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因此,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即地名,具有空间性、量大等特点,记忆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与其它地理事象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它分为数理分布,包括经纬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对分布,包括海陆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等。地理分布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对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有重要作用。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有效途径。
(3)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分为自然景观,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热带草原景观等;文化景观,包括工业区、农日、城市、交通运输景观等。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看影视、录像、幻灯来学习。
(4)地理演变
地理演变指地理事务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自然地理演变,如昼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环等:人文地理演变,如人口、民族的演变、农业演变、工业演变等。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和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不能只抓头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数据
铁路长度、地区面积、江河流量、南北温差等定量数字和比率数字称为地理数据。这些抽象的数字反映着具体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数据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如在学习经济地理时,要注意运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数据,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区的生产规模、速度、差异及其规律。
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