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
25
万亿的“基建潮”真的会到来吗?其实根据我们的梳理统计,这“
25
万亿”的规模是“偷换”了概念而已。实际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会提升多少?我们详细梳理了各省份的投资计划,分析基建资金来源,考察具体投向,发现与其关注基建的“总量”,不如多关注“结构”。长远来看,经济体量足够大以后,基建托底经济仅是减小经济下行的斜率,以疫情为契机继续推进经济各领域的改革,才是长期正确的事。
1
、
25
万亿的“基建潮”?偷换概念。
2020
年部分省市公布的“
25
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其实只是一个“计划”项目规模,并不会在
2020
年一年内全部落地,很多需要未来多年建设。实际上,如果按照总计划规模进行比较,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如果我们只看
2020
年将要付诸实施的投资规模,确实有所增加,但更多是投资节奏前移。
2
、钱从哪里来?开“正门”堵“偏门”。
我们拆分基建主要资金来源进行测算,预算内资金的发力主要来自赤字率的上调和调入资金增加;自筹资金中,专项债和政金债可能成为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受益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基建领域贷款会有边际改善。整体来看,主要的几项资金或比去年增加
1.5
万亿,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
8%
。
3
、钱投向哪里?更加侧重新基建。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高技术或补短板。虽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今年新增专项债中,包含补短板在内的广义基础设施建设约
2400
亿,占总体基础设施建设约
33%
。
PPP
项目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占比逐年提高,但目前约为
13%
左右。未来政策发力稳增长时,对新基建会有更多政策倾斜。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基建肯定会发力,但融资端依然有很多约束,再加上疫情对开复工的节奏构成较大影响,对今年的基建总量增长也不应有太高的预期。更多应该关注结构上的基建机会,尤其是政策倾斜的新基建领域。往前看,房地产市场均值回落压力仍较大,政策更多是减小经济下行的斜率,以此为契机推进经济、机制等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做长期正确的事,会是更长远的考虑。
25
万亿的“基建潮”
?
偷换概念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媒体统计
的
2020
年部分省市“
25
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其实只是一个“计划”项目规模,其中包括前一年已经开工需要继续建设的、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甚至处于备案审批阶段的项目总规模。
而且这些投资规模并不会在2020年一年内全部落地,很多项目需要未来多年建设。例如河南省2020年列出了3.3万亿的重点投资项目,但仅仅在2020年一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只有8372亿,只有总规模的1/4左右。
实际上,如果按照总计划规模进行比较,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
我们统计了云南、四川、福建等
11
个省市
2020
年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总计约
27.68
万亿,相比
2019
年公布的
27.74
万亿,还减少了
500
多亿。
其中,一半以上省市公布的总投资规模是减少的。
陕西省缩减幅度最大,缩减了
6000
多亿,同比减少
15.4%
;
云南省也缩减了
5000
多亿,而其他省市如四川、河北等缩减规模均超过千亿。
如果我们只看
2020
年将要付诸实施的投资规模,确实有所增加,但更多是投资节奏前移。
根据我们的统计,河南、广东、四川等
14
个省市公布的
2020
年年内计划投资总计约
5.57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了
2000
多亿,同比上升
4.28%
。
分省市来看,仅云南、陕西、重庆以及宁夏等四个省市
2020
年年内的投资计划是收缩的,
7
成以上省市都是扩张的。
可见在未来几年总投资规模缩减的背景下,年度投资计划扩张,更多是加快推进项目节奏,来应对经济的短期下行压力。
这些计划投资中有多少会投向基建领域呢?
根据我们的统计,基建类的项目数量并没有大幅增加。
由于各省市公布的重点(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清单并未详细揭示各方向投资金额,我们仅从项目数量占比来看,
2020
年的基建项目投资数量相比
2019
年总体稳定,只有部分省市略有增加。
不过从绝对水平来说,像往年一样,重点项目中的基建项目数量占比依然是较高的,
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均在
30%
以上。
从已经公布详细数据的省市情况来看,基建类投资规模占年度投资计划比重也在
3
成左右,尤其是江苏比重达到了
40.9%
。
在稳增长的压力下,近期基建项目的批复速度也在提高。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
2
月
24
日,今年以来批复的基建项目规模已大幅超出往年同期水平,其中
1
月份审批项目规模更是接近
2000
亿元。
随着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基建项目批复有望继续提速。
所以总结来说,基建会边际上发力,但实际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大,更多是节奏前移,“
25
万亿”的基建投资规模确实是在偷换概念。
钱从哪里来?
开“正门”堵“偏门”
从融资端来看,广义财政支出偏弱,仍是基建投资回升的主要牵制。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受限、土地财政收入放缓、经济下行税收承压,导致广义财政收支偏弱,是
2018
年基建投资几乎零增长、
2019
年回升乏力的主要原因。
往前看,减税降费仍会推进,土地财政仍会降温,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地方隐性负债监管仍难明显放松,未来广义财政收入仍会持续受到影响,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仍会受限。(参考报告:《
财政到底有多紧?
》)
如果
2020
年基建边际发力稳增长,哪些方面的资金会成为主要发力的方向呢?
