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拇指阅读
每晚22点22分,有趣、有态度、有温度地解读流行文化。让小众成为流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关注】河北6市中考体育项目确定! ·  7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5A级景区,京津游客免门票! ·  10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5A级景区,京津游客免门票! ·  10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16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昨天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拇指阅读

王思聪高调赞扬的神秘女人:不上网,不用手机,不做宣传,但音乐会场场爆满

拇指阅读  · 公众号  ·  · 2018-12-04 22:00

正文

作者: 令狐空

来源:淘漉音乐(ID:taolumusic)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思聪一向以直言快语著称,他也因此屡屡登上热搜,被称为微博第一网红。多数网红都被雨打风吹去,他则数年来长期雄踞榜前。


前段时间,王思聪在微博中突然盛赞一名神秘女士:


“她演奏的巴赫,被惊为天人。她叫朱晓玫,是真正的钢琴大师!”



提起钢琴大师,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朗朗的大名。


但是朱晓玫的名字,很少有人听到过。


连见多识广的王思聪都如此赞扬的人,为什么在中国籍籍无名呢?



原因很简单,朱女士实在很低调。


她不上网,不用手机,不接电话,不宣传自己,不要华丽的演出服,甚至不愿意多开音乐会。


这一切,都为了把时间腾出来练钢琴。


这种极致的音乐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又达到了何等高度?




名扬西方


虽然在中国名声不振,但朱晓玫在西方国家早已成为一种现象。


她的音乐会场场爆满,俘获了无数听众,收割了大量好评。


法国著名的政治及新闻杂志《观点周刊》评价道:


“她的演出是冷静和严谨的,这就是天才。”


▲2014年11月15日晚,朱晓玫在北京音乐厅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义演


法国最畅销的高档时尚杂志《费加罗报》盛赞道:


“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


顶级的法国香舍丽榭音乐厅,每年都邀请她演奏。



但是她却时常婉拒这种荣耀,因为她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弹出了不完美的音乐。


2014年,她被官方邀请前往德国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在巴赫墓前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成为了 世界史上第一个在巴赫墓前举行独奏会的音乐家


▲朱晓玫在巴赫墓前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同样在2014年,朱晓玫第一次从国外回到了家乡上海。


从不在乎衣着的她,穿着20多年右肩磨洞的长衫,为家乡筹备了一场音乐会。


钢琴是一种优雅的艺术,但自古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朱晓玫原本担心国内的听众不喜欢钢琴乐,没想到她的事迹早已在音乐界传开,门票不仅被抢购一空,甚至不少听众从黄牛处购买高价票。


原来, 音乐真的不分国界


后来的她在中国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她的演奏,如孩童般天真,如海水般蔚蓝,如鲸语般空灵,震撼了每一位听众。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王思聪。




年少如风掠过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句话用在朱晓玫身上,再妥帖不过, 她的人生就是缄默和漂泊。


朱晓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在北京长大,从小就展示了不凡的音乐天分。


5岁开始学钢琴,虽然对音乐毫无了解,但懵懵懂懂中她爱上了这门乐器。


▲年轻时的朱晓玫


8岁时她已经略有小成,获邀在北京的电台演奏。


12岁时她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绩一直名列茅,她开始渐渐理解了音乐中的情绪。


1966年,她前往河北张家口生活了五年时间。


张家口接近塞外,每当冬天时特别寒冷,但她依然无法割舍钢琴。


由于买到的钢琴没有琴弦,她竟然用钢丝代替。



在老师的推荐下,她练习起了巴赫的音乐。


不同于贝多芬的激情澎湃,莫扎特的华丽典雅,肖邦的浪漫细腻,巴赫的作品宁静平和,带给人一种心底的欢乐。


每次弹奏,她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忘记了屋外的严寒,忽视了双手的疼痛,从身体到心灵都感到十分温暖。



