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人民的名义》还在热播,戏剧冲突步步升级,正邪之战一触即发,剧情越发吊人了。
老戏骨的演技、神乎其神的点钞技术、反派官员突破到副国级的尺度已经讨论烂了,对情商、话术的分析以及对凤凰男的恶意成为新的热点。不过我的兴趣在这些官员、商人之间隐形却影响力巨大的圈子。
一开始我就惊着了,人物关系一水的门生故吏、夫妻翁婿、同窗发小、父子母女。
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省检察院两任反贪局局长陈海、侯亮平都是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学生,祁同伟的老丈人是一手提拔高育良的伯乐,陈海是老检察长陈岩石的儿子,侯亮平的老婆在纪委身居要职。
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是某银行的副行长,市公安局长赵东来作为相亲对象被介绍给了反贪局的侦查处长陆亦可,陆亦可的妈妈是退休的执行法官。陆亦可的小姨夫是高育良,虽然她妈妈让她和小姨夫保持距离,可是她的相亲对象林老师可就是奔着这层关系来的呀。
结党营私,公权私用,权利私相授受,我们坚决反对、坚决批判、坚决鄙视。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反派正派,只要身居要职都在核心圈子里。
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好人在一边,坏人在一边,两边老死不相往来。我说的这个无形的圈子不是正邪的阵营,而是既得利益者的阵营,只有不属于圈子的人才会被界限分明地被隔在外面。
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官场生态,其实揭示了现实中人脉圈子形成,以及机会在圈子中流通的基本规律,官场、商场、职场,甚至小朋友的伙伴圈无不如是。所以,我想写写,现实中,机会是如何在人脉圈子中流通的?
酒肉朋友、牌友也会形成圈子,但这里讨论的是能为你提供机会、资源、信息以及实际支持的圈子。每个成员都有力量帮助别人,也接受别人的帮助。
为什么会形成圈子呢?所谓的圈子其实就是抱团取暖。
《别独自用餐》的作者从小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常因为家里的破车、身上的山寨名牌被同学嘲笑。后来他当了一家高尔夫球场的球童,他观察发现富人们有一个如影随形的互助交际网,这个交际网不仅帮助他们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生意机会,还确保他们的下一代能被推荐进入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推荐到合适的实习职位,最终获得极好的工作。
商业机会、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富人之间、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流通。通过资源置换,既得利益者就能一直维持自己的地位,这就是阶层固化的原因。
有钱有权有势的人,让机会在圈子内部流通。他们毫不费力就能得到的机会,被排斥在圈子之外的人,则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争取。
种子扔在土壤里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扔在水泥里就只能干枯腐烂。一个人再有才华和天赋,如果没有机会施展,就会像烂掉的种子。贫贱不仅仅意味着没钱没地位,更意味着没机会。
祁同伟是优秀的学生会主席,却被分配到了偏远市县的司法所工作,撇开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如果他当时认了命,就真的只能庸庸碌碌过一生了。
有父荫的人一出生就自带圈子。他们家里从小往来都是显要,无论想要做什么,总能找到人为他牵线搭桥。
出身草根的人,他出生的圈子里人人自顾不暇,没有力量为他提供支持。而他想进入一个有影响力的圈子又很难。
先不说精英的圈子接不接纳草根出身的人,就算他们愿意接纳优秀的人才,出身寒门的人甚至都很难与那些能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成功的人,见上面。正是这一点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划下一道严格的分界线。
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圈子的形成有规律可循,一般都是基于几种基本的关系:血缘、校友、地缘、工作关系。
第一种是血缘关系。
这就不用说了,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一个人的崛起通常带起一个家族的崛起。同时没有人不想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王思聪,一出生就有父荫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人民的名义》中,女有祁同伟的老婆梁璐,她仗着父荫,报复祁同伟把他分配到偏远地区的司法所,仗着父荫,阻挠祁同伟和真爱在北京复合,也是仗着她的父荫,祁同伟两年一升一路成为公安厅厅长。即使后来位高权重的父亲去世了,和她感情破裂的祁同伟还要忌惮她两个身居高位的哥哥。
男有赵瑞龙,他仗着父荫,巧取豪夺、为非作歹,污染严重的美食城两届政府都拆不掉。无官无职的他,开口闭口老爷子,高育良、李达康虽不想为虎作伥,也只能言语小心,不敢轻易开罪。
局外人想要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圈子,分享资源和机会,就是靠婚姻。婚姻是阶层跃升的捷径,总说婚姻对女人来说是第二次投胎,其实对男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祁同伟就是典型的靠婚姻改变命运的男人。而且祁同伟并非孤例,现实中,多少高官巨贾是靠老婆发家的 ?
