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谁说《逃出绝命镇》被过誉了?  | 周黎明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1-15 20:53

正文


美国导演乔丹·皮尔执导的《逃出绝命镇》扬威2017各大榜单与奖项,但 随便翻看网络留言,便能发现,关于其被过誉的言论颇多。


很多人对该片的评论是: 就一常规的恐怖片,犯得上抬到那么高么?


周黎明是中国最资深影评人之一, 看到许多人不明白影片为何叫好又叫座,他 特意撰文导赏,提供了一份关于《逃出绝命镇》的独到解读。




《逃出绝命镇》:既低级又高级的恐怖故事


文 | 周黎明


作者简介: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以影评著称。不如赛人毒舌,但看片量超过赛人。曾做过近20年媒体,但写影评纯属阴差阳错。




《逃出绝命镇》 不是常规的恐怖片 ,它只是借用了恐怖片的常规套路罢了。


电影的鄙视链里,恐怖片属于垫底的 ,或许比屎尿屁的低俗喜剧略高一点。巧的是,《逃出绝命镇》也融入了喜剧元素,因此,它不仅是《惊声尖叫》的伙伴,而且还是《惊声尖笑》的同类。


这个体系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在任何年度十佳影片榜单上的。


《逃出绝命镇》的另一头,传承的却是 另一个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前辈是 《猜猜谁来吃晚餐》


没错,它是探讨 种族关系 的。而这恰恰是外人产生误解之处。

影响力极大的种族题材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剧照。


关注种族政治确实可以让一部美国片显得高级,但仅仅是“ 显得 ”而已。这个话题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并不是好莱坞的禁忌,所以, 涉足于此并不能证明自己的大无畏精神 。相反,这跟那些恐怖片套路一样,早已成为 俗套


然而,《逃出绝命镇》显示了非同寻常的独特性, 它的高级不是因为它涉及种族政治,而是它用哪种方式,涉及到哪些方面

《逃出绝命镇》的成功在于它的非同寻常。


黑人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这早已是老生常谈。但 种族歧视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甚至,在某个时代被视为反歧视的行为,到了另一个时代,反而走向其反面。


在林肯解放黑奴之前,3K党不经法律程序,擅自将他们怀疑犯罪的黑人处以私刑,那是明显的种族歧视。该制度被废除后,这类私刑并没有绝迹,但数量肯定没有以前多了,而且会受到公众的指责。


在上世纪民权运动之前, 美国南方的黑人坐公交、上公共厕所,必须跟白人隔离 ,不得使用明确标注为白人使用的设施。我们回头审视,这也是十分不公道的。


民权运动也并没有铲除所有的种族歧视,但歧视方式却更隐性了。以描写1960年代纽约广告界而著称的《广告狂人》里,主角的公司为了彰显企业的“ 开明 ”, 刻意雇佣了黑人女性担任文秘工作,但不敢把她安排到前台 ,因为那样的话她会被其他公司的人看到。

臭名昭著的3K党。


有趣的是,到了1970年代,这家公司很可能会特意让一名黑人坐在前台,让过往的行人或造访的客户知道自己是一家 心胸宽广、远离种族歧视 的企业。


诚然,这个情节不在该剧中。但类似的讨论我在美国曾旁听过。以我熟悉的舞台表演艺术为例,最初的歧视是排斥黑人参与芭蕾等传统的白人艺术;第二阶段是把黑人当做特例,少量接纳,并 安排在显眼的位置 ;如今可能是第三个阶段,即 试图忽视演员的肤色 ,比如白人黑人舞者在队列中完全随意搭配,黑人越来越多获得传统的白人角色( 但白人演黑人角色仍被视为大忌 )。


这种罔顾肤色的做法让有些观众不太适应。有一位白人观众给《纽约时报》的伦理专栏咨询:他说他自认没有丝毫歧视黑人的念头,然而芭蕾舞《胡桃夹子》里的雪花仙子用黑人舞者会让他出戏。他问道,他这种感觉算不算偏见。该专栏回答说, 这属于偏见,因为白人舞者并不比黑人舞者更像雪花。

