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蹊
地理蹊(xi),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愿平安!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30余人失联 ·  10 小时前  
北京晚报  ·  愿平安!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30余人失联 ·  10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上班后,你又想家了吗? ·  11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恶 魔 之 眼 !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云南,隐藏的吃辣大省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哪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蹊

时事地理 | 崽卖爷田,敦煌林场遭毁坏

地理蹊  · 公众号  · 地理  · 2021-01-22 22:10

正文

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导 读
新启程,新思路。 地理蹊不搬运题目, 而是分析题目中的解题思路与知识含义 期待 在留言栏内 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以共同交流。欢迎 关注 地理蹊 公众号,并用微信手机或PC版浏览。


特别提醒: 如果想要浏览地理知识,可以从头读到尾,特别注意中间几个部分(高中地理:旅游、环保等)。如果想要浏览“吃瓜”内容,可以挑取开头、结尾部分,也许会略有收获。如果是某些挑刺者,可以直接弃读!


关于敦煌万亩防护林被毁的报道(视频)


敦煌防护林,惨遭“剃光头”式砍伐!

21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年第一个月,国内疫情“神经”再次紧绷,美国“大统领”迎来新人, 张三明星 美国代孕生子又弃养(可点击“张三明星”字样跳转阅读)、两位歌唱界知名艺人未婚得女…… 不得不说,世间的故事,远远比戏剧剧本精彩,一时半会儿竟不知从何“吃”起。



(2021年)1月20日,一篇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报道,为国人 揭露了一出“国营敦煌阳关林场万亩防护林,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的“人间悲剧”



茫茫沙漠,半个多世纪光阴,几代人的辛勤培育,才有一片隔开魔鬼世界(沙漠)和人世间(绿洲)的防护林,却在小小几颗葡萄的诱惑下,刀砍锯伐,所剩无几。 他们就是打开人魔世界“界线”的领路人,就是西方话语中的“犹大”




敦煌防风林的前世传奇

“劲风卷白草,野狼窜沙窝。”这是一句敦煌地区流传的谚语,也形象说明了河西走廊西尽头敦煌的自然地理环境。 1963年,在敦煌西面(70千米)古阳关遗址附近建起了国营(敦煌)阳关林场 ,作为 党河水库 及敦煌(市)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阻风沙(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罗泊湖以南、以东,靠近甘肃敦煌,面积2.21万平方千米 ,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 )的绿色长城。



为何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首先厘清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或丧失),也 包括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的非季风区( 注,非季风区是基本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并非不受季风影响的区域 ),(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物理风化为主)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 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即“三过一不”活动) ,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状况,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即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18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三北”防护林宣传(视频)

除了“三北”防护林以外,国家相继实施了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许多地方的土地荒演化状况得到较大改观。此外,荒漠化的防治,我们还可以采取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协调发展。



(补充)——中国八大沙漠(除 库姆塔格沙漠 ):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35.7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流动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5.6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面积约5.50万平方千米;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南部,总面积为4.19万平方千米;

柴达木盆地沙漠,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1.7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东北部,河套平原的西南部,面积近0.91万平方千米;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面积约1.39万平方千米。



毁林开荒,名曰“脱贫致富”!

葡萄是暖温带(南北纬38-53度的温带地区)作物 ,喜光耐旱( 多热量 ),如昼夜温差大,着色及糖度较好。 葡萄种植在深厚、疏松和肥力较好的土壤(壤土及细砂质壤土)上表现产量高以为最好 ,土壤pH值中性(或弱碱弱酸土)生长最好,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



最重要的是, 葡萄对水分要求较高 ,春季发芽时要求水分充足,成熟时要求干燥,以保持含糖量。葡萄在生长初期或营养生长期时需水量较多,生长后期或结果期,根部较为衰弱需水较少,要避免伤根免影响品质。


葡萄忌雨水及露水, 雨多年份易造成日照不足,光合作用受限制,糖分下降(光照不足,也容易影响葡萄着色),过多吸收水量易引起枝条徒长及湿度过高,极易引起各种疾病及裂果现象 。缺水及易干旱地区可以垫盖稻草(秸秆),一方面可以保持土壤湿度,另一方面也可控制草的生长(类似黑膜作用)。因此, 葡萄的种植,高中地理部分常见于地中海气候区



