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1961年,刘德华出生在香港新界。
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叫“钻石山”的贫民窟里度过的。为了补贴家用,刘德华四点钟就要起床做饭、挑水干活。
这样的日子,让刘德华知道了吃苦的好处——
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获。
有一天,刘德华给家旁边的剧组送外卖的时候,看着正在拍电视的演员,自己突然心动了:“为什么我不试一下去当演员呢?”
于是,17岁的他考上了无线电参加艺员培训班,这可是当时的造星工厂。
因为成长环境穷苦,他比常人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
。毕业之后,自然被签了下来。
他像所有演员一样,从跑龙套做起。
别人嫌脏嫌low的角色,他都愿意演。小土匪、死尸甚至嫖客,来者不拒。甚至每一个角色都能演出花来。
肯努力的人都会遇到贵人。
刘德华遇到的贵人就是周润发。
当时,发哥已经靠着许文强的角色家喻户晓了。刘德华经常会给他跑龙套。因为表现很认真,一个小细节都要琢磨很久,发哥就记住了他。
有一次,演戏结束之后,周润发把手上的劳力士拿给刘德华看,对这个新人说了一句非常受用的话:
“我也跑龙套,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只要你努力,有一天你也会有劳力士的。”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走得慢一点没有关系。
1982年,刘德华21岁,香港导演许鞍华正在准备拍《投奔怒海》,想请周润发来演。
周润发因为电影题材比较敏感,自己的名气不适合演,就给选演员的夏梦推荐了刘德华。
对于刘德华这个新人来说,这是一个走红的好机会。
真的被周润发说中了,刘德华红了。
这部电影创下了1500万港币的高票房。
刘德华从此开始,片约不断。
一年后,刘德华开始拍摄电视剧《神雕侠侣》,创下了香港当时的收视纪录。
看到贵人周润发在电影上不断突破,他也开始想转型拍电影了。
于是,刘德华跑去和上层说,我每年给你们拍两部电视剧,剩余时间我去拍电影可以吗?
高层不高兴了。
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能源源不断赚钱的刘德华,而不是一有名气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变得不好控制的刘德华。
就这样,刘德华被无线电雪藏了400多天。
在演艺界这个残酷的市场中,对于一个处于职业上升期、正红火的新人来说,消失整整400多天,无异于是自杀的行为。
但是他明白,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
像他这么努力的人,即使经历低谷,也能触底反弹。
他开始转型拍电影、做歌手。
出专辑,尝试着拍电影,一演就是一百多部。
在三十岁那年,刘德华提名了香港金像奖。
他靠着自己,终于出头了。
今年刘德华已经快60岁了。
他是四大天王、他是五虎将、他是五金影帝……
那些熠熠发光的成就,大多都是三十岁以后取得的。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回头看30岁时遇到的困难,不过只是一个小门槛而已。
“在机会到来之前
你一切都是在做准备”
在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红遍中国的时候,在山西有一个叫宁浩的年轻人,一边听着这首歌,一边想着自己的未来。
因为他在中专里学的专业是画电影海报。
平时没事就去学校的电影院里看不要钱的电影,生活悠闲平淡。
宁浩的自画像
但是,宁浩还没正式就业,就已经失业了。
因为打印机诞生了,社会已经不需要画电影海报的人了。
有的同学退学去当煤老板了。
宁浩家里没有煤矿,他去了北京,考了北师大的成人教育,影视制作专业。
一边和舍友搭伙,琢磨着怎么给人拍照片来赚学费,一边学影视制作。
像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宁浩没有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他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学了很多东西:
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记者、摄影……
不管会不会,只要得用到,只要能赚钱,就去学。
当时,天堂乐队的雷刚问他,你会拍MTV吗?