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我们主要关注三个主要来源:
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这三大部分资金占基建资金来源的
90%
左右。
首先,预算内资金的支撑力度:
取决于赤字率的上调和其他调入资金的规模。
我们把预算内财政支出拆分成三项:
财政收入
+
赤字规模
+
其他净调入资金。
今年减税降费政策重在巩固,经济增速下行也会导致税收增速放缓,但非税收入有望填补部分缺口,预计总体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小幅回落
0.5
个百分点,那么全年财政收入大概在
19.7
万亿左右。
我们假定今年名义
GDP
增速回落
1
个百分点,但赤字率提升到
3.5%
,那么今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大概有
3.7
万亿。
不过这两年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规模明显扩大。
2019
年财政收入增速仅
3.8%
,但支出增速却达到了
8.1%
,除了通过财政赤字弥补缺口以外,还有
2.1
万亿左右是从其他账户调入的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资金。
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然较大,调入资金仍会是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
如果净调入资金扩大至
2.6
万亿,预计
2020
年财政支出可以达到
26
万亿元,增速小幅升至
8.7%
。
这些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比例会投向基建呢?
从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有所上升,
2015-2017
年该比例分别为
10.87%
、
11.54%
和
11.86%
。
预计今年财政支出对基建领域会加以侧重,投向基建的比例假定提升至
13%
,那么
预算内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大概有
3.4
万亿,增速大概在
12%
左右。
第二个重要来源就是自筹资金:
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会是主要的增量。
自筹资金的构成相对复杂,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含专项债)、城投债、政策银行金融债、铁道债、
PPP
和非标等。
其中,政府性基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但地产周期下行使得“土地财政”高增长的时代很难再现。地方隐性负债难松,城投平台的债务也很难扩张,扣除利息以后,
2019
年地方隐性负债已经几乎没有增量。
而剩下几项,铁道债相对平稳;
PPP
增量放缓但重在落地;
非标继续萎缩,边际可能有所改善,这三块会带来一定增量,但幅度也不会很大。所以我们主要看一下专项债和政金债的情况。
专项债对基建的支撑,一方面来自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来自结构调整。
今年部分专项债务额度已经提前下达,
1-2
月发行规模已经将近
1
万亿。
全年来看的话,我们预计今年专项债务限额也会有所抬升,或升至
3
万亿元。
从结构来看,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是专项债的主要投向,
2018
和
2019
年这两项分别占了
65%
和
63.7%
。
而今年前两月新增的
9000
多亿元的专项债,投向基本都以基建为主,并未涉及土储和棚改,这和去年
9
月国常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不过,专项债的发行一般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且融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然而一般基建项目的收益比较低,很难达到专项债的收益要求,所以这一波提前下放的额度用完后
,未来专项债的投向可能还是会偏向土储和棚改。但整体来看今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会有所提升,
2019
年专项债中有
26.16%
投向基建领域,预计今年该比例会抬升至
40%
,那么
专项债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将会达到
1.2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
政策银行金融债也可能会成为今年的一大发力方向。
在政策银行金融债中,国开债是基建投资的主要力量,从以往融资规模来看,国开债净融资额在政金债中几乎占了一半。
预计今年国开债继续发力,净融资额或增加至
8000
亿元。
第三项资金来源就是国内贷款:
受益于资本金比例下调,会有所改善。
2019
年
11
月国务院下调部分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资本金最低比例由
25%
降至
20%
;
部分补短板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前提下,下调幅度不超过
5
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基建项目可以撬动更多的配套贷款,但撬动的幅度还得取决于银行的投资意愿。
2017
年国内贷款投向基建的比例为
17.3%
,预计今年银行贷款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会有所上升,假定投向基建的比例小幅回升至
19%
;另一方面信贷边际放松,去年新增贷款增速
4%
,假定今年升至
6%
,
那么
今年国内贷款对基建资金的贡献约有
3.4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
3600
亿。
从以上主要的融资渠道来看,专项债可能是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
根据我们的估算,今年的预算内资金
+
专项债
+
政金债
+
国内贷款的规模,较去年大概增加
1.5
万亿,其中专项债的增量最明显。
自筹资金中的其他部分增量不会太大,外资和其他资金一般都比较平稳,因此按照目前这个资金规模来看的话,
可以推动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
8%
。
钱投向哪里?更加侧重新基建
在传统基建发力的同时,“新基建”的亮点会更多一些,会成为未来稳增长边际发力的主要方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特征是高技术或补短板。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
同时,会议中还强调要“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所以,
更广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包括轨道交通、环保建设等补短板领域。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以最典型的
5G
和新能源为例,
根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
5G
的基站数量预计是
4G
的
1.5-2
倍,而
2018
年底时全国
3G/4G
基站数已经达到了约
490
万,因此
5G
基站建设可能会超过
700
万个。
目前大量手机用户仍然使用
4G
信号,未来
5G
技术及相关应用仍有很大空间。
全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也快速增长,近两年增速基本维持
40%
以上,截至
2019
年
10
月,全国充电桩数量达到约
48
万个,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充电桩建设也将继续进行。
新型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有限,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新增地方专项债的投向,
2020
年新增的
9000
多亿专项债中,投入量最大的三项分别为园区建设(约
1600
亿)、交通运输(约
1500
亿)以及城市建设(约
1000
亿),其中包括轨道、产业园、新能源等在内的广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约
2400
亿,而交通运输、农林水等传统基建项目总投入则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