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后悔莫及!一定要提示的颈部血管 ·  2 天前  
新青年麻醉论坛  ·  “醉”译献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优秀的医生如何做科研?你需要DNA之父的这本自传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4-22 21:18

正文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自传,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来源 | 医学界


充满争议的自传作品


作为一部自传作品,《双螺旋》自问世之初就饱受争议。


在这本书里,“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详细地记录了60多年前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现在看来,这个故事可称是科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一个20出头的博士后和一位年近40的博士生以极其原始的方式建模,在数组科学家进行的“竞赛”中脱颖而出,率先解开了DNA结构之谜,并奠定了当代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詹姆斯·沃森和《双螺旋》


沃森用犀利、真实,同时也充满个人情绪的笔触描绘了那段故事。可以说,《双螺旋》不是一本正儿八经的个人自传,也不是字斟句酌的历史著作。它的语言灵动跳跃,甚至颇具八卦小说的味道。我们从本书的第一句就能一窥端倪:


我从来没有见过克里克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


为了佐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他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克里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一些逸事:


克里克偶尔会做些实验,但更多的时间都在埋头思考蛋白质结构的理论问题。他经常会突然冒出一些新想法,然后整个人就变得非常激动,并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愿意听的人。然而经过一两天的沉淀后,他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原来站不住脚,于是又回过头去做实验。等到做实验做得厌倦了,他又会陷入沉思,对理论发起新一轮的冲击。


作者在描写他的多年好友、最亲密、最值得信任的搭档时,评价尚且如此直率,大胆,一针见血,写到其他人时就更不用说了。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当然,也有着种种的缺点与烦恼。


此外,他还记录了不少与科学研究毫无关系的琐事,如他的“猎艳”心思和感悟。诸如“我盼望着第二天下午在唐宁街举行的大学联欢会上,能有许多漂亮姑娘到场。”,或者“即使在剑桥十分静谧的夜晚,花上一两分钟谈论外国姑娘的情感问题总是有效的提神良药。”一类的描写,在本书中并不鲜见。

对沃森在书中描述的研究方法,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却不屑一顾;对于沃森对自己的描写,有人叹为观止,有人却嗤之以鼻。关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评论也众说纷纭,有人吹捧沃森说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有人则谴责它所描述的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关于这本书的销路,有人预言它必将登上畅销书榜,有人则断言它肯定无人问津。


克里克在读过初稿后,甚至曾写信警告沃森,这本书将“危害科学的发展”。


埃尔文·查加夫激烈批评《双螺旋》,《双螺旋》(插图注释本)中收录了查加夫这篇著名的书评,同时还收录了几位当事人对这篇书评的回应。


面对他人对本书的质疑与指责,沃森在前言中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


我希望本书能够表明,科学很少像外行想象的那样,完全按照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相反,科学的进步(有时则是倒退),常常纯粹是人为的事件。其中,个性以及文化传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此,我试图再现当时对有关事件和人物的最初印象,而不是根据DNA结构发现之后我所知道的一切作出评价。


尽管沃森在《双螺旋》中毫无保留地描述了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布拉格爵士与他的学生克里克的几次激烈争吵,受邀为本书作序的布拉格爵士仍说:“我认为这本书不宜修改太多。因为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作者在记录自己当时印象时所用的笔触是如此的活泼和坦率。


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克里克曾这样评价《双螺旋》:


我现在明白了,沃森的写作技巧是何等的高明。他不仅使《双螺旋》这本书读起来像一本侦探小说(许多人都告诉我,他们一捧起它就无法释手),而且还不动声色地把数量多得惊人的科学知识囊括在了这本书当中,虽然他不得不把数学推理部分排除在外。


在60多年后的今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同样盛赞了《双螺旋》的价值,他认为,双螺旋之所以能闻名科研界,有三个原因:第一,《双螺旋》写得非常生动。你把书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第二,它利用常人能理解的词语非常细致地解释了研究过程中的氛围,包括过程中的绝望和最后的成功。这是人类史上一次重要的科学发现。而第三个原因,杨老认为比前两个更为重要,《双螺旋》中生动地描写出了一种新的美国科研精神


杨振宁教授认真阅读《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杨老在演讲中说:


科研曾经是一个只局限于欧洲的领域。而在二战之后,美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科研中心。而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原因。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有了一种全新的年轻的科研方法,这与欧洲的传统科研方法非常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和憧憬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从很多角度来讲其实和沃森双螺旋中描述的精神是相反的。所以我非常高兴沃森教授今天来到了这里向中国年轻人讲述他的书和美国精神,这个年轻的科研精神。


在二战刚结束的英国,学术界盛行着“费厄泼赖”(fair play,即公平竞争)的风气,这种精神在美国人沃森看来是没有道理的:“美国学术界不会形成这种局面:如果出现了一个一流的研究课题,你不可能指望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的研究者仅仅因为加州理工学院已经有人率先展开研究,就将这个课题拱手相让。”


事实上,当时在大西洋的两岸,共有三个小组在竞争DNA分子结构的研究工作,虽然从资历和地位来看,沃森和克里克两个人完全可以说是“无名小卒”。然而,正是由于他们互补的学术背景、不羁忘我的探求精神以及相互契合的个性在冥冥之中奠定了他们最终胜出的格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谢灿教授评论本书说:


1953年的DNA双螺旋并不是真正的结构,而是从一些极其有限的参数出发,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预测出的模型。《双螺旋》这本书,展示的不只是关于DNA双螺旋被发现的历史,更是一段想象力在自然科学中大放光彩的历史。无比悲伤的是,这种科学思维和科学模式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果我们今天因为过度追求繁琐细节和无懈可击的多余数据,而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也许是科学的悲哀。


有图才有真相


《双螺旋》自出版以来,迅速登上畅销书榜,多次入选“十大最有影响力科普图书”、“改变美国的图书”和“世纪最佳非虚构类图书”等榜单。在国外,它早已成为常出常新的科普经典名著,版本众多,而医学界今天为您推荐的版本,是由湛庐文化出品的“插图注释本”。它译自近期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重新编辑出版的插图注释本,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面、形式最生动的一个版本。


2010年6月,几位研究者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多封沃森与克里克的通信。这些信件写作的时期,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前后,它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人们得意重新理解发现DNA结构中的各个主角之间的一些逸事,同时也为沃森在《双螺旋》中描述的许多细节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除了加入大量的图片外,还刊载了许多书信、传真件、手稿和其他档案材料(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更全面、更直观、更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一段人类智慧史上光彩夺目的时刻。


本书插图:卡文迪许实验室,位于剑桥大学。摄于20世纪40年代



本书插图:克里克的漫画肖像,画中展示出了他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幅漫画出自斯特兰奇韦斯实验室(Strangeways Laboratory)的弗雷德里克·斯皮尔(Frederick Spear)之手。1948 年前后,克里克在斯特兰韦斯实验室工作。


如何购买本书?


医学界携手湛庐文化,诚意为您推荐这本个性、生动、有趣的科学大家自传《双螺旋》,7.3折包邮,正品保证!


本书为现货,工作日下单,当日发货,周末下单,统一次周一发货。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界哥书店购买本书:


更多好书,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界哥书店”浏览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