从此,她与巴赫结缘,巴赫成为了她一生的精神导师。


尽管辍学多年,但她始终把钢琴当作人生的目标。


1977年时,她顺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并在1979年考上了研究生。


也正是在这一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等人前往中国访问。


▲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


在与国外大师接触后,朱晓玫赫然发现中西方音乐的差距,钢琴起源于西方,想要突破就必须前往西方国家进修。


在经过再三思量后,她决心出国历练。


1980年,她就像大唐的高僧玄奘,毅然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长久如云漂泊


在中国,朱晓玫已经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但到了美国才发现,她以前的练习没有抓住重点。


当她考入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后,老师竟然对她的演奏全盘否定。


“你弹的都不对”,这句话就像无形的剑气,把她的自信打得烟消云散。


与此同此,生活也露出了狰狞的微笑。



一个独在异国为异客的穷留学生,生活在美国的最底层。


她先是到饭店打工,然后做清洁,当保姆,看孩子,五六份兼职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命运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尽管遭遇了重重困境,但朱晓玫怎可能轻易退缩。


当每次回到出租屋后,她就立刻扔掉所有的疲惫,用主人家的钢琴练习。



日复一日的刻苦修炼,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就这样坚持了五年,她的钢琴造诣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美国,她几乎没有演出的机会,注定是一个无名之辈。


心有不甘的她决定再次出国历练,她把目光投到了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


1985年,她前往巴黎闯荡,从此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这句话放在20世纪仍然有效。


巴黎·塞纳河畔


“我教不了你,你已经很好了。”


当一位著名教授听到她的演奏后十分感动,不仅为她提供了住所,同时给她找了七个练琴的地方,让她可以轮流到各处练习。


解决了住房的问题,还有了练琴的去处,朱晓玫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深潜到音乐的海洋。


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拼命兼职,她随意找了份工作,然后把其他时间都花了钢琴上。



更美妙的是,艺术氛围浓厚的巴黎为她提供了许多演奏机会。


有一次,她在巴黎的家庭音乐会上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一位老太太极其感动,将塞纳河边的公寓租给了她,只收了极低的租金。


屋内温馨靓丽,窗外风景如画,朱晓玫更加全身心地练习钢琴。


渐渐地,许多年过去了,她已经在巴黎居住了9年,参与了众多的音乐会,而 她也终于实现了开独奏会的梦想。




十四年的馨香


所有的第一次,总是心怀忐忑,更何况是梦想。


1994年,朱晓玫开启了人生中第一场独奏会。


没有经纪人,缺乏赞助商,而且她弹奏的都是古色典雅的曲子,再加上外国人的身份,连她本人都不敢奢望有多少听众。


但是,许多听众涌入了剧场。当演奏结束后,听众们意犹未尽,媒体们疯狂赞扬。



她的演奏就如同高山飞瀑,自然而壮观,没有雕琢的痕迹;又像是碧波荡漾,清澈而深沉,散着着潋滟的微光。


44岁的朱晓玫,一下子成为巴黎的名人,成为了一种“现象”。


面对着排山倒海般的赞誉、许多国家诚挚地邀请,朱晓玫反而忧心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听,我很怕把我吹得太好,捧得太高了,那样让大家上当受骗。


所以,我不要那么多音乐会,宁愿把时间用在练琴上。”



从1980年到1994年,她已经在海外历练十四年,美国的五年,法国的九年,比十年磨剑的期限还要长。


但哪怕已经功成名就,她依然在想着练琴。


练琴,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梦想,更是精神的依托。



而她的练习方法,残酷得就像是苦行的僧人。


“每天早上起来,我不接电话,不安排活动。


在弹奏了3到4小时巴赫以后才会出门,进入日常生活。


每天当我弹奏巴赫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幸福,巴赫是高尚的人性。”


她最喜欢弹奏的,就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是音乐史上最气势恢宏的变奏曲之一。



除此之外,巴赫的6首帕提塔和24首平均律也是她的至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