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原子核的利用 ·  15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政和八闽鸟”,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  15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申公...公...豹一家的真身是什么动物? ·  15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数字的魅力】数学中最重要的8个常数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高中物理学霸笔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当时的女性艺术家不需要考虑市场,因为她们从未被看见过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4-11-20 17:00

正文

“好消息”(GOOD NEWS)展览现场
©歌德学院(中国)


“1995年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的良机,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群展,并由此使她们的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尽管如此,在德国举办的几个中国艺术展-这些展览通常都得到了官方的资助,中国女艺术家的作品却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当悦耳动听的话语起身离开话筒后,其是否得以践行和发挥作用,仍需要人们保持密切的关注。”


这段话来自1998年夏天,时任德国联邦议会副主席安洁·芙梅尔为“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家”展览在德国波恩开幕写下的贺词。那次展览由德国女艺术家克里斯·沃纳和中国旅德女艺术家邱萍共同策划,经过两年筹备,最终有25位中国女艺术家的作品在波恩女性艺术博物馆的3000平米空间中展出。


如今,女性主义在中国变成了日常词汇,“中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不再被视作神秘的元素。但“半边天”展览激发的有关性别、政治和艺术市场的对话,却随着时间显得越发珍贵。


“好消息”(GOOD NEWS)策展人克里斯·沃纳
©歌德学院(中国)


2024年10月, “半边天”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克里斯·沃纳时隔26年再次来到中国,她与中国艺术家何键共同策划的 “好消息”(GOOD NEWS) 展览正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展出。26年前后,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处境有何不同?中外艺术界交流和对话的空间得到扩展了吗?历史上有关女性主义的辩论与实践能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什么启发?以下是自由撰稿人张宇琦对沃纳的采访。


___ ___


可以先为我们介绍下你的背景以及你在艺术创作上的兴趣吗?


我在大学读的是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虽然我读的不是艺术系,但我知道自己想做艺术家。那时是70年代,对我的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女性运动,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很多艺术家,不断进行着关于性别的对话。


我参与的第一个策展项目,就和波恩的一个女性艺术家团体“女性塑造城市”有关。受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启发,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家庭的住所里,女人总是被安排在各种服务性空间里,比如厨房,来为男人和孩子提供休闲娱乐的保障。但她们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她们要在哪里写作、办公?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来发展自我,也没有机会被看到和被认可。


在艺术领域,我们当时的感受是,学院是男性主导的,女性艺术家无法进入历史,也无法进入艺术史。举个例子,我记得科隆曾经办了一个叫“西方艺术”(Westkunst)的世纪大展,有400多个艺术家参与,但是女性艺术家只有四五个。所以我们常常会讨论,是不是女性只有裸体才能进入美术馆?因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得不到展示的机会。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论述,为什么女性博物馆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追溯历史,博物馆作为一种机构,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当人们不再信仰教会,需要另外的反思空间来承载他们的价值观。 而启蒙运动并没有为女性带来任何真正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女性在所有方面都享有同样的权利,所以我们需要为女性赋权。

“好消息”(GOOD NEWS)展览开幕
©歌德学院(中国)

“好消息”(GOOD NEWS)展览现场
©歌德学院(中国)

所以从70年代末,我开始想象一种属于女性的乌托邦,希望为女性争取更多空间。但很快我发现,我们需要更大、更好的展览空间。波恩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旧仓库。1981年,我和朋友在这个仓库联合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女性艺术博物馆。我在那做了第一个行为表演,像蜘蛛一样,用自己的痕迹、自己的方式占据了整个空间。后来我在柏林也创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女性艺术家团体。比如,我们会一起用各自的作品占满一个废弃的巧克力工厂。一直到90年代,我们一起完成了很多展览。


回到1998年, 你为什么想策划一个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艺术家的?


我丈夫在大学里教社会学,他的一些学生和中国有合作,所以他比我更早意识到那时中国正在发生变化。紧接着, 1996年,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展出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展览“CHINA!”,但其中一个女性艺术家都没有。在德国,我们用了很多年让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界的女性都去哪了”的问题,而中国有十几亿人,怎么会没有女性艺术家呢?这就是“半边天”展览的萌芽。


我想寻找中国女性艺术家,但我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多。恰好这时,我一个在科隆的女性艺术家朋友说,她刚在中国展出过,给我展示了一些幻灯片,展览是由邱萍,一位生活在科隆的中国艺术家组织的。所以我找到了邱萍,我说:“嘿,你觉得我们应该策划一个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吗?”我们就是这么开始的。后来邱萍回到中国四处收集关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信息,带回来了各种画册。然后我们一起研究,决定哪些作品是最有趣、最相关的。


那时德国非常希望与已经开放的中国建立联系,所以很多政府和机构都为这个展览提供了资金。所有参展艺术家都有机会亲自到德国,展览开始前我也去了中国。那真是一个难得的时机。


当时,你在和中国艺术家的交流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挑战?