第二种基本关系是校友圈。
师生、同窗形成圈子,古已有之,即“门生故吏”中的“门生”。
《人民的名义》中的汉大帮就是典型的例子。祁同伟、陈海、侯亮平当年都是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学生。祁同伟是陈海、侯亮平的学长。原光明分局的局长,那个警服差点被李达康、赵东来扒掉的程度是他们后几届学弟,他上大学的时候高育良已经调走,还因为没当上高育良的学生,深以为憾。
剧中借检察长季昌明之口,说了汉东大学毕业学生在汉东省公检法系统里特别吃得开。而作为汉大帮的核心人物,祁同伟定期组织这批同学聚会。
据豆瓣网友郎真多介绍,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往往省内最好学校的政法、新闻、经济等专业的同学(尤其是早期大学生较少的年代)会在一个省内的官员体系中形成一个派系。这里说几个像汉东大学一样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产生体系的大学,(清华北大就不提了)。
在中国省级行政区以及国家部委的一把手当中,那个学校出来的最多呢——吉林大学。再例如湖南财经学院,据称出现过上千位银行的行长。最后举一个高中的例子——上外附中,同一个班级走出了杨洁篪与王光亚,之后还有崔天凯,在外交系统也是地位重要。”
校友圈在某个领域形成体系,产生影响力,当然不止官场,还有商业界、新闻界、律师圈、文艺界等等。
不过,一个学校的核心校友圈是由最优秀、发展得最好的一群毕业生组成,往往门槛极高。我是这个学校毕业,我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但并不是说,我是这个学校毕业,就一定能进得了这个圈子。是否能跻身其中,并从校友圈获得实际支持,主要要看你自身的影响力,以及资源置换的价值。
另外,名校的校友圈,和非名校的校友圈影响力不可同日耳语。这也是大家挤破头要考好名校的原因,精英更愿意和精英结成联盟。那些企业家热衷于读名校MBA、商学院,恐怕醉翁之意不在学习,而在乎精英校友网络。
进入名校,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精英圈子。虽然阶层在固化,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教育还是实现阶层流动最可靠的渠道。
第三种基本关系,是工作关系。
除了睡眠外,工作也许是占据我们人生最多时间的事情。通过工作结识朋友,建立起交际圈,是圈子形成最自然的方式之一。每个人参加工作后,都会慢慢形成一个以职业为轴心的人际圈。
所就职公司内部的领导、下属、同级同事,因为工作接触的客户、同行、合作方等等,都是圈子的成员。医生、律师、记者、老师……以职业为轴心建立起的人际圈,职业不同,圈子的属性差异极大。
但工作关系并不总是纯粹简单的,工作升迁、项目合作、竞争对手,有太多牵扯到利益的事情了,基于工作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变得很复杂。
像“秘书帮”这样的圈子,是在权力等级中,利用自上而下的任用权,搞出来的权力自留地。有点像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我赏识你,对你委以重任,我给你机会,给你位置。
理解为利益交换也好,知遇之恩也罢,我需要你的时候,你要报以忠诚。层层下来,在权力场中,下位者有了庇护自己的靠山、明朗的上升通道,上位者则获得牵制全局、参与权力博弈的力量。
赵立春曾经是汉东省的省委书记,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再加上多年经营,在汉东权势遮天。即使离任,到了中央,对汉东的辐射和影响也没有中断。
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曾经是他的秘书,国企汉东油气集团的老总刘新建是他的第四任秘书,高育良曾经在他的推荐下先于李达康进入省委常委,如果说高育良有“门生”,赵立春就有“故吏”,他常常从北京传来“圣旨”,遥控指挥汉东政坛。
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博弈:高育良曾经和赵立春的关系没有那么暧昧,但自从用吕州的美食城项目换了官位,就上了赵春来的贼船了,连带着旗下的“汉大帮”也和赵家牵扯不清;李达康曾经是赵春来的秘书,但从他拒绝给赵家公子批污染巨大的美食城开始,就下决心和赵春来所表的势力保持距离了。
赵家“山雨欲来风满楼”,赵瑞龙还不知死活地四处活动,招摇过市。他先后找了李达康、高育良,都碰了软钉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立春离任后,对汉东政坛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这是必然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
第四种基本关系,是地缘关系。
地缘关系在《人民的名义》中没有体现,但却是中国形成圈子很重要的一种关系。中国原本是安土重迁的农业国,所以自古有很深的同乡情结。社会转型,现在的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很快,但这种情结仍然保留了下来。两个陌生人客套,如果发现两个人是老乡,关系立马就能近上几分。
