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文无关)
本文选自徐天成《我们香港这些年》/中信出版社,本文仅反映作者的研究和学术观点,不代表见闻立场。
2014年的12月,香港法院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宣判:香港公务员系统第一号人物、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因为收受富商过千万的贿款,被判处监禁7年半。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首先,“政务司司长”是什么概念呢?香港的最高职位是行政长官,也称作特首。政务司司长之于特首,就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之于国家主席。由此可见,这个判决是十分震撼的。
至于“过千万的贿款”——什么?按现在汇率算,才800万人民币?跟那位家中藏有两亿赃款、抄家清点时报废了四台验钞机的官员比起来,情何以堪啊。
但事情发生在香港,就有点蹊跷了:不是说香港公务员廉洁高效、纪律严明,就像末代港督肥彭所说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务员团队吗?大家从小听到的廉政公署“威水史”,难道不是真的吗?不是说高薪养廉的吗?“政务司司长”不是薪水很高吗,怎么还这么贪?
阿Q一点来想,就是因为揭发了这样一个大案,才凸显了廉政公署的无私和香港反贪系统的完善。同样的道理,内地的“打老虎”风暴虽然暴露了贪腐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显示了政府反贪的决心。但说起高薪养廉,究竟那个司长每年赚多少啊?香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
我上网查了查,现任的香港政务司司长,年薪为375万港元(按现在汇率算,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00万元);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特首,刚刚在2015年1月为自己涨了工资,现在是月薪37.1万港元(人民币30万元),每年22天假期,还配两套官邸(在中环半山区的礼宾府,以及粉岭别墅)、7个司机、20多个管家及佣人。
30万一个月,在香港算什么水平?
梁振英的工资比奥巴马高四成,但比起好多私营机构来说,吸引力又好像不够。香港缴纳“薪俸税”最多的人,我们叫“打工皇帝”。这称号,不少年都由霍建宁蝉联。霍建宁是谁?他乃鼎鼎大名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光在2010年这一年,他就交了9100万港元(人民币7280万元)的薪俸税。据说,霍建宁年薪为2.74亿港元(人民币2.2亿元)。假设他每天上班12小时,1分钟就赚1000多块(人民币800块)。在我看来,他不是“打工皇帝”那么简单,而是“打工之神”了。别说企业了,就连一些公营机构的薪酬都比特首的有吸引力,
比如金融管理局。由于金管局员工不属于公务员系统,他们的薪金不用跟着公务员规矩走。虽然金管局总裁是香港特首的下属,但他的薪水反而比特首高,基本薪金是650万港元(人民币520万元)一年,还有最高260万港元(人民币208万元)的奖金,加起来是上司的两倍以上,真个是肥差。但以上所说的都是人中之龙,凡人是够不着的。
那一般的香港人,一个月又赚多少钱呢?香港政府公务员有个嫡系系统,叫AO,是AdministrativeOfficer的简称,中文叫政务主任。所有政府高官,除了“空降”的特首之外,包括司长、局长等,都是从这个系统来的。
大学毕业的人可以考AO,一旦高中,就像科举考中状元一样,仕途无可限量。而“钱”途呢?2015年的起薪点是每月43120港元(人民币约35000元)——重点是,拿这个薪水的,都是刚刚毕业的黄毛大学生啊!而且还是铁饭碗,若考上那真是爽歪歪了。爽歪歪的事,当然没那么简单。
2014~2015年度的公务员综合考试,参加人数逾4万人,而AO职位却只录取30人,可谓万里挑一。可是,在我认识的AO中,不止一个人在干了几年之后自愿离开公务员队伍。有些想寻求更高的薪水,有些去了NGO(非政府机构)以另一个方式服务社会,也有受不了公务员制度僵化守旧而辞官的。公务员还有很多种。
大学毕业生可以考警务督察,起薪33275港元(约人民币27000元)。没有上大学的也不用灰心,可以投考纪律部队(一般指警务处、入境处、海关、消防处、惩教署),起薪点是“一般纪律人员(员佐级)薪级表”(不是说吗,香港政府运作公开透明,薪级表可以在网上巨细无遗地查到)第4点,也就是每月18060港元(约人民币14500元),也不错啦。
香港公务员“薪优粮准”,但空缺不多。直到2014年,整个队伍才只有16.5万人,以香港725万的人口来算,平均每个公务员服务44个市民,这个比例算高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都对铁饭碗趋之若鹜;不过在好日子里,大家就不稀罕当这些捞不到半点油水的公仆了。
私人劳动市场又如何呢?大学刚毕业的,一般一个月赚个一万来块吧。但如果你是海归,或者是读医学、法律这些学系,当然另作别论。
我记得自己1999年刚毕业时,第一份工作是在银行做见习主任,一个月好像就一万五六吧。当时还是在金融风暴中,人浮于事,许多同学都找不到工作。我拿到那offer(聘书)时,就已经感激涕零了。我比较幸运,能有读大学的机会。
在香港这样的成熟经济体系中,想不读大学就出人头地,是非常难的。
香港最低工资是每小时30港元(人民币24元),凭这工资在这个物价高昂的社会生活、租房实在不容易,然而,仍有数十万人拿着这个工资待遇。统计学上有一个衡量居民收入分配标准叫“基尼系数”,最大是1(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其余居民没有收入),最低为0(人与人之间收入绝对平等,比社会主义更理想的世界)。数字越高,贫富差距就越大。
香港2012年的基尼系数是0.537,是发达地区中数一数二的高;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同年数据是0.474,比香港贫富差距要小。由此可见,香港贫富悬殊问题严重,若不早日面对,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政府管治。
