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没多久就开始发烧、嗓子痛,原因是得了“接吻病”?
最近,话题#超90%成年人体内携带接吻病毒#登上微博热搜。
据鲁中晨报报道,杭州20岁的朋朋(化名)就遇到了上述情况,在和女友恋爱没多久,他就开始出现发烧、嗓子痛等症状,进一步检查后,确诊急性EB病毒感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接吻病”。
EB病毒并不是什么罕见病毒,相反,它相当常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金洁解释,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有EB病毒,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曾经隐性感染过接吻病。不过,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感染后的情况如何并不好说,有人完全没有任何异样症状,有人则会出现反复发热等情况。
那么,EB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病被称为“接吻病”?
“接吻病”的医学学名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会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功能障碍、全身乏力等症状,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急性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虽是传染性疾病,“接吻病”却很难有效预防,因为它既没有预防性疫苗,又有无处不在的传播源——EB病毒。
EB病毒是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HHV)的一种,属于人类疱疹病毒4型,因此英文缩写也可以是“HHV-4”,由于EB病毒的主要宿主是人类,EB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率几乎为零。
EB病毒的名字来自它们的发现者。1964年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迈克尔·安东尼·爱泼斯坦(Michael Anthony Epstein)和伊冯娜·巴尔(Yvonne Barr)从伯基特淋巴瘤的活体标本上发现了EB病毒,于是就有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简称EB病毒)这一名字。
虽然EB病毒在1964年才被发现,但它们与人类有着悠久的共同进化史,且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
研究显示全球90%~95%的成人都是EB病毒感染者。多数感染者的鼻咽部都有EB病毒,可以说爱泼斯坦和巴尔根本不必从淋巴瘤的活体标本上找EB病毒,在彼此嘴里就能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口鼻密切接触正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这也是为什么EB病毒感染被称为“接吻病”。
既然EB病毒在人类中如此普遍,为什么有人会得“接吻病”,有人不得呢?
这是因为,有的人早在年幼时期就已经感染该病毒了,而有的人感染得比较晚。感染时间不同,结果也不同。医学研究统计:6岁以下儿童感染EB病毒后,九成以上表现为隐性症状或轻型感染的亚临床状态,不易被察觉;15~30岁的初次感染人群,更容易引发重症“接吻病”。
“接吻病”在我国不太普遍,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感染了EB病毒。感染途径包括成人咀嚼食物喂食给婴儿的习惯,以及不分餐的饮食习惯。
虽然EB病毒看似温和,很多人感染
后连发病症状都没有,但一旦有疑似症状或者已经确诊,切记要及时
就医治疗,不然可能会对健康状况造成明显影响。
网球球王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在2008年就因感染EB病毒患了“接吻病”,这导致他严重腹泻,最终因状态不佳,在那一年澳网前的热身赛库扬精英赛上,输给了最终的冠军德约科维奇。
台球斯诺克天才型选手罗尼·奥沙利文,于2012年患上“亲吻病”,并不顾医生劝阻继续参赛,最终因身体不适,于总决赛第二轮退赛,并一度考虑退役。
所以说,即使是身体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也不能轻视EB病毒。
那么,如果就是放任不管,结果会怎样?等EB病毒“找后账”时,可能会要人性命。
EB病毒属于“有城府的病毒”,它们的目的从来不是弄死宿主,而是借宿主“开枝散叶”。无论有症状、无症状的EB病毒,一旦感染便会潜伏在宿主的淋巴细胞内,与宿主相伴终生,平时只悄悄地产毒,通过宿主传染其他人类,几乎不给宿主找麻烦,但在宿主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它们就会吹响反击战的号角,形成“慢性EB病毒感染”。
“慢性EB病毒感染”被认为是诱发癌症的病因之一,主要感染2种人体内细胞:当EB病毒感染B细胞后,可导致淋巴瘤的形成;当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后,则会引起鼻咽癌、胃癌等恶性肿瘤。
此外,EB病毒还能导致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使清除体内入侵细菌及衰老细胞的“吞噬细胞”发疯,侵蚀正常细胞及人体组织、器官,引起肝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重症疾病,严重危及生命。
当然,
我们也不用太担心,毕竟感染EB病毒的人那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严重。
而初吻犹在且内向不爱聚餐的朋友们,就更值得庆贺了,虽然咱母单又看似不合群,但咱身体健康啊!
参考资料:
[1]张文宏. 张文宏说传染[J]. 中信出版集团, 2020-08.
[2]王云峰. 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双重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4, 28(4):3.
[3]李群, 宗永生, 刘克拉,等. 鼻咽癌组织p53蛋白积聚与血清EB病毒抗体ⅠgA/VCA的关系[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1999, 18(S1):1-2.
[4]王琳, 刘卫平, 李甘地.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其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33(6):3.
[5]刘卫平, 李甘地, 刘永惠,等. EB病毒感染与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多症[J].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4, 23(2):82-84.
作者:
彤云 敏敏
编辑:
陈燕妮
值班编辑:
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