大约有两周多的时间,她们住在其他艺术家的住处,或者就住在女性博物馆布展。那个展览是在很多人帮助下实现的。比如,林天苗的一件装置需要用羊毛来覆盖树干,有波恩市民自发带来材料,一起帮她完成作品。我们不说同一种语言,沟通起来的确不容易,但我们能彼此了解。我们可能一起坐着吃饭,突然一个艺术家开始唱歌,其他人就跟着唱起来,气氛真的很美好。在艺术界,所有人都喜欢谈论交流、包容、融合这些概念,但要真的做到是很难的。而那次展览实现了真正的交流。


艺术家和策展人谈话—— 调息 当身体与世界共在场

©歌德学院(中国)


98年的展览收到怎样的反响?


当时德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做了报道,在德国国内受到很多关注。只有一篇报道是负面的,说“这是(对波恩艺术馆大展的)复仇”。但其他报道都表达了欣赏,认为展览远超预期,美学价值很高,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语言。甚至到现在都还有人和我讲,说 “半边天”是女性艺术博物馆40多年来最棒的展览。的确,女性艺术博物馆的场地很空旷,有3000多平米,完全可以和主流的美术馆竞争,所以那些女性艺术家的装置、大幅画作有足够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那些中国女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流于表面、博眼球的抗议,相比96年的那次“CHINA!”展览,我认为更具深度。


你觉得男性和女性艺术家的语言存在天然的不同吗?


男性艺术家选择的艺术语言,是为了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我就是这样想的。 而对于当时的女性艺术家来说,不需要考虑市场这个因素。因为她们从没被注意到过,没有人知道中国有女性艺术家。 不像这次我们的展览中,有位中国女性艺术家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展览过。在90年代末,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我想这可能也和独生子女政策等等这些代际变化有关。但总之,男性和女性的艺术表达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男人和女人面对的现实不同。


艺术家姚衡现场行为表演《我卧我》
©歌德学院(中国)


1998年初你访问中国时,最主要的印象是什么?


那次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和杭州。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可能还比较少,我和另一个发型夸张的艺术家同行,她走在街上,总是有很多人和她拍照,大家可能都好奇,哪里来的怪女人!我们去拜访了很多艺术家,他们大多在自己家里工作,或者在很小的工作室、艺术学院里。那时这些城市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雾很大,污染比较严重。会隐约感觉,中国要崛起了,这里将有很多事发生,但才刚刚开始。那次我飞回法兰克福时,突然觉得回到了伊甸园,德国的城市真小,树真多。但是现在北京也有更多树了,天也更蓝了。


你认为中国艺术家的状况,和90年代相比有显著不同吗?


因为我刚到这里,还没有机会和更多人交流。但我感觉到,艺术市场对中国艺术家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798艺术区的一切看起来都与艺术销售有关。当然,我刚刚看到旁边艺术中心的作品,我觉得很感人,不仅是流于表面式的吸引眼球。所以我期待看到更多的展览,了解更丰富的现状。至少能感觉到,和1998年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因为那时几乎什么画廊都没有,也没有798艺术区。


艺术家约翰娜·莎拉·施伦克 现场行为表演《轮
©歌德学院(中国)


你为何想在26年后,回到中国策划“好消息”这个展览?


这几年不断有人重新发现1998年的展览,有一些在德国、美国或者其他地方的中国学生不断和我联系。他们的兴趣在于比较90年代在德国举办的三次与中国艺术有关的展览,而“半边天”可能是这三者中最好的。其实好的展览就像好酒一样,你只需静待其成。我手上还保留着很多那次展览的资料,包括安妮·朗格(Annelie Runge)的纪录片,所以决定为此在中国做点什么。

“好消息”这个标题的灵感来自哪里?


这个标题一直存在我的脑子里。因为当我刚开始接触中国时,我丈夫的中国学生告诉我们,中国电视上只报道好消息。但同时,能促成这次展览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所以我很快决定就叫它“好消息”。


这次展览选择的艺术家是如何考虑的?


安妮莉·朗格的纪录片是对1998年展览的珍贵记录,而很显然,在中国几乎没什么人知道那次展览。所以我们把她的片子纳为展览的一部分。但我们也想展示一些新内容,因为我们得到了科隆政府的资助,所以我们展示了三位科隆艺术家的作品——卡琳·霍赫施塔特(Karin Hochstatter),英格丽·罗谢克(Ingrid Roscheck)和安妮巴贝·考(Annebarbe Kau)。她们都是来自名校的教授,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女性平等视觉艺术”的新倡议。这个倡议的与女性艺术博物馆的思路不同,她们的主张是专注艺术本身——因为我们的作品非常出色,自然应该在艺术界获得地位,应该得到资助。她们并不认为需要为女性争取什么保障,并不属于女权运动的一部分。但我对此不介意,我认为这很棒。


艺术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科院物理所  ·  原子核的利用
15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政和八闽鸟”,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15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申公...公...豹一家的真身是什么动物?
15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高中物理学霸笔记
3 天前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俄罗斯为什么被称为战斗民族?
8 年前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  小快手丨近期招聘信息汇总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