在此之前,宁浩只拍过人像照片,还没拍过MTV,但是他说:
“会啊。”
接了活,他去租了一台摄像机,开始现学现用。
拍MTV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该怎么样当导演。
他在音乐圈里也越来越有名,找他拍照片、拍MTV的人越多越多。
那是2000年,才刚上大学二年级的他,就把赚来的二十万放在了爸爸桌子上。
毕业的时候,宁浩靠着积累,拍了一个毕业作品《绿草地》,结果拿下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一个最佳导演奖。
他想明白了,自己做的这么多,其实都是在为当导演铺路。自己就应该做导演。
一年后,24岁的宁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那年导演系没招生,他随便考了一个图片摄影专业。
上课的时候,就自己写剧本,写的是山西的一个和尚的故事。
写出来之后,剧本被导演系的韩小磊老师看到了,还给他拉了四万块钱的启动资金作为赞助,让他拍出来。
宁浩自己又补了两万,去老家山西拍了半个月的电影。
用的是纯素人演员,对话是山西的方言,一部纯粹的文艺片,完全没有商业性质。
不过,因为太过现实主义,没法上映。
他剪完了之后,非典来了,学校也没有毕业展览了。这部长片因为巧合,被送到了东京银座电影节,他拿了最佳故事片奖。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拍电影的心思。
后来,他去蒙古拍了一部电影。结果投资方突然撤资了,他几乎他掏空了家底自己补了窟窿,还找了几个朋友又凑了三十万。
拍摄过程很苦,有一天,拉演员的车还翻了,有人骨折,有人受了皮外伤,大家陆陆续续地走了。
在边境,天特别冷,摄影师拍的很痛苦,演员也很沮丧。电影片场每天都是灰暗的氛围。
宁浩顶住压力,拍完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这是宁浩的27岁。
过程很苦,但是宁浩很幸运,这部电影入围了五十多个国际电影节。
宁浩开始被人看到了。
那是2005年,刘德华已经走红了,他启动了“亚洲新星导”计划。
一个人出资2500万,资助了七位新人导演,拍了六部电影。
刘德华说:“我给你300万,你拍什么我不管。”
宁浩不想拍文艺片了,奖也拿过了,游也旅过了,他想转型,想拍商业片。
二十八岁的宁浩,就拿着刘德华给的300万,拍了《疯狂的石头》。
从正式开拍,只用了四十六天,宁浩就交出了成片,票房三千万。
这样的成绩,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但是,对于宁浩来说,又是顺其自然。
《疯狂的石头》上映的最狂热的时候,有两名影迷自费花了两千多请路人去电影院里看电影。
这部电影,也帮他在30岁这一年,入围了金马奖。
他前十年的积累,在此刻爆发。
此后,一路高升。
后来的《疯狂的赛车》,更是让他跻身进入了亿元俱乐部。在他前面还有三位导演,分别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
《心花路放》的票房,更是破了10亿。
他成了票房的保证,口碑的保证。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宁浩说:
“君子不患无位,患无所立。我需要关心的是我有多大能耐,而不是我怎么还没当上导演。”
他在30岁这一年,走向了自己的理想状态。
你的一切努力,在那个机会到来之前,都是在做准备。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宁浩很幸运,他24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自己要当导演了。
大多数人,24岁的时候还在不断尝试。
黄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20岁的时候,在歌厅驻唱,还做了七年的舞蹈教练,给杨钰莹伴过舞。
那时候,才十七岁的周迅,水灵灵的,也在歌厅唱歌。
周迅还给黄渤看自己新拍的电影。
正是这一行为,让黄渤对电影开始产生了好奇心。
之后,周迅参加了陈凯歌的试镜,在电影中大放异彩。
而黄渤,还在走南闯北的唱歌。
26岁的时候,黄渤决定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因为他爱上了电影。
外貌不出众,普通话还不标准,有一种明星最忌讳的土气,年龄还很大了……
黄渤看上去浑身都是劣势。
甚至还有同学当着他的面说:
“连黄渤都能招进来,我们学校的招生标准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但是,他热爱电影。
在大家都向往着舞台上的表演的时候,黄渤踏踏实实地学基本功,练配音。
在入学之后,他等来了一个机会,是管虎执导的电影——《上车,走吧》。
宁浩看到了黄渤的表演,被打动了。
他说:“黄渤身上有种难得的真实,他甚至不像演员。他的气质里,有一种与生活特别贴近的东西。”
后来,宁浩在筹备《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就想起了黄渤,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不过不是男主角,是男五号,片酬也只有一万块。
因为宁浩真的没有钱,就连自己的导演费10万块也全砸进了拍摄了。
黄渤看了剧本之后,就是喜欢这个剧本,也不在乎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