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元宇宙
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www.gsdata.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广西百色一中学教师被举报性侵学生、丽江机场“ ... ·  20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20 小时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各地盲目“对标”杭州,要警惕发展误入歧途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昨天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元宇宙

“群体极化”是什么?|舆论知识点

清元宇宙  · 公众号  · 舆情  · 2018-03-12 18:51

正文


哈喽,大家好!又到每日不见不散的“舆论知识点”栏目


今天为大家来科普“ 群体极化 ”。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大量的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可能使个人更加冒险,也可能使个人更加保守。


百科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即原来保守的趋向于更加保守,原来冒险的趋向于更加冒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化,社会化媒体也在逐步完善升级,所以如今的SNS社区或者网站都是网民发声的聚集地,如今看来,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以微博为例,在下午14时,“周扬青素颜” 话题 的讨论量达到58万,“博士学历怕吓着男方” 话题的 讨论量达到47万;同样的以百度热搜为例,则是“骑士不敌湖人”和“中国跳水揽10金” 话题 的信息量达到48万,而这种大量的信息和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去年的经典案例“于欢案”中就存在着明显的群体极化效应,在“于欢案”中,引发舆论关注的第一条报道是“南方周末”微信公号的文章《刺死辱母者》,当天过后信息量直接突破20万条,随后有《人民日报评论》、《澎湃新闻》和《新京报》等纷纷争相报道,从细节到评论,全面覆盖,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们的舆论参与,其中不乏有信息遗漏、报道不实等情况。而网易新闻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便将相关文章标题定为《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儿子目睹刺死1人,直接导致了亿万网民的群体极化效应,舆论纷纷为于欢发声“刺死辱母者”乃是正义之士,间接地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判决。

当然“群体极化”未必是坏事,否则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都不会顺利实现,例如黑人权力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等。所以“群体极化”具有双重意义,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促进群体意见一致,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消极的一面是放大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不利于后期运作。

今天的“群体极化”对您是否有所启发?你还想了解什么专有名词,欢迎评论区留言~


— [ THE END ] —


欢迎添加清博小清微信:qingbozhishu001,备注“自媒体,拉群”,便可进群。欢迎加入清博自媒体交流群!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免费使用清博舆情系统



| 清博报告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