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是中国领先的新商业媒体,提供最新锐最具深度的商业报道。我们强调趋势与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董明珠称已找到接班人##董明珠称接班人有 ... ·  13 小时前  
凤凰网科技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昨天  
新浪科技  ·  【#多地已将DeepSeek用于政务系统#, ... ·  2 天前  
DeepTech深科技  ·  哈佛团队研发新型CMOS芯片,成功监测超数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王兴兴,那个座谈会上最年轻的人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2-18 17:19

正文

蝴蝶、强迫症与机器人。
刘旌
来源| 暗涌Waves(ID:waves36kr)
封面来源 IC photo
一年前,大概还有人以为这是与某知名企业家的重名,但如今人们已经充分知晓了这位新晋明星创业者,他就是:王兴兴。
在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90年出生的宇树科技创始人是最年轻的一位。
去年春天,“暗涌Waves”曾在宇树的杭州总部,与王兴兴有过一场对话。当时,宇树完成10亿人民币融资不久,我们聊到了融资、机器人行业格局、AI等等话题,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个关于画蝴蝶的故事。
二十几年前,还在浙江余姚上幼儿园的王兴兴,画下了生平第一张画:一只蝴蝶。这张画震惊了四座。在此之前他从未学过画画,蝴蝶也只是照猫画虎临摹来的。
当然他当时并不自知,直到多年后他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他是一个对“动手”如此有天赋的人。“一条线、一个胶水,我都可以把细节做得足够好”。
这是王兴兴主动向“暗涌Waves”说起的故事。但他的初衷并不是想说他的天赋,而是想说他的困扰。
具体而微地观察、以及复刻,是极致的感官调动。这令少年时代的王兴兴时常感到“过于敏感”。“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思想斗争上。”他不太知道如何准确描述那种感受,“简单来说就是强迫症”。
比如穿了一件他不太喜欢的衣服,他在学校一整天都会浑身不适。当他觉得父母做饭一般时,只有五六岁的他即便身高不够,他会站在一个板凳上,用自己学来的方式炒菜。
但王兴兴已经能够意识到他擅长什么,无论是画画、还是各种手工活,这一度令他有一丝骄傲。但也令他失去了另一些东西,比如对语言的敏感。
他说他努力学过英语,但“单词就是记不住”。他指着我们面前的A4纸说,甚至有些中文汉字他也未必能立刻写出来。偏科带来的结果是:他本科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考研时因为英语不行,落榜浙江大学,被调剂到上海大学。
这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机器人行业,多数创业者都有工科名校背景,比如宇树的两位同行——智元机器人的彭志辉和逐际动力的张巍,一个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者还曾去美国深造。但王兴兴是个例外。
在评判标准单一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大概是一种窘境。王兴兴说:“小时候多少会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的,但没有得到关注、评价,甚至是被打压。”
于是在我们的访谈里,王兴兴说了一段不大像是创始人会说的话:“内心一直很挣扎。一直在寻求出路、找机会,从茧里面出来。”他几次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世界)给我的机会真的不多”。
骄傲与孤独并存的感受,充斥着王兴兴的青少年时代。尽管如今再回忆,他会带着玩笑地说道:“但也还好,自己玩得很开心”。
一位宇树的投资人曾对“暗涌Waves”说过一个细节,王兴兴“喜欢一个人吃饭”,因为他觉得和别人吃饭浪费时间。这里也暗含了一种投资人式的担忧:相较于宇树一些对手的做法——比如找来更多纵横捭阖的行业大拿,王兴兴的内敛性格,是否会成为一种阻碍。
王兴兴当然知道自己并非呼朋引伴之人。他更喜欢自己待着、思考,而不是从与人的沟通中获取能量。这从他的阅读习惯也能窥得:他不爱看人物类书籍,甚至很多科技从业者惯于自居的科幻小说,他也不太感兴趣,他喜欢单纯的讲科学的书。比如他向“暗涌Waves”推荐了《费曼物理学讲义》——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本枯燥的讲述物理学本质的书。
十岁时,王兴兴在中央电视台上——也是多年后他创造的机器人屡次登上的舞台,第一次知道了“波士顿动力”,以及各类飞行器等等,瞬间大开眼界。
读研二时,王兴兴做出了机器狗XDog,拿到了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的二等奖。如今来看,这只小狗还很初级,只能做一些基础的动作。当时报道的记者拍了一张王兴兴狭小的、堆满了设备的实验室,配文是:“这比起谷歌和麻省理工的研究环境与动辄就几百万上千万美金的财力支持,简直是天壤之别”。
2016年,王兴兴决定创业,并不轻松地拿到了200万元天使投资,创办宇树科技。
有趣的是,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两位年轻创始人:他和梁文锋,都有类似的的内敛性格。对于一些问题,他们也有类似的表达。
比如谈到人才。王兴兴说,他们招人不一定要有经验,不一定要是名校生,“不是大家意义上的那种名校海归、非常大的头衔、博士或者教授什么的”。他的理由是平实的:因为这对他们当下的事没有太大帮助。
比如谈到组织。大公司难免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如果是处于一个垄断行业或许可以,但面对一个崭新行业就不奏效了,之所以说新的机会通往往属于创业公司,原因也在此。
比如谈到创业。王兴兴认为,作为一个创始人,壁垒无他,是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进步,“在这个时代,有可能会被迅速淘汰。而且打破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同行。”
很难说,这种相似只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可能是新一代创业者的心性映射。
这也是王兴兴和梁文锋的故事雷同之处:一个原本没有被广泛接纳的人,如何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价值观,最终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访谈的最后,王兴兴说到了他最近的烦恼,那是一个类似王菲年轻时的烦恼:“太热了太热了。找来的人太多了,消息回都回不过来。”

不过他旋即又说:这还只是个起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