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大国  ·  【夜读】哪吒的黑眼圈是天生的吗? ·  昨天  
底线思维  ·  国运衰了,飞机也跟着摔? ·  昨天  
政知道  ·  杨洪波,已主动投案,3年前曾被问责 ·  2 天前  
半月谈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品读 | 经过修饰的“完美照片”,对我们的意义何在?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23 21:55

正文

*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2期内容

许多年来我都想拍几张完美的照片,遗憾的是拍照技术欠佳,未能如愿以偿。

不久前我买了个新手机,拍照时它可以对着同一场景连拍十几张,然后从中任意筛选元素进行拼接,即从所拍到的每张照片中选一个自己尚满意的局部,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张完美的照片。比如我给小侄子拍照片,从第1张到第11张他都一脸的不耐烦,但其他部分都不错;只有第12张照片他露出了笑脸,可其它部分又不怎么好。那么,我便将第12张照片中的笑脸移到前面一张照片里,一张经过拼接组合的完美照片就出现了。再比如同一组照片里的哈里叔叔,所有照片里的他几乎都在挠头皮,只有第2张照片里瞬间抓拍的姿势好看,于是我把这张照片里的哈里叔叔“抠”出来,移到了其他照片里。再比如一家人合影时,有的人手忙脚乱,有的人蓬头垢面,有的人正赶上打喷嚏……而这些,现在都不在话下,只要手指在手机上动一动,就可以通过美颜让他们全部正常了。

跟其他事物一样,拍照技术也一直在进步着。20世纪70年代,我的学生照就是“本尊”的样貌——脸上带着痘痘,眉头紧锁,耳朵支楞着,身上穿着土里土气的校服,丝毫不加修饰地保留了当时的我那副苦乐杂陈的青涩记忆。而在二十多年前带着孩子在专业摄影师那里拍照,只要不怕多花些钱,就能把孩子脸上的痘痘“拿掉”、虎牙“磨齐”,还能把我脸上的皱纹“捋平”。当孩子人到中年回顾起这些照片时,也许会纳闷地想:我记忆里的少年时代,几乎每天都为脸上那些痘痘发愁,可照片里的自己不是挺漂亮吗?

时至今日,数码技术已经能够让我们随手拍出一堆照片,并任意选出看上去恍若天人的靓照。即便有不如人意之处,也可以用软件滤掉或者美颜修改其至100%满意。无怪乎偶尔看看镜子中的自己,落差感会让我们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一些朋友动态时,也总会感觉自己远不如网上的帅哥、美女们更亮丽。如果倒退几十年,情况则恰与此相反。那时候,一般都是本人看着比照片更好。比如遇到一位只在照片中见到过的比自己年长的亲戚,第一次见面时也许会有一种惊喜之感。“说实话,他比我想象的更精神。”你会这样跟家里人评价亲戚。

现在呢,只有看到自己护照或者驾照中的照片时才有机会想:“还好,我不像照片里那样呆板和傻里傻气。”旧照片里有很多能勾起我们回忆的地方——每一次按动相机快门,把胶卷送去照相馆,接下来等待一个星期才能拿到洗好的照片,这张照片一共花了多少钱……都会记得。洗好的照片也许不会让我们十分满意,但至少捕捉到的是真实的生活瞬间:那个邻居看上去醉眼朦胧,因为他当时喝高了;孩子看上去闷闷不乐,因为他当时正被什么事烦恼着;母亲的模样有些疲惫,因为她当时就是很累了,拍照时也禁不住打哈欠……那时候,你也不必担心随手一点就把自己的私密照片发给了别人,也不必担心发邮件时会因这样的差错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尴尬。照相馆把照片交给顾客时,都会仔细查对,所有步骤明白有序。

我小的时候,在一些乡村照相馆,顾客的比基尼照片的底片也不会留下来。“现在您的整卷底片都已经是空白,我们将它曝光销毁了。”摄影师会这样跟你把话说明。

每个星期五,我们都会邀请一些观众去看剧团里的部分演出。节目表演设在一个小剧场里,舞台背景是一张经过修饰的生活照片——那张拍摄于10年前的照片里面有我,剧组对它进行了一些修饰。而每次导演都要求我站在照片前面,让观众给出他们各自的评价。这种感觉,就如同是与奥斯卡·王尔德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截然相反的版本:在王尔德的小说里,画像在变,不变的是人的容颜;而在这里,不变的是墙上的照片,我却容颜已老。

照片是我们保存记忆的方式之一,它的功用就是让瞬间成为永恒。但是,现在人工智能让相机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瞬间,修饰后的照片里,所有人顶着同一张笑脸,身材优越,千人一面。可是,对我们的意义何在?

想想以前拍一张全家福的场景: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正按动快门的关键时刻,淘气的侄子要给妹妹戴上兔子耳朵,老学究爷爷抬头看了看天上的云彩,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不知想起了啥哭了一鼻子……确实难免美中不足,但也正是这样,才为我们保留了真实而完美的记忆。再想想,如果以往的照片看着处处都完美,那么回到现实中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当下生活里某些小小的不尽如人意?

翻看家里的老相册,又一张旧照映入眼帘。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妻子乔卡斯塔烫着流行的卷发,我戴着自觉更显帅气的希腊海员帽;我们想让年幼的孩子们笑一下,可他们偏就不笑。于是,当时拍得有点费劲。这样一想,忽然觉得现在手机的美颜功能,也不是都不好。

原标 题《完美的照片》
作者:[澳大利亚]理查德·格洛弗
译:小村之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