葡萄是经济作物, (与谷物相比) 盈利性较高,利于农户脱贫致富。但是,葡萄的种植用地却不能与防风林地相争,原因如下:一者葡萄是 藤蔓,且非耐旱作物(高大),防治风沙效果远不如防护林( 除草作业,也会导致林草稀疏,植被覆盖率下降 ;二者种植葡萄还会 频繁扰动当地防护林地表土层(冬季覆土越冬,春季扒土出苗),导致土层沙化 ;三者葡萄 耗水量巨大,会加剧地区水资源枯竭 (全生育期葡萄耗水量是树龄为4年的人工梭梭林、柽柳林、沙拐枣林和花棒林的11.9倍、6.72倍、4.05倍和12.74倍)。



此外,葡萄生长的土壤,除了肥沃的“林泥”,还需要沙土的“改造”, 人们会将沙漠的沙子运至葡萄园,人为增加林场荒漠化程度 。事实上, 敦煌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鲜食葡萄“的确可以提高农户(商家)的经济效益。但这是“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的“死路”,不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良性发展之路。



(补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概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即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 ,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 ,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生态环境恶化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详情见下图)



荒漠化的危害,除了之间的经济损失外,还会有村庄、交通线路(铁路、公路)及水利工程设施(水库、灌渠等)等遭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 沙尘暴形成三大要素:强风、沙源及不稳定的天气 )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沙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人觉得沙源地不是离我们很远吗?敦煌不是地处大西北“中心”吗,就是发生生态恶化,或爆发沙尘暴,与我们又有何干!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用哲学思想来看待,“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其实,所谓冬春季爆发沙尘暴,影响我国的范围(面积)还是很大的,基本可以算大半个中国, 如果没有“三北”防护林及国家生态防护措施,南方的小伙伴也是可以吃到北方的“土”的 。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有三:



一是北路, 沙尘暴起始于蒙古东南部与我国内蒙古接壤处 ,经过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和苏尼特右旗,穿过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西北和西南边缘向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和集宁区一带移动。


二是西北路, 沙尘暴起始于蒙古中南部与内蒙古西部的中蒙边界 ,经过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盟的北部,向内蒙古的乌拉特中、后旗和呼和浩特市方向移动。


三是西路, 沙尘暴起始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随着强大的天气系统向甘肃敦煌、酒泉、张掖、民勤和宁夏银川、盐池等地移动。


根据《经济参考报》的调查,为阻止防护林与葡萄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原有高大乔木枯枝落叶腐殖后, 有机质多年聚集,促进了细沙成土,一方面改变了沙地性质,另一方面使得流沙趋向固定 ), 不少葡萄种植者,不惜竞相对承包地附近的防护林痛下杀手、斩草除根 (为了制造生态林木死掉假象,不少粗壮的胡杨被剥掉树皮,甚至树干底部惨遭放火炙烤焚烧,待其死亡后伐倒,干枯后再点火烧掉以“毁尸灭迹”)。



此外,葡萄种植,一年两次的翻动表土以及近半年(11月到次年4月)的表土裸露。 一者会加剧冬春季大风对土壤的风蚀作用,沙源地面积扩大 ,沙尘暴强度加大且频发; 二者会导致地表物质沙质化(疏松),形成流动沙土 ,进一步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水资源枯竭等)。


资本与资本抱团,资本与政治挂钩 。为了营生,人类无所不用其极,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务必将超过西北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承受范围。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阻止和“亡羊补牢”的话, 敦煌生态环境的恶化,只会使得“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的噩梦愈加真实。





(补充)——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


楼兰作为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游客络绎不绝。 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外迁 。楼兰国都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成为荒漠。




过去为林子流汗,现在为林子流泪


由于敦煌沙土层下全是砾石,栽树得先用铁锤钢钎砸开石层,挖出一米见方、深80厘米的树坑保证树苗不窝根,再从几公里外挑来熟土回填底部、拉来泉水一瓢一瓢浇灌 ,所以“每块林地都是从‘沙老虎’口中抢过来的,每栽活一棵树都跟养活一个小孩般不易。”



如今,网带片交错、乔灌草结合防风固沙体系已然支离破碎,葡萄园面积一年比一年大,风沙也一年比一年多。所谓(阳关林场场部宣传栏)官方数据,林场“ 经营面积2.57万亩,经过5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前沿建成了长约5公里宽2公里的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像一条绿色长城守护着敦煌绿洲 ”,也成了一句空话。 2万多亩的阳关林场,葡萄园面积约为1.3万亩,而防护林面积不足5000亩



昔日的荒漠变成了宜人绿洲,葱郁的林木又变成了“金银”葡萄 ,库姆塔格沙漠(总面积排名第六、流动性排名第一)东缘沙丘,每年以约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南扩展、蔓延。


