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5亿区县AA评级城投,可操作提升评级到AA+,业务合作添加微信ibonds2
A:
江苏数家AA+城投寻找非标资金,信托/租赁/保理/小贷均可,有兴趣直接资金可以合作,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均超30亿,大部分可以提供AA+担保
B:
寻找
城投点心债销代销机构(募集离岸人民币,预期收益6%起,2万美金起投)
,公募基金产品已经搭建好,有兴趣的私聊微信ibonds2,另承接点心债dtdj,折价过券
最近一直关注利率,对信用债的关心反而少了
只是今天一看这个市场,跌势还在继续,能感觉出来,卖盘还是很多的。
我大致看了一下,信用的利率从低点基本反弹了快20BP了。
这个幅度还是比较深的。
信用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主要也是因为配置的压力
别的资产一跌再跌,只有债券,是有收益的。
随着收益率的创新低,还有一些资本利得可以支撑收益
大家为了业绩,就干了。
正向反馈就是
资产荒,赶紧买,利率进一步下行,赚资本利得,再吸引资金,再资产荒
不断的循环,每次循环都是一个开端。
原来信用的走势是跟随利率的
但这段时间,二者反而分化了
利率反弹之后,信用并没有跟随,现在利率又下来了,但信用反弹了。
有很多人分析了这波信用债的调整,
比如:防止理财负向反馈,比如机构限制买卖,比如存单利率上行,比如上面喊话,比如转债市场传导
但唯一没有提到的,就是利率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点,且在不断创新低。以及决策本身的连锁反应。
上涨本身就是风险,决策代价也是风险
之前利率下行,配债的时候,大家都有一致性
认为,利率只会向下不会向上
就会自发形成趋势
但是至于利率会低到什么位置,并没有一个自己的看法
大家交流的就,你认为利率会到哪里?而不是想,我认为利率会走到哪里
虽然也都意识到了利率在不断的下行,且很低
这本身也是风险,但交易惯性,并不让你去承认这个风险。
我把他称之为:交易惰性
简单地说:就是依靠市场惯性去交易,而不主动思考
当10年的信用债且资质一般的主体,利率在2.4%左右的时候,肯定知道这个利率已经很低了,利差保护基本没有,且一旦反弹,就会很伤
但仍然会买进去
因为,欠配的压力大于价格的风险。
如果趋势继续向下,反而在强化这个认知,甚至觉得这么做是对的
丧失了对这个资产定价的认知
一言以蔽之:脑子变笨了
前面提到的那些利率反弹的理由,仅仅是表象。
有一个明确的定价思路,且不被市场裹挟,那才是真的强。
管住自己,坚持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市场里其实很难的。
投资决策很容易受到干扰
比如别人在买,你不买会有一堆问题:
投资人会问你为什么不买?
领导会问你为什么不买?
收益低了,排名降了,你又不听话,最终会怎么样?
哪怕最后你是对的,那谁又会承认你呢?
领导是不会犯错的,投资人爸爸永远是对的
如果市场下跌,投资人就来问,之前为什么不先卖?老板就会说,你既然这么认为了,为什么还在买?
总之,对与错,责任都在你身上。
从人性及保护自己来看,选择一条阻力最小,风险最小的策略
最终
演化:
利率下行了,就会追高,利率上行了就会恐慌性抛盘。
事情对错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所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才是决策的依据。
这就造成了,大家觉得投资经理是SB,领导是SB的现象。
心里都会说这帮人还不如我。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干得比他们好多了。
在
利率调头之前,很多外部的相反
信号,已经在提醒了,
但
都选择性忽视,埋头苦干
直到有外力干预或者
趋势到头的时候,
才突然惊醒,但实则已经晚了。
我看到最近的理财净值在回撤,
纯市价的,
无一幸免。
群体的非理性行为
但我觉得很合理,这才是常态。
不是大家笨,只是都在权衡利弊,但都明白,法不责众
大家都这么做,你能说我什么?
换人,说不定还不如我呢。
笨一点没关系,太聪明的反而会出事
债市研究
专注于全国城投公司境内债投资和境外债主承销和投资业务,香港新锐券商,可做主承/全球协调人,也可以投资,助力城投全方位融资。
业务合作微信ibonds2
寻找全国各城市城投境外债券承揽业务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