败感知变迁(2013—2022)的横断历史元分析

摘要: 腐败感知指个体或群体对政府执政腐败程度和腐败特征的评价,反映了民众对官员腐败的主观感受。以往研究主要从横断调查层面考察腐败感知的水平和影响因素等,但很少从纵向层面关注它的变迁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采用单一指标测量的中国民众腐败感知的已有研究(共包括456253名被试)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研究发现:2013~2022年,我国民众腐败感知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来自反腐败力度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宏观社会指标的变化能显著预测民众腐败感知水平的下降。本研究不仅探究了我国民众腐败感知近10年的变迁趋势,而且结合社会宏观发展的指标,提出了腐败感知“阵痛期效应”。在实践上,为研判我国民众腐败感知趋势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去腐”与“生肌”两步走的思路。

关键词: 去腐生肌 腐败感知 社会变迁 横断历史元分析


作者简介: 葛国宏,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8.中国医务人员抑郁的变迁(2002—2021):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

摘要: 医务人员比其他专业群体面临更多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抑郁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因抑郁带来的情绪低落、无助感和无价值感,不仅影响医务人员自身健康与日常生活,还会严重影响其医疗服务质量,甚至威胁医疗安全。既往针对医务工作者群体的研究并未明确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迁趋势,他们的抑郁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行业组织建设(中观)以及个体-社会交互(微观)三个方面因素紧密相关。本研究对2002年至2021年间的89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医务人员抑郁的研究报告(医务人员被试共36822人)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医务人员抑郁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医务人员抑郁水平的变化受医院类型和医务种类影响明显,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抑郁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一级和二级医院,医生抑郁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医务人员。滞后分析表明,不仅当年,1年前、3年前和5年前的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卫生机构总数、卫生机构人口数、卫生总费用都是影响医务人员抑郁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究了医务人员近20年的抑郁变迁趋势,并探讨了相关社会影响因素,对如何提升我国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医务人员 抑郁 社会变迁 横断历史元分析


作者简介: 吕邈,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心理;刘佳音,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庞瑜,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王一楠,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


9.社会变迁知觉对民众生命意义感的解释作用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我国民众生命意义感的变化及社会变迁知觉对生命意义感的解释作用。预研究通过对大型社会调查开源数据的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我国民众的生命意义感呈下降趋势。正式研究发现,人们在主观上认为民众的生命意义感从过去到现在略有提升;人们的社会变迁知觉符合社会变迁的常人理论,即以社会的热情与社会的能力为认知社会的两个基本维度,认为在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序列上,社会的能力在上升,但社会的热情在下降;且对未来的生命意义感预期也存在“美好明天效应”。知觉社会的热情和能力变迁对生命意义感的解释作用有时间方向和内容层次的分化,即:过去社会的热情和能力可预测过去社会的生命意义感知觉,未来社会的热情可预测未来社会生命意义感的预期;过去社会的能力和未来社会的热情可预测个体生命意义感,未来能力可负向预测个体生命意义感。本研究为理解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生命意义感提供了实证依据,对选用增强民众生命意义感的具体途径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 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变迁感 社会变迁的常人理论 社会认知基本维度


作者简介: 杨通平,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杨静,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毕重增,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10.社会阶层与社会变迁认知:基于能力和热情维度的考察

摘要: 不同于社会心理变迁研究关注人们的心理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实际改变,社会变迁认知研究考察人们主观上如何看待社会变迁的规律。本研究基于社会变迁的常人理论,探讨个体的社会阶层对其社会变迁认知的影响。研究1采用问卷法,让602名被试对100年前、30年前、20年后的中国社会在能力和热情两个维度上与现在社会进行比较和评估,并报告自己的主观社会阶层,发现高阶层更认为中国社会在能力得分上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高,低阶层更认为中国社会在热情得分上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低。研究2采用实验法,让225名被试对想象的社会变迁进行评估,得到了与研究1一样的结果。本文结合社会变迁与社会阶层理论,讨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变迁 能力 热情


作者简介: 韦庆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阳光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吕艳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董文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邦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集刊全文数据库

image.png

www.jikan.com.cn/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整理:ym    审核:tgx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集刊全文数据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