幸好香港政府有扶贫政策,虽然跟北欧那种福利国家没法比,但好歹比任人自生自灭好。香港的主要福利制度叫“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60岁以上的长者、单亲家庭、残疾人、失业人士等都可以申请。
在2012年,受助人数就达43万人,占总人口的5%以上。还有一种福利比较特别,是不问受助人的收入资产的,叫“生果金”。只要你过70岁,无论你是李嘉诚还是乞丐,一经申请,政府就每月给你1135港元(约人民币900元)。可能因为钱不多,只够买水果,所以才叫“生果金”。
但既然有制度,“聪明”的香港人就会找漏洞、钻空子。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案例发生在2004年:一对在泰国旅行的香港夫妇,遭遇印度洋大海啸,获救后向媒体大谈自己死里逃生的故事。殊不知有记者发现,女方是综援申领者,一家四口每月都会领取约一万港元的综援金,却拿着政府的钱到处旅游,还虚报丈夫失踪,从而骗取单亲补助。最后她被法庭判处缓刑,逃过了坐牢的处罚。制度也会扭曲伦理关系。
北上广深就有例子:夫妇假离婚,以规避一个家庭不能多购房的限制。香港也是一样,子女为了让父母从政府里多领一份钱,就向审批综援的社会福利署提交宣誓书,证明自己不会供养父母(香港跟内地不同,法律没有子女赡养父母的规定)。
香港人管这种证明书叫“衰仔纸”。但我看来,连自己的父母都拒绝赡养,这样的子女比“衰仔”都不如。在香港拿综援,一般要求申领人不可以工作。但对于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只是想政府协助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全靠政府来养。在香港生活的衣食住行当中,最不容易的就是“住”——大家都知道,香港房价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高。像样点的房子,一平尺,也就是大概1/10平方米,动辄就要卖到一万块人民币。
只要政府解决了“住”,其他都好办。香港政府从50年代开始就推行公共房屋,叫“公屋”,也叫“廉租屋”。顾名思义,就是以便宜的租金租给贫困家庭。最初,这些公屋设备简陋,一家四五口挤在20来平方米的大开间里。
里面没有厕所,洗澡也只能去公共浴室。烧菜呢?就像老上海弄堂一样,在走廊解决。我们的上一代,甚至我们这一代,不少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后来社会发展了,这些公屋不能满足居民置业的需求了,于是,政府就在我出生的1977年推行了“居者有其屋”计划,简称“居屋”。这些房子,由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居民,但前提是居民不能随意转售,否则就要先“补地价”,也就是先要把房子从政府那里赎回来。
“公屋”和“居屋”计划推行了多年,受惠的人也不在少数。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的2014年报告统计,香港家庭中,30%住在公屋,15%住在居屋,住在私人房屋里的家庭只刚过一半。这公营房屋的比例,虽然没有新加坡那么高(80%的人住在政府房屋里),但也可见香港政府房屋福利的涵盖范围之广。
如前文所说,人的行为也会扭曲,来迎合福利制度。“公屋”计划发展至今,就有香港年轻人喊出“得公屋,得天下”的口号。不少人一满18岁,就申请轮候公屋,希望等到大学毕业时就能排上。但申请公屋是有收入上限的,如果申请人开始就业了,就要确保自己找一个薪资不高的岗位,并且不努力工作,使得老板不给自己涨工资,直到申请成功为止!曾经有一位官员说:“大学毕业之后抽公屋等同于放弃自己。”
反倒招来很多香港年轻人反驳:“香港房价这么高,不申请公屋,怎么有地方住?”仿佛申请公屋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整个奋斗目标。我离开了香港这么多年,可能真的不能体会香港社会年青一代的价值观是如何变化的。
当然,奋发向上、不靠政府的香港年轻人还是占多数。香港没有社会保障基金,退休生活都是自己搞定的。除了那些无可救药地依赖政府的人,大家都会老老实实地靠积蓄养老。除了积蓄,香港还有个“强制性公积金”制度,雇员拿出月工资的5%放在私人投资公司设立的“强积金”账户里滚存。比如,如果月薪是3万元,也就是每月供款1500元,直到65岁或者去世了才能领取。
假设我月薪3万元,供款了40年,则在退休时,不算滚存回报,也可以拿到72万元。强积金计划在2000年推行时,曾经受到不少香港人反对。他们觉得,区区72万,怎么能够我20年退休生活用?强制从我口袋里掏钱,而不是由我自己储蓄,也有违香港一贯奉行的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管理哲学。
计划推行之后的几年,又碰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萧条,私人投资公司的强积金回报比不过通胀,甚至出现负数。于是,反对的声音就更大了。我也是持反对意见中的一员,总觉得把钱拿来自己投资,回报会更高。来到内地后,经同事们介绍了他们的社保供款情况,我就啧啧称奇,进而感激香港强积金的伟大。
在香港,起码供款人可以挑基金,可进取,可保守,也可以每年收到账单,知道回报率。大家也心里有底,知道退休后能收到多少钱,如果觉得不够,自己可以再增加储蓄。而在内地呢?据说月薪一万元的白领,雇主实给1.4万元,而落到员工兜里的才只有7000元。供款落到大水池里,不分你我,也不知道回报率。退了休,也不知道水池里剩下多少钱,自己每月能拿多少。更令人痛恨的是,每月能领的钱以供款人户口所在地的生活标准来算。如果我是农村户口,在城市打工,按城市标准缴纳社保,退休后回到农村,却只能以农村生活标准领钱,这不是亏大了吗?所以说到底,我还是很感激香港政府的。
个税税率这么低,又没有销售税,还有这样那样的福利可拿。但再想深一层,个税为什么那么低呢?还不是中央政府负担国防、外交等开支,还不用香港上交税金,使香港收到的一分一毫都可以留给自个儿用。
这样一想,又要感谢祖国了。
新媒体总监 位宇祥
华尔街见闻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见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