跟古代中国的中原政权戍守敦煌城同理,要控制河西走廊,“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且保关中(中原)平安,只能守住敦煌。如若要敦煌安宁,必须先守住阳关; 假使阳关( 林场的万亩树林组成新的“绿色”长城 )失守,敌寇(风沙)就将长驱直入,敦煌难保,而敦煌莫高窟更是遭殃。


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片段(视频)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之上,分五层排列,南北延伸了1600多米。 由于当地岩体属于(玉门系)砾岩(沉积岩的一种),不宜雕刻,所以石窟里的人像是泥塑 。此外,壁画与藏书(又称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的另外两大宝贝。


历经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单个洞窟492个,彩塑30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内外学者对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及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学科——敦煌学。



15世纪以后,敦煌石窟衰落以致湮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重回世人视野之中,却给其带来了诸多苦难。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偶然发现藏经洞。在得不到当时清朝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却引来了“外国(列)强盗”。


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以及日、俄、美等国的探险队,他们都以极低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大批文物(数量超过5万件)席卷而去。直到1909年,才引起了(中国)社会关注, 将藏经洞剩下的八千卷经卷购买并送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


如今,敦煌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生”的朝圣天堂,更是中外游客争相浏览的地方。 莫高窟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增加外汇收入(旅游属于非贸易收入),发展国民经济;

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主要起到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繁荣市场、安定民心的作用);

旅游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女性),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人流物流的大量流通,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劳动力充分就业(失业率低,无所事事者少),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治)。



当然,以古建筑、泥雕塑、旧壁画为主的敦煌,对于大量游客的“入侵”,也有“幸福的烦恼” 。因为旅游活动强度一旦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旅游资源就会遭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或不复存在。


比如,大量游客的进驻, 使得水资源“本不富裕”的敦煌更加缺水(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水资源不足及水体污染 。游客的停留,使得洞窟内水汽、二氧化碳等数值超标, 不利于洞窟文物的保护(大气污染,也包括交通服务产生的车船尾气、废气) 游客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包装等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危害旅游环境和景区形象(固体废弃物污染)


此外, 旅游业发展规模的盲目(加速)扩大,一方面会使得珍贵自然、人文遗产面临人为干预和破坏的威胁,另一方面会让当地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除了莫高窟的艺术,附近的月牙泉也是享誉世界的一大景点, 为什么月牙泉“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主要跟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有关。祁连山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拦住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其上发育有3000多条冰川。 冰雪融水 山地降水 滋润了党河(敦煌母亲河),党河又哺育了敦煌 。其中,月牙泉曾是党河的故道,只是由于风沙的侵蚀、掩埋,党河改道,与月牙泉断流,而形成一汪泉水。


不过,幸运的是 月牙泉地势较低 ,一者依靠着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不断流入,以及地下水的补充;二者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周边地形 (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风沙被高山阻挡无法刮入),使得月牙泉亘古存于沙海之中。



最后的一点点想法:

为什么世人对于敦煌林场的被毁,投入了这么多的关注。原来,我们不仅是可怜“十年树木”,更是惋惜“百年树人”。 崽卖爷田心 痛(湖南谚语 义同苏洵《六国论》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世人杀鸡取卵的行为,怕是逃不过天理人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却成了后人伐树,一栽一个死。国营林场的光环、生态公益林(“三北”防护林)的光环,都没能保证这片培育了半个多世纪的林木安然存世。“贼人”犹如仓鼠,十余年未见惩办。 这里的“故事”,好大一个瓜哦?!



就像前几年官方回应所称,“阳关林场砍伐的树木都是已经枯死的残次林木,按程序办理了采伐证。目前经过逐年改造后的新植树木生长旺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林场种植户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这里头藏了多少猫腻,我们 不得而知,也难以得知


有人说,这是照顾人民利益、帮助“脱贫致富”的仁政,虽然有点不合规矩,但是方向正确、目的正确,也是无可厚非的嘛。 什么 仁政,不外乎“人政”罢了,世人高举这样的大旗,不过是老太太披新衣—— )在外边。



即使是“仁政”,也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当家的国度,应该是行哪种仁政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上班后,你又想家了吗?
11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恶 魔 之 眼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云南,隐藏的吃辣大省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哪里?
2 天前
山西老乡俱乐部  ·  陈小醋 | 山西有座天龙山,石窟奇特人人知!
8 年前
陕西都市快报  ·  中国邻居 这样干有点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