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司法  ·  秦评|让法治阳光温暖人心 ·  2 天前  
陕西司法  ·  秦评|让法治阳光温暖人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像健康的人一样生病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2-22 20:02

正文

有两种对生病的看法:一种认为,生病就是不健康;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

两种看法都不错。不过,我更喜欢后者。

后者是更高维度的健康定义。并非只有没病一种状态才是健康,人的状态在波动,只要波动的范围不太大,都可以看作健康的动态过程。生病就是波动的一极,一个人多数时间活蹦乱跳,偶尔有些头疼脑热,就不健康么?也很健康。

这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只不过是 换一种更长的衡量健康的时间尺度 。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显然不是在说这个人「从来」不会生病,他甚至可能正在请病假呢。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他「今天」是否无恙。老年人回想年轻的时候,觉得身体真好,其实他那时候也常常会生病,只是「生个病不当回事,过两天就好了」,病都病得那么健康。

相比之下,另一种观点未免就有些狭隘了。把生病排除到健康之外( 就是说,一旦生病,就只有等病好之后才算是「健康」的人 ),那么病人在养病的同时,就还要承担一种隐性的压力: 我这一刻是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下,我不是最好的我,我应该想办法尽快摆脱这种状态。

他会为此感到耻辱或者恐惧。

这是几乎没必要的负担。不如让病人认识到,生病没有什么不正常(或者干脆说,正因为他会生病,他才是「正常」的),那么他养病时候的心情就会不一样。 生病肯定是难受的,不过,想到难受是一个自然的生理阶段,只要遵循某种康复的规律(休息,看病,吃药),过一段时间又会自然恢复,这些难受就易于忍受一些。

做完手术,医生告诉我们,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无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正常的,熬过这一阵就好了」,好吧,那就慢慢地熬。这句话不是止痛片,但它有莫大的安慰作用。我们怕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孤立、自我怀疑、不被理解。 「痛是正常的 ,有这样一个确认,那么就算痛一点也还好。不就是痛嘛,我们安心了,有底气承接生理上的刺激,也许还能考虑一边痛着一边做点什么。

一声「正常的」,不啻于一份珍贵的礼物。

生活中我们不是医生, 没法开药, 但同样的观念我们可以赠予那些面对疾痛的人,就已经有很大的助益。治病是一回事,不妨交给医生去做,我们至少可以在观念上先把病人当成健康的人,我们说:「正常的,你只不过是病了。」

只是健康的生理过程,去看医生就好。

当然也有医生治不好的病,慢性病。 一个人说不定遭受着某种医学束手无策的疼痛,有生之年都不能好转。这很不幸,同时它也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一 种「常态」。常态就代表着可以应对。这是一份去除不掉的疼痛,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只要考虑如何接受现有的状况,尽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不是吗? 我们可不可以推而广之,把他们也看成某种特殊的健康和正常呢?设想一位身障人士,当他学会使用轮椅,开始有兴趣每天出门溜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他恢复了「健康」呢?

久病不愈也可以是健康的,这听上去有点反逻辑,但关键还是我们认为健康意味着什么。如果说病痛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一个人的生活,让病人无法工作,难以愉悦,看不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失去跟家人和朋友的正常关系,那么反过来说,一个生病的人只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常态,按自己的意愿工作和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新感受到愉悦和价值, 那么他跟健康的人的唯一差别,就只是他相信自己还不够健康。

既然差别只在于观念,当然就可以改变观念。

精神上的疾病也是一样。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常见的诊断可以看成是心理的一种病态,但它们不也是正常人生的正常体验吗?变化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外部遭遇了一个什么刺激也好,体内环境出现了紊乱也好,只要是正常人,精神就会因这些变化而变化。难过,当然了,谁不会难过呢?难过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程度的难过可以自己修复,程度严重了就要治疗,但归根结底需要时间。熬过这一阵就会好一点。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类变化,这是永远排除不尽的可能。就像人会生病,某几天糟一点,过几天又好一点,当然好一点还有可能再得病。不是因为他不健康,恰恰因为他是健康的正常人。

病就病了吧,等到明天再看看。

健康的人不光有可能生病,同时也有可能让自己好起来。这是生命可贵的地方。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拘泥于一天一时的表现。学会从长远看,看出某种超越了时间的稳定性:糟糕的事总是来来去去,一会身体不舒服了,心情不好了,伴侣之间吵架了,业绩下滑了,压力一大又睡不着……有时觉得「生活再也不会好了」,然后第二天振作一点,又觉得还能再坚持下。

所有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