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一带一路”影响深远,得到广泛支持,聚拢了国际社会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
眼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马上就要在北京举行,此前中国外长王毅宣布“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论坛”消息的同时,也对外表示,还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确认参加论坛,其中包括92个国家的9名副总理、7名外长、190名部级官员。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1200多人。
值此盛会,库叔特别邀请国内十位行走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权威学者,亲口讲述他们在“路”上的见闻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走过俄罗斯、菲律宾、埃及、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他们对于“一带一路”推进的真知灼见。
受访者:薛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整理者:李浩然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瞭望智库:目前,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属于非洲的国家只有埃及一个,看起来非洲对于“一带一路”的参与度并不高,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薛力:“一带一路”本身的侧重点确实是亚欧大陆,特别是大陆中东部国家,从提出到夯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事先就进行了非常严密的设计后再推出。
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沿线国名单,所谓65个沿线国家的名单,属于“非正式”的推测版。
从中国周边来看,中国在经济上与韩国、日本等较发达国家相比,比较优势相对较小,我们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我国并没有正式公布这样一个“一带一路”国家名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只要你愿意参加进来,我们就跟你合作,因为名单本身就没办法固定,前提又是共商、共建、共享,那肯定是双方达成意愿才能合作起来,否则是合不起来的,就是这么一个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非洲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参与度反而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走出去”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没有政府的支持是没法做的,这样政治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这里面谁跟我们关系最好呢?
除了周边的巴基斯坦、柬埔寨、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等,然后就是非洲了,我们跟一些非洲国家合作的深度、广度也要好于跟周边的部分国家。比如非洲跟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安哥拉、尼日利亚等政局都相对稳定,急切想发展经济,他们也很愿意跟中国搞好关系,老怕中国忘了他们,像坦桑尼亚就总是强调,你们不是说“中非关系看中坦”吗?以前帮我们修过坦赞铁路,现在怎么把我们给忘了?你们在埃塞俄比亚修建亚吉铁路,你们在肯尼亚也修了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怎么没给我们修个铁路呢?有些国家甚至特别想取中国的经,学习“中国经验”。所以目前来讲,非洲虽然没什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你只要愿意合作,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你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
瞭望智库:您的非洲之行都去过哪些国家?从您的见闻来看,“一带一路”的实施对这些国家影响最大的方面体现在哪?
薛力:我走了三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埃及、坦桑尼亚,这三个国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在媒体、电视里面看到的非洲一般都是战乱、饥饿得要死这种印象,但这仅仅是部分非洲国家如此,事实则是,非洲许多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得挺快。
“一带一路”对这些国家影响最大的是他们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他们想学的。
比如埃塞俄比亚,1990年来一个政党(埃革阵)执政,中国的什么他们都想学,埃塞俄比亚还想成为非洲的义乌。他们确实也有一些条件,比如交通枢纽、人口众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国家稳定、政府一心一意“搞经济”,他们还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接触到的一些官员对习近平主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非常熟悉,甚至连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反腐都在学。还有坦桑尼亚就搞港口特区建设、港口经济区什么的,都是想学深圳,接下来的埃及在红海西北搞了个红海西北部经济特区,其实也是在模仿深圳,这几年发展也比较快。
他们之所以想学习“中国经验”,是因为这些国家基本都处于工业化的早中期阶段,埃及还好点,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来搞建设,跟我们中国早期的状况其实是一样的,中国80年代中期的时候外汇储备仅有20亿美元,现在好几万亿,80年代我们也是到处都需要外汇储备。现在他们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像埃塞俄比亚,外汇储备只有28亿美元,但是欠的外债就有200多亿美元,但依然要搞建设,出现这个阶段是必然的。
3
瞭望智库:就像您刚才说的,非洲有些国家欠了很多外债,面临较大的风险,另一些国家甚至还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如果一些很不稳定的国家愿意参与,也能够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对象国吗?
薛力:对于国家的选择,肯定会有所权衡的,这就涉及到取舍的问题,非洲一共有50多个国家,中国不可能对这些国家都同等用力。要想跟中国合作,首先就得稳定,其次是政府非常乐意合作,三是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因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无偿援助,这些合作通常是市场导向的,讲究互利共赢。我们要考虑这些合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中国选择的也都是一些相对稳定、有一定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对于一些战乱国家肯定是非常慎重、有所取舍的。
4
瞭望智库:从您在非洲的见闻来看,中国企业在非洲做得怎么样?帮助这些国家取得了怎样的变化?
