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投资
搭建专业的产业链研究社群。通过汇集产业专家、行业分析师、PE/VC、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和职业投资人,一起进行深入、全面、前瞻性的产业链研究,发掘股权、股票市场的投资机会。专业咨询请联系i投资(itouzi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本田想控制日产遭拒,全球第三大车企合并告吹 ·  17 小时前  
东方财富网  ·  主力复盘:7.71亿流入利欧股份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i投资

观点 | 白岩松:为什么我从来不上微信

i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11-13 18:08

正文

来 源:演讲与人生 ( yanjiangrensheng )

每每提到《道德经》,白岩松便说:“这是我的生命之书,不仅重要,还在于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在一次乌镇的活动中白岩松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你越无私,得到就越多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道德经》5000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除《圣经》外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5000字的东西,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在我看来,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因其无私而成其私”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就是说你越无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有用”其实来自“无用”


很多人会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 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老子说杯子真正有用的围出来的空。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我从来不上微信,我不会在我看似有用的东西上去着力,当我把这块放空了以后,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转800圈也会到我的眼前,因为有用嘛。


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 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 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 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 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当《道德经》讲到这里时, 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 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道德经》——生命之书


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24岁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我幸运地触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隔了24年,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