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创刊,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是新华社重点报刊,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罕见!尾盘拉升,逼近“20cm”涨停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娃哈哈发布声明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但斌,美股持仓曝光 ·  2 天前  
华泰睿思  ·  华泰 | ...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大力支持居民增收!国常会最新部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证券报

央行重磅!信息量极大

上海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2-13 19:02

正文

央行2月13日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介绍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并以专栏文章形式,系统梳理了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介绍了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的最新进展。


报告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持续提升消费金融政策质效


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到,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动态优化,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转变。”专家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助力宏观调控思路转型,更大力度地支持消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报告强调,要持续提升消费金融政策质效,加大消费重点领域需求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支持力度。


利率方面,报告要求,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加强利率政策执行,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


“经过多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多次降准降息后,利率水平也处于历史低位,将持续激发消费、投资需求。”专家表示,当前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面临一定约束,未来关键是要把握好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引导银行树立自主理性定价理念,避免过度内卷式竞争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


汇率方面,报告明确,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专家表示,我国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在各项增量政策的带动下,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有望在去年较高基数下,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对实体经济保持稳固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


报告以专栏文章形式,系统梳理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新情况,既包括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也有新创设资本市场两项工具的实施情况。


“2024年央行先后实施了四轮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市场上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度非常高,报告多篇专栏聚焦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央行主动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管理。”专家表示。


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传统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随着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也在与时俱进。“央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一成不变,一直都在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演进。”专家表示。


比如,近年来央行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创设了一系列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6.3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14.2%,支持范围基本覆盖金融“五篇大文章”。


“央行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功能也会继续拓展。总体看,整个工具体系会朝着更适应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完善。”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要动态观察。不同情形下,央行会有不同的工具应对,甚至是创新实施一些新的工具。而且危机应对期间和常规时期的工具运用也会有不同。


专家认为,除降准降息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同样有效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成效。比如,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有效维护良好的流动性环境;去年四季度,央行推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两项工具,体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


将推动保险机构参与互换便利操作


报告专栏文章《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落地显效》显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从宣布到落地用时不到1个月,有效提振了海内外市场信心,初步建立起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是中央银行在拓展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功能方面的有益探索。


报告称,两项工具均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买入意愿较强,两项工具使用量会比较大;而到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行业机构换券融资的必要性也下降,工具使用量会自然减小。由此建立的内在稳定机制,有利于发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支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两项工具取得初步成效,下阶段将不断完善工具设计,更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25年1月末,互换便利共开展2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