基于地缘关系形成有影响力的圈子,最典型的是地方商会。比如在海南省,有浙江商会、福建商会、广东商会等,省商会下面还有该省各市商会的分支。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所以一直是有商无帮的情况,直到明清商人地位提高,才渐渐形成地方商帮。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各地商会是一股相当活跃的力量。
圈子主要基于血缘、地缘、校友网络、工作关系四种类型的基本关系组成,但通常是混合型。所以任何一个有社交野心的人,要建立或加入圈子,它们就是途径和我门路。
很多人都听说过: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只需要通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互相认识的说法,这个理论被称为六度分割理论。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连接往往要经由交际枢纽式的人物。
超级枢纽式人物,认识的人比我们多得多。他们有两个特点:
第一,他们多是中层人士,因为在中层,所以既可以接触到顶层尖尖儿上的人,又可以接触到基层的普通人。他们人际圈规模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人际圈涵盖三教九流,保证了他们人脉的多样性。很多人认识的人多,却不好使,因为社交圈结构单一,尽是和他差不多的人。
第二,这些人往往从事需要靠人际交往推动的职业,是天生的社会活动家,比如记者、猎头。
结识超级枢纽式人物,是打开交际圈的捷径。
《人民的名义》中这个人物是祁同伟,汉大帮的头号人物是高育良,但关键人物却是祁同伟。对上,他可以得到高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赵家联系;对下,他可以集结一大班的同窗校友。
还有特别有特色的“秘书帮”,一把手的秘书本身职级并不高,但为什么可以得势,成为中国政坛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因为他是一把手和其他官员之间枢纽式的存在。
对上,直接可以和一把手说上话,和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也经常接触;对下,因为他职级并不高,所以并没有无法跨越的沟壑。同时,他要当领导的眼睛和耳朵,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也是需要大量交往的。
《别独自用餐》认为,这种交际枢纽对任何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旦你和某个超级交际枢纽成为朋友,那么你里我们所认识的那数千号人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我并不是想宣扬厚黑学。厚黑学会说,世界运行是有游戏规则的,只有理解规则的人,才能玩好游戏。这样,世界只会充满像祁同伟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希望这个世界更多一点像侯亮平这样,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理解、熟悉潜规则明规则,却不利用规则来为自己谋利。他们尽量保护自己不被这样的规则伤害,但从不拿这样的规则去伤害别人。
反贪剧的目的是为了警醒手握公权者,可是我却特别悲观。
记得2015央视春晚相声《圈子》,讽刺了“拉了关系就破了规矩,破了规矩就坏了风气,坏了风气就乱了法纪”的社会现象。
结果春节后上班,无意中竟然听到一个领导,兴冲冲地跑到办公室,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她对相声里无所不用其极找关系办事的故事叹为观止:“你们看这个节目了没有,我们也可以这么做,我们根本没有利用好我们手头上的关系!”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原本是通过讽刺幽默来宣传正面的价值观,却被蝇营苟且之辈当成了效仿学习的材料。只希望这部真实、细腻的反贪剧,不要成为某些人案头钻营官场之道、情商话术的教科书。
写在后面的话:我讨厌把人脉的重要性吹上天的论调,什么“人脉决定命运”啊,“人脉决定输赢啊”,我觉得既恶俗又肤浅。决定人生际遇的因素有很多,鼓吹人脉决定论,等于否定为人生做的其他所有努力。人际交往能力只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其中一项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建立社交圈,如果你想踏踏实实地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我推荐《别独自用餐》,这是一本关于社交圈建立的老牌畅销书了,作者很真诚、很细心,把别人不愿意教的东西,教给了年轻人。
作者: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
— 今日话题 —
《人民的名义》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