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曾经的巨无霸Dell,已经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随时有可能从电脑市场消失。
Dell最新财报显示,2019财年第四季度净亏损2.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16%。
更是身负巨债,约合人民币3000多亿元。
曾经,他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商,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很多对手都想学它。
如今,Dell要重回市场巅峰,很难。
戴尔凭什么成为巨头?
在正确的时间做了对的事
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医的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创立了戴尔(Dell)公司,当时他只有19岁,大学还没读一半。
2001年,与戴尔同岁的马云在应对阿里巴巴的资金链断裂危机,Dell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C公司。
其成功在于模式。
在个人电脑刚刚兴起时,利润是非常高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 PC机,所有零部件的成本只有600美元至700美元,经销商进货价2000美元,还能赚1000美元。
戴尔选择直接面向用户销售,砍掉了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环节,这其中能省下了大约20%的成本。
用户还可以通过DELL官方的免费电话和网络渠道向DELL订购电脑,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配置,自由、灵活、人性化,并且价格也比同等配置的电脑要便宜,确认订单后通常会在5~7天内收到电脑。
Dell的直销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司创立一年半,就登上《财富》(Fortune)“
最受尊敬公司
”榜单;创立两年,年收入超过了6000万美元。创立4年后,Dell在纳斯达克上市。
到1991年,Dell已经开始全球化扩张。1997年,32岁的戴尔凭借43亿美元个人资产成为德州首富。
2001年到2005年,连续5年,Dell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
戴尔被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执掌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是一个不靠技术起家,却在电脑界风生水起的人物,美国《商业周刊》曾把
Dell评为“100名的巨人企业”第一名
,秒杀一众牛得不行的科技公司。
Dell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也被认为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因为它不靠任何创新,用的是别人的技术。很多对手模仿Dell,比如行业巨头康柏和思科,但都没有学成。
可以说,Dell取得成功,站上神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强大的执行力。
努力营销,积极销售,精明采购,低成本制造,每年只要供应商做出新改进,Dell就能够包装出最新最优秀的电脑销售,能够赚多少全都归结于其努力的程度,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在于执行力。
信任危机!主动退市!
Dell的一次涅槃
2002年,Dell达到巅峰,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戴尔卸任CEO,由罗林斯接任。
此时因为PC市场正在逐渐饱和,Dell谋求转型。然而,新的业务增长没有到来,却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
2004年之前,Dell年均增长还能够达到30%。可到了2006年第四季度,Dell的 PC出货量同比下滑了8.6%,也丢掉了全球第一PC厂商的桂冠。
2006年Dell被曝出财务数据欺诈的丑闻,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亿美元。
真正的危机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信任危机
。
Dell质量问题频繁爆发。其中之一是“换芯门”,很多用户在购买了Dell电脑后发现里边的芯片和订单号上的标注明显不一致,事情发生在中国,Dell一度被评“对华采用双重标准”。另外一件是“爆炸门”,在2005年,发生了数起Dell笔记本电脑爆炸起火事件,波及全球,最终Dell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约410万块由索尼公司制造的锂离子电池。还有“订单门”,销售代表篡改合同及配置;问题电脑;客户服务的满意度越来越差;付款后不见电脑……总之各种消费者维权起诉中,Dell频频出现。
因为质量问题,Dell电脑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一年内从50%直接跌到24%。
二是公司内部出现问题,高层“叛逃”。
2005年年底,Dell原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成为对手公司联想的总裁兼CEO;Dell中国总裁麦大伟也在2006年8月辞职,当时有传他也将加盟联想;在Dell稳坐10年的童夫尧(现任联想全球数据中心业务高级副总裁),也是那时候被挖走的。一度在十天之内有4名Dell亚太区高管空降联想。
终于在2007年1月31日,戴尔被迫重新执掌公司。彼时,全球PC市场冠军是惠普。
2007年6月,戴尔宣布在1年内裁员8800人,还要求员工自愿多休5天无薪假期,为的是砍成本。但在PC市场,Dell却未见好转,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1%降到了2008年的13.6%。而同期惠普份额从16.3%爬到了18.4%。
做完裁员计划和公司管理团队的重组,戴尔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慢革命”,一边恢复PC业务,另外一边,把注押在了企业服务上。
从戴尔重新担任CEO,到2013年Dell主动从纳斯达克退市,期间总共收购了20多家企业服务相关的公司,总计花费约130亿美元。
这还不算完,2015年,Dell完成了科技行业内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以670亿美金收购了著名数据存储厂商EMC。
Dell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就是在一次次收购终一点点攒下来的。并且,就在完成EMC收购计划之后几天内,宣布了5年1920亿美元规模的支出计划(包括收购EMC)。
同时,Dell改名了,叫做“
戴尔科技集团
”,在2018年12月,戴尔科技在纽交所上市,如今总市值386亿美元。
边界打破,被逼转型!
时代狙击了Dell
资本操作支持下,Dell转型如火如荼,现在每年仍然能够卖出很多电脑产品,在最新的全球PC市场份额中,排在第三位。
Dell不再是一家单纯的PC制造商了,但是从戴尔重回公司担任CEO,到大举收购,再到如今重新上市,但负债远超市值,其转型其实是被逼的,因为Dell的边界已经被打破了,纵然这个时代已经无法再复制一个Dell,但是Dell的能力已经可以被复制了。
首先,Dell是做电脑组装起家的,
国内俗称“攒机”。戴尔的“攒机”有没有技术含量,有,但是都集中在生产流程上了,相关专利有550多项。
也就是说,在产品方面,是没有核心技术边界的,研发无从谈起,每年不到2%的研发占比在业内微不足道。没有知识产权,始终给人低端产品的印象,这样的Dell电脑正在变得可有可无。
这一点,导致Dell本身没有创新,一直是依赖着供应商的成长和革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被Dell完美错过。以前的IBM虽然也没有在PC业务上走很远,但IBM有核心技术,一直口碑很好,联想收购了IBM PC业务后,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