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经济-金融-投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银行间流动性预计维持中性-银行资负跟踪202 ... ·  9 小时前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银行间流动性预计维持中性-银行资负跟踪202 ... ·  9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2025春节消费观察:数字新消费需求旺盛,入 ... ·  2 天前  
债券今天有蛋吗  ·  股债三连涨,接下来怎么配? ·  2 天前  
债券今天有蛋吗  ·  股债三连涨,接下来怎么配? ·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3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虚幻”出的“25万亿”! ——对基建增速的系统测算(中泰宏观梁中华、吴嘉璐等 )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公众号  · 金融  · 2020-03-05 07:59

正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25 万亿的“基建潮”真的会到来吗?其实根据我们的梳理统计,这“ 25 万亿”的规模是“偷换”了概念而已。实际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会提升多少?我们详细梳理了各省份的投资计划,分析基建资金来源,考察具体投向,发现与其关注基建的“总量”,不如多关注“结构”。长远来看,经济体量足够大以后,基建托底经济仅是减小经济下行的斜率,以疫情为契机继续推进经济各领域的改革,才是长期正确的事。



摘要

1 25 万亿的“基建潮”?偷换概念。 2020 年部分省市公布的“ 25 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其实只是一个“计划”项目规模,并不会在 2020 年一年内全部落地,很多需要未来多年建设。实际上,如果按照总计划规模进行比较,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如果我们只看 2020 年将要付诸实施的投资规模,确实有所增加,但更多是投资节奏前移。

2 、钱从哪里来?开“正门”堵“偏门”。 我们拆分基建主要资金来源进行测算,预算内资金的发力主要来自赤字率的上调和调入资金增加;自筹资金中,专项债和政金债可能成为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受益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基建领域贷款会有边际改善。整体来看,主要的几项资金或比去年增加 1.5 万亿,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 8%

3 、钱投向哪里?更加侧重新基建。 2018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高技术或补短板。虽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今年新增专项债中,包含补短板在内的广义基础设施建设约 2400 亿,占总体基础设施建设约 33% PPP 项目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占比逐年提高,但目前约为 13% 左右。未来政策发力稳增长时,对新基建会有更多政策倾斜。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基建肯定会发力,但融资端依然有很多约束,再加上疫情对开复工的节奏构成较大影响,对今年的基建总量增长也不应有太高的预期。更多应该关注结构上的基建机会,尤其是政策倾斜的新基建领域。往前看,房地产市场均值回落压力仍较大,政策更多是减小经济下行的斜率,以此为契机推进经济、机制等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做长期正确的事,会是更长远的考虑。




1


25 万亿的“基建潮” 偷换概念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媒体统计 2020 年部分省市“ 25 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其实只是一个“计划”项目规模,其中包括前一年已经开工需要继续建设的、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甚至处于备案审批阶段的项目总规模。 而且这些投资规模并不会在2020年一年内全部落地,很多项目需要未来多年建设。例如河南省2020年列出了3.3万亿的重点投资项目,但仅仅在2020年一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只有8372亿,只有总规模的1/4左右。

实际上,如果按照总计划规模进行比较,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 我们统计了云南、四川、福建等 11 个省市 2020 年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总计约 27.68 万亿,相比 2019 年公布的 27.74 万亿,还减少了 500 多亿。

其中,一半以上省市公布的总投资规模是减少的。 陕西省缩减幅度最大,缩减了 6000 多亿,同比减少 15.4% 云南省也缩减了 5000 多亿,而其他省市如四川、河北等缩减规模均超过千亿。

如果我们只看 2020 年将要付诸实施的投资规模,确实有所增加,但更多是投资节奏前移。 根据我们的统计,河南、广东、四川等 14 个省市公布的 2020 年年内计划投资总计约 5.57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了 2000 多亿,同比上升 4.28% 分省市来看,仅云南、陕西、重庆以及宁夏等四个省市 2020 年年内的投资计划是收缩的, 7 成以上省市都是扩张的。 可见在未来几年总投资规模缩减的背景下,年度投资计划扩张,更多是加快推进项目节奏,来应对经济的短期下行压力。

这些计划投资中有多少会投向基建领域呢? 根据我们的统计,基建类的项目数量并没有大幅增加。 由于各省市公布的重点(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清单并未详细揭示各方向投资金额,我们仅从项目数量占比来看, 2020 年的基建项目投资数量相比 2019 年总体稳定,只有部分省市略有增加。

不过从绝对水平来说,像往年一样,重点项目中的基建项目数量占比依然是较高的, 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均在 30% 以上。 从已经公布详细数据的省市情况来看,基建类投资规模占年度投资计划比重也在 3 成左右,尤其是江苏比重达到了 40.9%

在稳增长的压力下,近期基建项目的批复速度也在提高。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 2 24 日,今年以来批复的基建项目规模已大幅超出往年同期水平,其中 1 月份审批项目规模更是接近 2000 亿元。 随着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基建项目批复有望继续提速。

所以总结来说,基建会边际上发力,但实际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大,更多是节奏前移,“ 25 万亿”的基建投资规模确实是在偷换概念。



2


钱从哪里来? 开“正门”堵“偏门”

从融资端来看,广义财政支出偏弱,仍是基建投资回升的主要牵制。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受限、土地财政收入放缓、经济下行税收承压,导致广义财政收支偏弱,是 2018 年基建投资几乎零增长、 2019 年回升乏力的主要原因。 往前看,减税降费仍会推进,土地财政仍会降温,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地方隐性负债监管仍难明显放松,未来广义财政收入仍会持续受到影响,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仍会受限。(参考报告:《 财政到底有多紧? 》)

