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0131)第三个人,寇老西儿寇准(续)
后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0133)打不死的小强
第二十七章 外患难除(一)
1.西北狼
改变寇准命运的那封奏章,讨论的是党项人侵犯边境的问题。
党项人,原是羌族(也有说鲜卑)的一支,又称党项羌,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方少数民族。党项人原本居住在青海东南、四川北部一带,唐朝的时候,逐渐迁移到甘肃、陕西北部一带。
唐朝末年,党项人趁着中央政权统治力衰落,开始在西北一带拓展势力。唐僖宗咸通十四年(873),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宥州,自称刺史,攒起了第一份家底。五年以后,席卷全国的黄巢起义爆发,拓跋思恭积极帮助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又浑水摸鱼捞了不少地盘。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李唐朝廷为了感谢拓跋思恭,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也称夏州节度使),管辖夏州、绥州、银州(今陕西横山)、宥州、静州五个州(位于今陕西省北部),同时把国姓“李”赐给他。从此,党项首领从“拓跋氏”变成了“李氏”,党项人正式成为盘踞在西北的一个地方政权。
到了五代乱世,不管中原政权由谁当家,党项人一直明里称臣纳贡,暗里扩张势力,经过半个世纪经营,力量越来越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忙着南征北战,对党项人的态度以笼络为主。党项人也很友好,当时他们的首领叫李彝兴,听到宋朝建立的消息,立刻派人送来三百匹马表示祝贺。
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匡胤回赠了一条裤带给李彝兴,把他感动得一塌糊涂,表示要一直臣服宋朝(彝兴感服)。
三百匹马换一条裤带?就算是爱马仕也没那么贵,可李彝兴还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这倒不是人家缺心眼,只因那条裤带的价值绝不可以用钱来衡量。
赵匡胤为显示对李彝兴的荣宠,命令工匠为他专门订做一条玉带(用玉片装饰,挂在腰腹部的带子),还特地找来党项使者问李彝兴的腹围有多大。使者告诉赵匡胤,李彝兴是个胖子,腹围大得很(得费不少玉)。赵匡胤听了,打趣地说:“你们的首领真是个有福气的人。”
在古代,挂腰带是讲究级别的,有人能挂金带,有人能挂银带,平头百姓就老老实实搓根绳子捆一下吧。只有亲王、宰相级别的官员才配享受玉带。李彝兴拿到那根玉带,等于是宋朝承认了党项政权的合法性,他们可以继续在西北维持割据状态了。
党项和宋朝的友好状态一直维持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平静终于被打破,因为一个人的入朝。
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定难军留后(代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来到开封,朝见宋朝皇帝赵光义。
李继捧是党项人的第九代首领,他这次进京朝见,完全出于无奈。当时,李继捧刚刚从兄长那里承袭首领的位置,在党项李氏家族里,他的威望不够高,得不到大伙的支持。于是,党项李氏政权因争夺权力而发生了内乱。
李继捧的一个叔父,名叫李克文,直接把状告到了赵光义那里,声称李继捧没资格担任定难军留后,建议赵光义把李继捧叫到开封去。要说这位李克文的要求确实太离谱,党项政权只是名义上臣服宋朝,首领从来都不亲自觐见中原皇帝,他这么一说,等于是把李继捧往火坑里推,自己好留下来当老大。
按照常理,宋朝不该搭理李克文的申请,因为那是党项人自己的事情,不管他们斗得怎么样,朝廷只要给最后的胜利者发一张任命状,象征性地确认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多管闲事。
可赵光义却动起了心思,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收回党项人地盘的好时机。当时,他刚刚利用“金匮之盟”化解了统治危机,高粱河战败的阴影已经散去,建功立业的想法又萌生出来。党项人所辖的五个州已经脱离中原政权近一个世纪,赵光义想借机将它们收回,成为宋朝的真正领土。
于是,赵光义答应了李克文的要求,请李继捧入朝觐见。
接到诏书后,李继捧极度郁闷。去吧,自己很可能步钱俶、陈洪进后尘,不去吧,属于违抗命令,即便赖在自己地盘里,也受尽族人的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