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统计的变化和关键点,包括统计频率、披露口径、基金代销格局的变化,以及股票型指数基金的发展等。同时,也分析了基金行业的现状和挑战,以及基金销售渠道的破局之路。
这是为适应主动权益基金日益不好卖,指数型基金异军突起的情况而做出的调整。这也是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的举措之一。
全国性商业银行仍是基金行业权益类基金销售的主力,但券商在股票型指数基金的销售上表现突出,成为指数基金代销的重要力量。
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申购费和管理费降低,使得代销机构的营收水平出现滑坡。同时,指数基金的崛起也带来了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包括更均衡的权益产品、股债均衡配置和绝对收益投顾等方向。同时,销售渠道需要摆脱单纯的卖货思维,转向配置思维,以提高整个基金市场的信任度。
万众瞩目的《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统计,姗姗来迟。
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一改往年季度公布此项数据的节奏,以至于此前被认为此项数据将停止发布。
但是,“虽迟但到”,原来《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统计改成了半年度发布的节奏,并首度增加了“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
”这一统计维度。
如何通过行业统计来引导行业发展,可以看到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确是用了心的。毫不夸张的说,今次基金代销机构百强数据的发布,最大的亮点就是
券商作为“指数型基金”代销新势力,第一次崭露头角
。
一超二强总格局不变
下表是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于 9 月 13 日发布的 2024 年上半年度的《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相比往年的表格,除了从季度频率改成半年度频率之外,在数据披露口径上,还是有不小的调整。
一方面,往年披露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口径,改成了今年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这个表述,不仅是更为直观,而且也突出了当下权益市场依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
”则是新增加的披露口径,在 2024 年上半年主动权益日益不好卖,以 ETF 为代表的指数型基金异军突起背景下,权益投资“指数化”正成为大趋势。而协会增加这一口径,显然也是顺势而为,并强化这一趋势。
笔者将此次进入百强的所有机构按照类别进行了分类统计,得到了下表。一超(全国性商业银行)+两强(独立基金销售及结构+券商)的基金代销大格局依然不变。从权益规模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超过 2 万亿元,相比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券商可谓是遥遥领先,可见大银行依然是基金行业权益类基金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决定性销售力量。
指基新势力的崛起
今次,中国证券业投资基金业协会新发布了“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
”这一数据,让榜单多了一个重要的比较维度,同时也让券商这一指数基金代销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在榜单上崭露头角。
从下表可以看到,券商合计拥有7757 亿元的股票指基规模,比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合计还要来得多。
如果看具体机构的十强,你会发现许多大银行不见踪影,反而是许多证券经纪业务实力比较强的券商,比如招商证券、银河证券、东方财富证券等挤入了十强。
当然,在这项统计中,券商占据优势也并不奇怪。根据协会的统计口径,“保有规模”包括交易所场内基金及参公规范的券商大集合产品。这意味着券商的股票账户客户持有的 ETF,也会被纳入统计。而 ETF 作为一种场内交易品种,是券商独占的品类,银行和独立基金销售平台只能通过 ETF 联接间接投资,所以券商有先天优势也不奇怪。
2024 年,主动权益基金肉眼可见的不那么好卖了。相比之下,指数基金规则透明,不依赖基金经理,受追捧也不奇怪。
从过往来看,指基销售新势力们,在推动指基发展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各家券商,各种 ETF 大赛层出不穷,多的一年四季每季都有,各类奖品也发下去,可谓是“赛”不能停,奖不能停,的确也是吸引了许多股民从交易股票改为尝试交易 ETF,吸引一些基民从场外转向场内尝试交易 ETF。
又比如蚂蚁基金,在基金专区很早就开设了“指数选基”专区,增加金选指基,以满足并推动基民对指数基金的需求。
蚂蚁的这个“指数选基”专区,做的还是挺用心。这里有指数图谱模块去呈现主流指数过去 5 年的收益率与波动率关系,有指数增强类基金的筛选。
当然,作为红利分红类基金的拥趸,我最喜闻乐见的,还是“分红好品清单”这个模块,将月月分红、季季分红、年年分红的产品,分门别类的列出。支付宝的基金用户,自余额宝开始,对于“收息”其实是有热情的,到债基则是“收蛋”的说法。至于权益类指数基金,强化高频分红,的确也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权益投资收益来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为不能涉足场内 ETF 的独立基金销售平台,蚂蚁基金的指数基金保有规模相当可观。也因此成为许多指基新发的兵家必争之地。
基金费率的戴维斯双杀
2024 年,对于整个基金销售渠道而言,是“戴维斯双杀”的一年。
一方面,整个基金行业尤其是权益类基金的裹足不前,使得行业的规模增长难再续;
另一方面,则是基金降费和保有规模的结构变动,使得代销机构的营收水平也出现了滑坡。
降费,是 2024 年基金行业的主旋律。
对于基民,买基金的费率主要包含两块,一块是购买时的申购费,一块是长期持有的管理费。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申购费一般为 1.5%,但是以蚂蚁基金和天天基金为代表的独立销售机构很早就推动申购费的打折,例如蚂蚁基金一直都是打1折的,为基民大大节省了申购费;伴随“零售银行”的标杆招行加入1 折队伍,可想而知未来申购费1折将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指数基金的崛起,意味着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需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年管理费中枢是 1.2%,而指数型股票基金则一般只有 0.5%,甚至许多新发指数基金会低至 0.15%。这意味着最夸张情景下,卖 8 元指数基金的管理费才顶得上卖 1 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哪怕按照平均的 1.2 和 0.5 折算,指数型股票基金的管理费贡献也只有主动权益类的 41.67%。
笔者这里提出一个“主动权益等效规模”的统计口径,将股票型指数基金的规模仅按照 41.67%来考虑(主动权益等效规模=权益基金保有规模 -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1-41.67%)),也就是尽可能全部折算成 1.2%主动权益费率后的规模来比较,或许更能看出各家销售机构代销规模的“含金量”。
从下表可以看到,比如天天基金的权益保有规模虽然超过工行,但是因为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较高,所以主动权益等小规模反而还低于工行。
也因此,在指数权益类基金上有不错表现的独立基金销售渠道们,2024 年上半年的营收数据,日子并不好过。这时候就体现了业务单一的坏处,凸显了混业经营多元化互补的优势。
2024 年虽然基金整体不遭人待见,但是稳健理财产品却是好卖的很。这块上,债券类基金虽然也受益,但主要的“泼天富贵”还是被银行理财产品给接住了。
作为银行代销基金的“龙头”,
招行加大了银行理财的代销力度,带动规模及收入大幅双增。
据招行2024年半年报数据,其零售渠道代销理财规模已达3.8万亿,而其旗下招银理财公司规模约2.4万亿。这意味着,招行仅代销他行的零售理财规模就已达约1.4万亿元,规模不输其非货基金规模 8640亿元。据半年报披露,
招行基金手续费及佣金则同比降低25.25%,但银行理财的手续费及佣金同比增长40.39%
。可谓是典型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破局之路何在?
基金业以及基金销售渠道,破局之路何在?
其实很多的答案,早就写在理财教科书中,只不过在 A 股高速发展期被我们所忽视而已。
方向一:更
均衡的权益产品
A股由于自身特色,类似传统沪深300的行业覆盖,与 A股整体大相径庭。而这种行业偏性,很大程度损耗了收益。下图是今年大热的中证A50 指数与传统沪深300 在全收益口径下的收益对比,可以看到以格外艰难的 2016 年迄今,沪深300 近乎颗粒无收,年化收益只有 0.39%,而同期中证A50 却能实现 4.68%的年化收益,这无疑可以大大提升用户的持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