薛力:中国在非洲的大项目基本都是国企拿的,你如果去这些国家看一下就会发现,那里大部分的基建项目都是我们中国承建的,也有一些民营企业进入到了非洲,甚至很多中国人都赤手空拳在非洲打拼。我们目前在非洲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园区,在6个国家拥有7个工业园区,另外还有一些重点项目,很多企业在非洲都融入得不错,口碑也比较好。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华坚鞋业公司的一个车间
比如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郊的东方工业园,就是比较成功的中国海外园区之一。在非洲的七个经贸区中,这是唯一一个由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的。首期建设的园区已经被各类企业填满了,正在规划规模更大的第二期。其中有一家企业叫华坚鞋业公司,专门生产出口美国市场的中高档女鞋,由于“钱景”非常广阔,华坚集团已经另外找地方单独建了一个园区,雇佣了4000名当地工人。这家公司当地雇员总数跟华人管理人员的比重差不多已经达到了40:1,40个当地人只有一个华人管理人员,工人月薪400元人民币(约为1600比尔)。他们的目标是:前店后厂,发展成为面向整个非洲大陆的服装鞋帽生产与批发市场。
可以说,这是中国推行产能国际合作的样板。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使用的是当地非常富裕的皮革资源(埃塞俄比亚是农业国,财富以拥有多少头羊牛等计算)、不受出口配额限制,电力便宜(每度电3美分,出口的电力仅仅每度6美分),这样就既能够利用当地的人力与自然资源,又能把产品出口到欧美,给当地国家创汇,因此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园区管委会还促成埃塞俄比亚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这件事情的意义更大。而埃塞俄比亚政府已经从东方工业园的运作中看到了好处,推出了一大批园区规划,一些大型中资企业被要求“牵头认领”。
此外,由中国企业建设,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吉铁路已经建成通车,800多公里的电气化铁路,被称为新的坦赞铁路。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分家后没有了出海口,进口物资主要是在吉布提卸货后经过公路运回国内,路况差,运输能力有限,吉布提港口常年积压三四百万吨的货物。有了中国企业修建的这条铁路,运力大大提升,整体前景无疑好于坦赞铁路。
在埃及碰到一家叫巨石集团的企业,它在埃及投资生产聚酯纤维,让埃及成为了世界第三大聚酯纤维生产国,所以埃及政府都很重视这家企业。
接下来是在坦桑尼亚的友谊纺织厂,是与坦赞铁路同时援建的一个项目,一度陷入困境,经过双方的努力,又恢复了生机,产品质量好销路好,最多时雇佣了当地2000名左右的工人,坦桑尼亚的失业率是很高的,这样就有利于解决他的就业问题,口碑也很不错。
而在这三个国家发展都很好的一家企业就是华为,华为的产品在这三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基本都是第一,甚至把欧美的GE、阿尔卡特等企业都PK下去了,当地的政府和民众也把华为放在很高的位置,就像我们八九十年代看待通用、IBM等大牛企业一样来看待华为,当地员工也以在华为工作为荣。
华为在埃及的公司大楼
对于中国在非洲建设的这些工业园区,我的体会是,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东道国来说,海外园区建设是个好东西,但只有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才行。虽然目前中国在非洲建设的工业园区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模式化方面还有不少事情可做。
5
瞭望智库:在您走过的这些非洲国家中,“一带一路”的推行主要面临着哪些风险?在非中国企业反映最多的难题又是什么?
薛力:我觉得主要还是政局变化的风险,毕竟他们这些国家都是选举制的,比如2011年埃及政局开始动荡,很多项目就受到了影响,利比亚更不用说,所以这方面中国要学会应对风险,既要跟执政党搞好关系,也要跟在野党搞好关系,不能只关注执政党。另外,要多做一些民心工程,老百姓只要认可了中国的贡献,即使动乱之后,还是愿意跟中国合作,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民心工程就是援外医疗队,从1964年一直做到了现在,他们在非洲口碑非常好,而且现在连欧洲这些发达国家都来向中国“取经”,诸如此类的项目,中国应该多做。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非洲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埃塞俄比亚,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外汇短缺。不止一家中国企业产品销路没问题却不得不限产。当然,出现外汇短缺,一方面是因为外汇管制,一方面则是因为发展迅速,大规模地建设,到处需要外汇,而创汇能力一时还跟不上。企业也承认,这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所以,许多企业还在增加投资,包括几家限产的企业。稳定的政局、将近一亿人口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于资本的吸引力自不待言。
还有就是,非洲国家的人口相对比较少,尼日利亚人口过亿,其他国家人口都没过亿,所以中国企业去那边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一生产什么就饱和了,特别是钢铁,在埃塞俄比亚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在那边盖一个水泥厂,建一座钢铁厂,我们中国可能觉得规模很小,但在那边很容易就饱和,毕竟消费能力很有限。
还有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中国工人在海外的拓展中也会面临一些艰辛,比如在亚吉铁路的建设中,车站所在地原先是荒郊,未来无疑是繁华地带,但现在还不行,50多个中国员工,缺乏一个像样的食堂,员工全是男性,连个女厕所都没有。车站周围全是建筑工地,包括一些别墅群,道路坑坑洼洼,去市区不大方便,中企员工们生活非常单调。另外,据说有的中资企业在某些工作地点,只有一两个中国员工,周围也没有像样的城镇。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这些艰辛经常被湮没。中国这些年发展比较快,除了政策对头,还离不开普通人的吃苦耐劳。
中国的崛起真的是靠干出来的!
