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铁路上的温暖与感动
《求是》杂志记者 刘名美
有着“中国重载第一路”美称的大秦铁路,自开通起,就肩负着煤炭保供的重任,一头连着“煤海”,一头通向渤海,将光和热送往千家万户。
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如何保障煤炭供应,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大秦铁路龙头车站——山西大同湖东站。
凌晨,零下20多摄氏度。猎猎寒风中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10多个小时后,这条重2万吨的“巨龙”将抵达河北秦皇岛。
湖东站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电子屏实时显示大秦铁路上所有运行的列车信息,每10多分钟就有一趟火车从这里满载煤炭驶出,湖东站副站长郭进义一脸专注盯着屏幕。
随改革开放而生的大秦铁路于1985年动工,1988年正式开通,1992年底全线运营。30多年来,累计煤炭运量突破87亿吨,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的1/5,是目前世界上单条铁路货运量的最高纪录。
就在全线运营那年,郭进义来到大秦铁路,全程见证了它的辉煌。
“都说大秦的煤暖了半个中国,里面也有我贡献的热量,这多光荣。”郭进义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每当冰雪灾害、迎峰度夏、煤炭供应紧张、电煤告急之时,大秦铁路总是冲在保运输、保供应的最前线。去年11月冬季电煤保供运输启动以来,大秦铁路全力保障全国多地取暖发电用煤需求,截至今年春节假期结束,累计运煤超过1亿吨。
前方就是大秦线上最危险的两个又长又陡的下坡道:化稍营至涿鹿段和延庆至茶坞段,是两个地处燕山山脉、总长93公里的大坡,落差近1000米。重载列车惯性大,即使撂闸降速,车速也很难降下来。司机景生启端坐在驾驶位,右手稳稳握住操纵手柄,左手缓缓推动空气制动手柄,眼睛紧紧盯住面前的仪表显示屏,看到风压、速度等参数均在预定范围内,开始制动,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这把闸是为下一把闸做准备。两次操作既要间隔短,又必须给列车留足稳定时间。”随着列车平稳驶出危险路段,景师傅告诉记者。
这列2万吨重载列车挂载了210节车厢,长达2.6公里,一眼望不到头,围着列车走一圈都要1个小时左右。刚运行这样负载重、长度长、惯性大的列车时,车头主控司机和中部机车司机要拿对讲机,喊着“一二三”同步放闸刹车。经过多部门科研团队开展的100多次实验,相关系统网络通信传输技术研发成功,才让列车完美实现“齐步走”。
窗外大风呼啸,驾驶室内显得格外温暖。“这是和谐型电力机车。”景师傅回忆,从直流传动技术的韶山系列,到交流传动技术的和谐系列,他经历了大秦铁路上重载机车的每一次机型更换。如今,大秦铁路锻造了独具特色的“产运需”对接、“集疏运”一体、“速密重”并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并应用到瓦日、浩吉等重载铁路的建设和运行中,蹚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载运输之路。
“这里就像一个庞大的创新地、试验田,几乎每天都有创新成果。”景师傅感慨道。
图为2025年2月1日,2万吨重载列车行驶在大秦铁路上,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煤炭运往渤海湾,把光和热送往千家万户。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上午,列车驶入平原地区。景师傅依然精神高度集中,手指眼看,一丝不苟。
重载列车重、长、大,驾驶本就不易,再加上大秦铁路横跨桑干峡谷,穿越燕山山脉,沿途地形复杂,桥隧坡道众多,又增加了控制难度。列车有时同时穿越三四个桥梁隧道,甚至摆动出“S”形,车尾的弯还没拐完,车头却又进入下一个弯道。就是在这样的路段上,景师傅也能把2万吨重载列车,开得和高铁客车一样稳当。
至今,景生启已经安全驾驶列车在大秦铁路上往返2000余趟,相当于绕地球跑了60圈。“路上哪里有弯、哪里有坡,闭着眼都知道。”朴实的话语透露着真挚,“驾驶动作要特别细腻,操作要特别严格。列车越重,责任越重。把每一趟都当成第一趟,才能开好每一趟。”
就在景师傅驾驶列车驰骋在大秦铁路的时候,在5T(技术监测系统)指挥中心,动态检车员周佳龙正一手飞快点击鼠标,一手灵活敲击键盘,眼睛注视屏幕,实时监测列车行驶状态。平均每1分钟,周佳龙要浏览约100张由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传回来的图片。“一年怎么也得用坏两个鼠标。”周佳龙笑着说,“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列车,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列车一路向东,留下轰隆轰隆的回响,养路工姜晋目送列车穿越隧道安全驶去。在缺日照、蔬菜和饮用水供应困难的黑山寨工区,姜晋已经守了20多年。天天在黑漆漆的隧道里一边走一边打着手电弯腰检查、记录,哪里的螺丝容易松动,哪里最容易积水结冰,他都门儿清。冬除冰雪,夏排污涝,护路养路,姜晋沿着脚下的钢轨来来回回走了10多万公里。
傍晚,沐浴在西斜的阳光下,列车顺利抵达秦皇岛。一路上,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供电、通信……每个岗位的大秦人都在用自己的坚守、奉献、创新,保障着一条条钢铁巨龙,昼夜往复、奔驰不息,让大秦铁路在中国重载铁路的线路图上留下一抹鲜亮的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冬季供电供热保障工作,多次强调保障煤炭供应安全。30多年来,坚持负重争先、勇于超越的大秦铁路人,用流淌不息的光和热,保障国家煤炭供应安全,守护万家灯火,使大秦铁路成为一条传送温暖的路、见证创新的路、彰显担当和奉献精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