如果 2020 年基建边际发力稳增长,哪些方面的资金会成为主要发力的方向呢? 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我们主要关注三个主要来源: 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这三大部分资金占基建资金来源的 90% 左右。

首先,预算内资金的支撑力度: 取决于赤字率的上调和其他调入资金的规模。 我们把预算内财政支出拆分成三项: 财政收入 + 赤字规模 + 其他净调入资金。 今年减税降费政策重在巩固,经济增速下行也会导致税收增速放缓,但非税收入有望填补部分缺口,预计总体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小幅回落 0.5 个百分点,那么全年财政收入大概在 19.7 万亿左右。 我们假定今年名义 GDP 增速回落 1 个百分点,但赤字率提升到 3.5% ,那么今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大概有 3.7 万亿。

不过这两年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规模明显扩大。 2019 年财政收入增速仅 3.8% ,但支出增速却达到了 8.1% ,除了通过财政赤字弥补缺口以外,还有 2.1 万亿左右是从其他账户调入的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资金。 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然较大,调入资金仍会是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 如果净调入资金扩大至 2.6 万亿,预计 2020 年财政支出可以达到 26 万亿元,增速小幅升至 8.7%

这些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比例会投向基建呢? 从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有所上升, 2015-2017 年该比例分别为 10.87% 11.54% 11.86% 预计今年财政支出对基建领域会加以侧重,投向基建的比例假定提升至 13% ,那么 预算内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大概有 3.4 万亿,增速大概在 12% 左右。


第二个重要来源就是自筹资金: 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会是主要的增量。 自筹资金的构成相对复杂,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含专项债)、城投债、政策银行金融债、铁道债、 PPP 和非标等。

其中,政府性基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但地产周期下行使得“土地财政”高增长的时代很难再现。地方隐性负债难松,城投平台的债务也很难扩张,扣除利息以后, 2019 年地方隐性负债已经几乎没有增量。 而剩下几项,铁道债相对平稳; PPP 增量放缓但重在落地; 非标继续萎缩,边际可能有所改善,这三块会带来一定增量,但幅度也不会很大。所以我们主要看一下专项债和政金债的情况。

专项债对基建的支撑,一方面来自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来自结构调整。 今年部分专项债务额度已经提前下达, 1-2 月发行规模已经将近 1 万亿。 全年来看的话,我们预计今年专项债务限额也会有所抬升,或升至 3 万亿元。

从结构来看,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是专项债的主要投向, 2018 2019 年这两项分别占了 65% 63.7% 而今年前两月新增的 9000 多亿元的专项债,投向基本都以基建为主,并未涉及土储和棚改,这和去年 9 月国常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不过,专项债的发行一般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且融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然而一般基建项目的收益比较低,很难达到专项债的收益要求,所以这一波提前下放的额度用完后 ,未来专项债的投向可能还是会偏向土储和棚改。但整体来看今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会有所提升, 2019 年专项债中有 26.16% 投向基建领域,预计今年该比例会抬升至 40% ,那么 专项债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将会达到 1.2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

政策银行金融债也可能会成为今年的一大发力方向。 在政策银行金融债中,国开债是基建投资的主要力量,从以往融资规模来看,国开债净融资额在政金债中几乎占了一半。 预计今年国开债继续发力,净融资额或增加至 8000 亿元。

第三项资金来源就是国内贷款: 受益于资本金比例下调,会有所改善。 2019 11 月国务院下调部分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资本金最低比例由 25% 降至 20% 部分补短板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前提下,下调幅度不超过 5 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基建项目可以撬动更多的配套贷款,但撬动的幅度还得取决于银行的投资意愿。 2017 年国内贷款投向基建的比例为 17.3% ,预计今年银行贷款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会有所上升,假定投向基建的比例小幅回升至 19% ;另一方面信贷边际放松,去年新增贷款增速 4% ,假定今年升至 6% 那么 今年国内贷款对基建资金的贡献约有 3.4 万亿,相比去年增加 3600 亿。

从以上主要的融资渠道来看,专项债可能是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 根据我们的估算,今年的预算内资金 + 专项债 + 政金债 + 国内贷款的规模,较去年大概增加 1.5 万亿,其中专项债的增量最明显。 自筹资金中的其他部分增量不会太大,外资和其他资金一般都比较平稳,因此按照目前这个资金规模来看的话, 可以推动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 8%



3


钱投向哪里?更加侧重新基建

在传统基建发力的同时,“新基建”的亮点会更多一些,会成为未来稳增长边际发力的主要方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特征是高技术或补短板。 2018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 同时,会议中还强调要“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所以, 更广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包括轨道交通、环保建设等补短板领域。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以最典型的 5G 和新能源为例, 根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 5G 的基站数量预计是 4G 1.5-2 倍,而 2018 年底时全国 3G/4G 基站数已经达到了约 490 万,因此 5G 基站建设可能会超过 700 万个。 目前大量手机用户仍然使用 4G 信号,未来 5G 技术及相关应用仍有很大空间。

全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也快速增长,近两年增速基本维持 40% 以上,截至 2019 10 月,全国充电桩数量达到约 48 万个,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充电桩建设也将继续进行。

新型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有限,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新增地方专项债的投向, 2020 年新增的 9000 多亿专项债中,投入量最大的三项分别为园区建设(约 1600 亿)、交通运输(约 1500 亿)以及城市建设(约 1000 亿),其中包括轨道、产业园、新能源等在内的广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约 2400 亿,而交通运输、农林水等传统基建项目总投入则接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