6
瞭望智库:您刚才提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的政府都非常积极,那当地普通民众是怎么看待“一带一路”的呢?
薛力:其实我接触的普通民众不多,大部分都是知识阶层和精英,因为“一带一路”这个概念在非洲知道的就是知识阶层、关注经济发展的官员、学者等,我接触的这些阶层都是很赞成的,普通民众本身对这个概念就不是特别清楚,即使在中国,你如果到乡村去问“一带一路”,很多也不知道,就更不用说在非洲了,这也正是我们下一步要去做的,让“一带一路”能够惠及到普通民众。其实,普通民众不知道问题也不大,只要中国跟这些非洲国家互利合作的项目做多了,让当地百姓切实感受到好处了,就是“一带一路”精神的体现。
7
瞭望智库:除了经济方面的交流,文化也是“一带一路”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一点,您在非洲考察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呢?
薛力:文化方面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医疗队,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民心工程很典型的表现,还有就是中国现在正在往非洲派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和水平,在埃塞俄比亚都有老师到他们的农学院去教学生,培养他们的农业技师和农业技术人员。还有我这次非洲之行感触很深的,就是当地民众都会讲一些简单的汉语,开口就“你好,你好......”这在我十年前出国时候是看不到的。
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的当地人成为了我们在非企业的中高层,获得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国家每年也给这些非洲国家一些留学生名额,接受一些教育、培训,然后回去之后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他们本国的发展中去。
文化方面的“授人以渔”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也能够保证当地的持续发展。
8
瞭望智库:对于在非洲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很多的误解和质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一些国人认为,非洲就是战乱和贫穷,中国花大力气在那里投资、建设,为他们提供贷款,冒着那么大风险在那些贫穷的地方搞投资,我们就不会亏本吗?
二是一些非洲人民可能觉得中国跟非洲是传统友谊,中国之前也为非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是援助性质的,所以认为这个“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可能对中国提出过多的要求。
三是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在非洲是“新殖民主义”,并以此提出“中国威胁论”,掠夺非洲资源。
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呢?
薛力:我的看法是,很多的批评其实都没有做过实地研究,都是凭印象来说的,我研究“一带一路”至少三年,一个体会是:即使学术圈内学者的批评,也很少是基于自身专门的研究,很多都是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没有调研的批评不是真正的批评。
根据我的了解,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无论国营、民营,很多都是赚钱的,只是这些企业不说而已,但是我们亏损的企业一般项目也比较大,一广播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现在的中国企业都没那么傻,中国在海外的无论国营还是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项目至少都是薄本微利,但不可能是“赔本赚吆喝”。
中国以前确实在非洲搞了一些无偿援助,比如这次非洲之行在埃塞俄比亚看到的非盟总部大楼,就是由中国无偿援建的。整个大楼的形状呈现为“竖起拇指、半握拳”的造型,拇指象征非洲站立起来,四指象征非洲团结,由同济大学设计,承建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专家小组常驻那里负责大楼维护,特别是电力系统。
非洲联盟总部大楼
但“一带一路”既不是施舍,也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一种市场导向的互利合作,选一些对于中国和东道国都有利的项目一起来做。
对于西方所说的“新殖民主义”,这是一种误解,可能也是嫉妒。中国目前在非洲的经营跟西方之前在非洲搞过的殖民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既没有用枪炮,也没有用鸦片,更没有自己组织当地政府,中国在和平的前提下,靠着自己的吃苦肯干,谋求着对双方都有利的发展有什么不好呢?另外,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崛起在很多国家看来就是一种忌惮和嫉妒,这个也不难理解。
9
瞭望智库:通过您在非洲的见闻,您觉得中国下一步怎么继续在非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薛力:我觉得中国现有的做法就挺好的,下一步中国应该继续坚持走自己的路。
“一带一路”,它所代表的精神和所做的事情不会过时,中国是会长期做下去的。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中国需要对外投资,而中国现在的市场和劳动力也是有限的,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在全球进行国际化的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中国目前整体上还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更需要走全球化的道路。过去三十年,我们是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受益的,所以我们下一步更需要坚持全球化,体现我们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经济,而非洲就是这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我们过去三年来做出的一些成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这也是我们开“一带一路”峰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哪些是对的要坚持或强化,哪些不对的需要纠正。还有就是集思广益,有助于决策层更好地了解情况,做出一些更好的决策。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长期做下去,不是三五年能够搞定的,所以更要稳步推进,如果急于求成,试图三五年内建立一些标杆工程,不仅会导致一些项目匆忙上马下马,还会授人以柄,让人觉得我们东道国都不急,你们中国急什么,再就是一定要有所选择,有些时候宁愿缓一缓,也不要过快推进,这样从长远来看,效果可能会更好。
学术合作联系人:聂智洋(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