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今天,看这场史上最燃的军旅美术展,向人民军队致敬!

艺绽  · 公众号  ·  · 2017-08-01 08: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首先让我们向人民军队致敬!

前天的朱日和训练基地沙场点兵,三军霸气亮相“燃”爆了大家的朋友圈。与此同时,这两天不少小伙伴和艺绽君( ID:bjvariety )一样都被热血影片《战狼2》《建军大业》激荡得心潮澎湃~


相信许多朋友们依然觉得不过瘾(敲黑板,军装小哥哥们的迷妹注意了!),那就再去看另一场军事“大片”吧!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用凝固画面呈现了整齐步伐阅兵之外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其中不少佳作可是大名鼎鼎哦!

先来几张燃燃的展品


↑  蔡循生《和平使命》油画 120cmx180cm

↑  尹明星、娄鸿泰、韩俊洋《练》油画 115cmx190cm

↑  周末 《突破第一岛链》油画 180cmx280cm

↑  张岩春《铸就历程》国画 200cm×170cm

↑  苗菁菁《心航》国画 110cmx180cm


怎么样,这些军旅美术作品可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唷——

本次展览从 7000多件美术作品里筛选出入展作品531件 ,同时特邀展出部分经典作品和评委作品,共计60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水彩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在展厅中,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军味儿、兵味儿、战味儿。既有反映部队实战化训练、联合军事演习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火热场景,又有展现航母、无人机等武器装备建设新成就的写实力作;既有练兵备战、矢志打胜仗的新时代军人风貌的人物特写,又有描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作风、正风气的军营新风写照。

虽说以往也办过类似展览,但是今年不同往届,亮点超级多。据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介绍,此次展览的选送作品除了数量是历届最多的,并且形式上的包容性也更大了, 为实验艺术辟出专门的板块 ,邀请了当代在实验艺术领域比较活跃、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参与,比如李洪波的纸雕装置艺术品等。

↑  周娜《布阵》综合材料 120cmx150cm

↑  邓毅《集合》版画 58cmx89cm

↑  杨文森《平安行动》水彩 110cmx150cm


全军美展的由来

为了让大家有知识有储备地逛展,艺绽给大家搜集了全军美展的背景资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这一展览集齐了历史悠久、名家荟萃等要素的高大上展览。

1956年初,中央军委和总政决定举办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该展于1957年8月1日起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参加创作的400多位美术家,经过18个月的劳动,创作了774件各种形式的作品,展出420件。

展览作品以反映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的军事绘画最为突出,包括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王盛烈的国画《八女投江》、宗其香的《强渡大渡河》、冯法祀的《刘胡兰》等。这次展览后亦被确定为“第一届全军美展”。此后, “全军美展”成为展示中国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权威平台

↑  潘鹤雕塑《艰苦岁月》
↑  王盛烈国画《八女投江》

↑  宗其香油画《强渡大渡河》

↑   冯法祀油画《刘胡兰》

好多作品都是艺绽君( ID:bjvariety )历史和语文课本里的名作啊!这些作品都值得去打卡,亲眼看看原作的每一笔每一画。为了更明晰,艺绽君帮大家捋一捋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军旅美术作品名单——

(一)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不妨先列举几例大家耳熟能详的。 如《井冈山会师》(王式廓)、《强渡泸定桥》(李宗津)、《红军过雪山》(艾中信)、《地道战》(罗工柳)、《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文)、《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南昌起义》(黎冰鸿)、《蒋家王朝的覆灭》( 陈逸飞 魏景山)。

《地道战》系罗工柳1951年创作,它不仅是罗工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上世纪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实性地描绘了那个抗日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在日寇包围村庄和“驻剿”时团结一致打击日寇,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中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有一种箭在弦上的紧迫感。

董希文1957年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是 画家生前最满意的作品 。为了创作这幅画,他曾亲自沿红军长征路线采风写生。战士们清瘦坚毅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依然乐观、充满信心,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来回顾这件作品,董希文认为在油画色中普蓝是最痛苦的,黑色是最刚强的,“一幅画的色彩表情很重要,人有人的表情,色彩有色彩的表情。”

詹建俊1959年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艺术再现了五壮士形象。在金字塔式的构图上,他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英雄主义烙印。

黎冰鸿创作于1959年的代表作《南昌起义》,被多种教材选为插图。它表现的是领导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的部署,整体色调偏冷。画面中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处于相对靠左的位置,相对集中的出现,并且通过画面光线的处理,达到了突出的效果。且 周恩来的空间位置正处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

作于1972年的《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油画,它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一位红军战士站在黄河之巅,眺望天际,霞光初照,大雁从战士脚下飞过,浪漫主义豪情扑面而来。

1977年,两位上海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和魏景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馆绘制一幅描绘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没有刻意塑造英雄人物的俊杰、伟岸,而是一改过去的仰看方式,将英雄拉回了人间。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相比早期军事题材作品的偏重历史事件和突出表现英雄群体,新时期的军旅作品少了凝重,多出些生活气息。

关琦明1982年创作油画《春风吹又生》这幅画反映了抗联的艰苦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斗志是高昂的,画家坦言强调春风吹又生的“生”字,象征了白山黑水间的抗联战士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毛岱宗作于1983年的《红嫂》,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一个农妇用乳汁救活受伤八路军战士的真实故事。画家试图通过这一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传递老区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对于《抗击非典》这幅作品,作者赵振华认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唐山大地震和抗击非典这两件大事尤为能体现人性光辉。因为亲历了非典,创作这一题材我更有灵感。”


《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作于2003年,这幅画创作历经十年,陈坚在这漫长的十年中收集资料、重复修改,最终能以我们所见的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还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

这么多经典展品,在手机上看可会错过很多细节!快呼朋唤友,展览约起来吧~~

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 07.29~08.09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 文化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中国美协



本期作者:陈涛

编辑:王广燕

订阅号: 艺绽 · 微信号: bjvariety


至 臻 文 ·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