目前已经有纯黑阵容的芭蕾舞剧。


这种思潮的论点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种族之间是没有可概括的规律性差别的 ,如果你觉得有差别,那就是种族歧视,至少是以偏概全。很多中国常见的说法,比如黑人的牙齿很白,黑人擅长唱歌跳舞,黑人擅长体育,等等, 在当下的美国都会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的 ,因为按照这些说法的逻辑,你也可以得出结论:黑人不擅长读书,黑人数学方面比较强,等等。


不是我危言耸听,早在1988年,CBS电视网炒了他们的体育评论员吉米·施耐德的鱿鱼,因为他在节目上说, 黑人天生要比白人更能成为优秀运动员。


同理,美国的华人也不喜欢别人说华人很聪明、会读书、会编程等等。当然,这不妨碍很多华人私下持有这种观点。 若是某个白人名人说出来,一定会被批评为种族偏见。

公众一般都认为黑人更擅长运动,但这会被批评为歧视。(图 博尔特)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逃出绝命镇》女主角的父母所代表的“ 开明派 ”,他们对黑人准女婿的欣赏和夸赞,就会带上一种别样的味道。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19世纪式的种族歧视,很20世纪的案例也仅限于开场时白人警察让男主角出示驾照那段。男主角和他的白人女友驱车前往她父母的住宅,路上撞死一头鹿,警察要看他的驾照,女友说, 是我在开车,为什么要查他的驾照? 警察表示那是例行公事,但女友显然认为那有种族歧视的迹象。男主角表示不介意,大事化小。


按照中国通俗剧的编法,白人女友的家长多半会设为极端保守派。但本片编导关注的,是 新时代的种族偏见 ,虽然贬低黑人的那种歧视并未绝迹,但 抬高黑人的种种做法有时更让人心烦意乱 。女友Rose的父亲是神经科医生,母亲是心理专家,住在远离都市的世外桃源,他们坚定地投奥巴马的票,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泰格·伍兹,对可能的未来女婿不仅没有一丝一毫不喜欢,反而喜爱有加。

这对夫妻对自己的黑人女婿喜爱有加。


注意:两老喜欢这小子,不是因为他的职业、才干、性格、长相, 而是因为他是黑人 。他们认为黑人在某些方面是很厉害的。


不仅他俩这么认为,他们的朋友圈似乎都这么认为,这从那个家庭派对可以证明。


唯一不太友好的,是女友的弟弟。


假设一下,某位西方人士(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说:“我太喜欢古老的中国文明了, 你们中国人勤劳聪明,脑子好使,我希望我女儿能找一个中国小伙子。 ”我们会不悦吗?一定不会。我们一定会笑逐颜开, 把他视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这,就是国人不能打开《逃出绝命镇》的主要症结。我们看男主角的反应,就如同那两个纽约警察对男主角死党报警的反应—— 你这不是有病吗?

国人不能理解其中的部分情节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有趣的是, 影片后半部分的情节可以有多种解读 ,其中一种便是男主角的臆想,即他患有 迫害狂想症 ,把女友父母的好客和友好误解成别有企图了。当然,这不是编导的原意,但编导不是政论家,他是艺术灵性极高的娱乐高手,他 歪打正着击中了种族关系中一个模糊地带。


一旦把后半段解读为寓言,把白人的脑子嫁接到黑人的身体就不再是惊悚的阴谋论,而 至少升华到心理惊悚的层面 。这部分的叙事不乏瑕疵,类型片的套路略多了点,社会寓意点到为止,没有深挖,算是遗憾。但影片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黑人打招呼的方式跟白人不同,如果黑人用白人的方式打招呼,那是不是丧失了黑人的种族特征呢?多数黑人说话有黑人口音,但奥巴马在多数场合的演讲不带黑人口音, 你是不是可以说奥巴马为了迎合白人选民,自动放弃了自身的黑人性呢?

影片的后半段可以被解读成寓言。


在美国大都市的黑人社区,如果哪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特别爱读书,成绩出众,但体育不太行,他会被邻里嘲笑,说他 缺乏民族自豪感,不想当黑人,想当白人


回想两百年前有些美国庄园主自愿教自家的黑奴识字,当年也被认为是开明之举,用现今的眼光,或可批为“ 强迫黑奴变白 ”。


《逃出绝命镇》那个家庭派对上出现的黑人,让男主角觉得好生奇怪,因为他们丧失了黑人的特性,沦为行尸走肉。 如果你不想被注射白人脑子,你只有逃出去。

这也是片名《Get Out》的由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