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调研心得  ·  全面,撤退! ·  2 天前  
硅谷王川  ·  原来‘林风 / 池雨’ 那一段是 AI ... ·  4 天前  
投资家  ·  优秀的投资者,大部分时间在等待 ·  5 天前  
投资家  ·  优秀的投资者,大部分时间在等待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俞敏洪:优秀的领导者都会自创气场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06-17 18:00

正文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题图: 新东方创始人、洪泰基金创始人 俞敏洪


如果你没有处在领导的位置上,如何在一堆人中间脱颖而出,从无到有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力和主导地位?


俞敏洪分享的三个原则,非常接地气,可谓是成为领导力黑马的最佳抓手。


作者 / 俞敏洪

来源 / 混沌大学

微信公众号ID / hundun-university



1

分享原则: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分享,是获得关注度基础。


小时候在家里,一开始没有什么人跟我玩。但是我的个性相对比较大方,而且刚好有一个资源可以利用,很快改变了这种状况。


我妈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姨,解放前就到了上海,每到过年的时候,她都会给我带两斤水果糖回来。对于农村小孩来说,水果糖是一个特别贵重的东西。一般的孩子都会把水果糖放在家里自己吃掉,很少会跟别人分享。


为了能够找到跟我一起玩的朋友,大姨带过来的水果糖,我都专门留着。小朋友们听说有水果糖吃,就会来我家。每次跟我玩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颗水果糖。


这个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利益分享原则 ,小朋友们很快聚集到了我的周围。


后来,我又发现还可以利用水果糖让他们来帮我干活。因为农村孩子放学以后,需要到地里去割草。如果谁帮我把我的篮子割满了,我就给他一个水果糖。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就变成了我们村小朋友的头。


后来有人问我:俞老师,新东方是怎么做起来的?我想说,我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做新东方带来了很多启示。


新东方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我把王强、徐小平他们叫回来,就是一个大家一起分糖的过程。 在分糖的过程中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要想分到我的糖,就必须和我一起把新东方做大。 新东方就是在这样不断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逐渐做大的。


让人感觉到你能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在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就非常聪明地走了。因为他觉得越王勾践不是一个能够有福同享的人,但是文种觉得这个人没有问题,就留在了越国,结果被勾践赐死。朱元璋也跟越王勾践一样,在打下天下以后,把所有的功臣全部杀掉了,一个没剩。


但是刘邦、唐太宗、赵匡胤就做的非常好。刘邦尽管也杀功臣,但是他杀的是韩信这样的,在年轻时候对他有过重大伤害的人。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真正有气度的领导人,应该像刘邦、赵匡胤、唐太宗这样的人学习 ,而一定不要像朱元璋和越王勾践那样。



2

主导原则: 抓住主动权


主导原则就是指在一种场合,你能够迅速抓住主动权。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我唯一一次当班干部,是在高考补习班的时候。怎么被选上的?其实我只做了一件事——带领全班同学把补习班教室打扫干净。当时的班主任说,我们班不需要一个成绩好的人当班长,但需要一个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人当班长。


就是说,你抱着为大家服务的心态, 主动去承担某种责任,或者是主动去做某件事情,那么最后,你就能够占据到一个优势地位。


占据优势地位、抓住先机以后,就要 寻找一部分伙伴,组成核心团队,进而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


我做新东方的时候,形成了包括王强、徐小平在内的七八个人的核心团队。再通过核心团队去招募周边有能力的人,一层层扩散下去,就形成了新东方的能力圈。这个能力圈在核心团队的带领下,把新东方带到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轨道上来。


当然,核心团队背后也会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利益分配,就只找自己信任的人,比如自己的家族成员,或者自己能指挥的人,那么公司做起来的难度是很大的。这实际上就变成了项羽模式。


项羽就是对谁都表示不信任,就觉得自己一个人能干。 对他无比忠诚的范增,最后只能被他气得背上生毒疮而死。这样的领导人,最后只能是孤军奋战、自刎乌江,没有别的路可走。


刘邦就完全不一样, 因为他有一个核心团队,并且对这个核心团队的成员表示了无比的信任 ,而反过来核心团队成员对他也做到了无比的忠诚。



3

气场原则: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要培养领导力,就不能总是跟着人走,一定 要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学会避开高压气场,自创气场。


我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在成绩、读书、文艺、体育、英文等方面的才能,没办法跟我的同学相比。读书的那五年,我的气场一直被压得非常厉害,大三的时候甚至郁闷得得了肺结核。


毕业后留校当了五年老师,得到了北大优秀教师的荣誉,但我的气场依然被压得死死的,因为北大著名教授太多了。


我发现如果在北大这样呆下去的话,尽管也会有一点发展前景,但永远都是一个二流的状态。这是我要从北大出来的主要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