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传播优秀文艺思想,推进文艺思想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不能吃!已接连抢救2人!平时很常见 ·  5 小时前  
逆行的狗  ·  碎片时间刷CIA题-Anki牌组 ·  7 小时前  
逆行的狗  ·  碎片时间刷CIA题-Anki牌组 ·  7 小时前  
半岛网官微  ·  “1个月后才有床位”!这个“羞于启齿”的病, ... ·  21 小时前  
哈密伊州区微生活  ·  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睡觉,哪个睡得更香?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守护健康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艺术的美还存在吗?(一)——浦东美术馆2023年度收官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观后感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4-30 18:50

正文

艺术如果失去美这一鹄的,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依照我简单的解释, 美的核心就是带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重要问题,例如美的定义如果是一种情感体验,那么是否就否定了美的客观性以及客体性,例如不是花美,而是人感觉到花美,以及美只是感性的一种存在,而没有理性的成分。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已经几千年,当然不是在这里能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但我想,基本的逻辑还是清楚的。例如:

是花美,还是人感觉到花美 ——很简单,花因为拥有能让人获得美的愉悦的素质,才使得花具有了“美”的人的指称。这里花“美”的这个属性,不是单独花自然具有的,而是人赋予的,但人赋予花“美”的这个属性,又不是人随便赋予的。也就是说, 美是一种外物与人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人给与命名以及对花的认识的一个过程。

美是否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这个问题要拆分为两个问题,一是美的产生过程是否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的参与,即感性和理性是否会同时作用,二是先有了感性,然后又进入到理性?康德对美分出快感和美感,快感是建立在感官机能刺激上的舒适,美感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的,似乎要去除理性,可合目的的,又似乎要把理性装进去,这说是一种美学悖论,但我认为这不是悖论问题,否则就不会感到愉悦了,而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和解释方法的问题。

一种信息和感受在经过人体后有一个逐层传导的过程,这就是我等会要说的我对美的总体认识。简单来说, 就是要经过三个层级,一是感官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精神层次。 当一个美物的信息进入人体后,首先是得到人体感官的响应,得到快感,然后这种快感让人获得一种满足和舒适,于是你会喜欢上它,在情绪上会产生一定趋向,以及发生心理上的认可,这就是情感上的喜悦了。这种情感上的喜悦,已经有理性的成分,当然也一定有感性的基础。最后我们会对这个引起美感的物进行一种定义和命名,同时也对我们这种感受及情感进行定义和命名,于是在理性层面就出现了所谓“美学”的概念和认知。但这种认知还没有进入到精神领域。 精神领域是一种情感和心理对某种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的自我绑定,是建立在认知和接受基础上的一种情感和心理的直接反应,或者说这已经进入到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层次。 因此,这时候的美的认知,就不是一种从外物刺激来说的进程,而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主动进程,例如一个人面对上帝时感受到的精神上的认同,于是认定那是“美”的,不是上帝那个物给他的刺激,而是上帝所代表的那个理念与他所认定的那个理念吻合,以及他认定那个理念就是美的,所以在精神领域里他见到这样的外物而感受到了愉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认同而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

由此,我是将 美设定为三种形态和三个层次
一是基于感官层次的快感之美,基本的运行机制就是外物刺激,让主体人的感官获得了舒适之感
二是基于情感及心理层次的美感,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外物刺激,使得主体人不仅获得了生理上的舒适外,还在情感上发生了喜悦和心理上的接受,认可,于是人不仅由生理上的舒适之感,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获得了愉悦以及爱的情感的出现
三是基于精神上认同的美感,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主体对一外在物成为某种已经认可的理念的“象征”,换句话说成为那个理念的现实承载物,于是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也获得了情感和生理上的舒适。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思想和理论来简要评述一张油画。这些油画是我刚看的一个15世纪到17世纪的西方油画展。


《被丘比特加冕的维纳斯》

这幅画,对于我这种不懂西方油画的人来说,它首先是一种 女性裸体美的呈现 ,也就是说,我认为这幅图是美的,因为这幅图中的女性形象符合了我的感官上的要求,并给与了我感官上的舒适感,当然这不是性欲的直接刺激和反应了。这幅图对于我来说,说它是美的,就因为它带给我了 感官上的舒适 。这种美符合我对美的第一层次的定义。


《苏撒拿与长老》

这幅图,从感官上来说就不那么舒适了。画面中的女性虽然是裸体的形体,但整个画面关注的焦点显然不再这,而在那两个男子要扯掉女子的裹单,而女子要护住这个裹单,同时女子的表情是一种惊慌和恐惧。男性的眼睛里也不是完全的猥琐或要强暴,甚至幅说这两个男子的眼神和动作与他们去扯这个女子的裹单根本不在一个情境中。也就是说, 这幅画,单从视觉体验上来说不是那么美了

但不管怎样,这些画都激起不了我对它们的“爱”,也就是说没有上升到情感上的美感。为什么?一则我对这些画背后的信息都不太了解,二则我对西方这些所谓的油画历史和宗教信息都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不太认同。因此这些我的“偏见”或“前见”直接影响了我对这些画的情感体验,甚至说没有进入到情感体验,而只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快感层面上。

但这幅画不同, 我对这幅画有情感体验,或者说是爱,并认为它是美的

《祷告的朱迪斯》

因为这幅画里,我不仅看到了这位女子,而且看到了这位女子虔诚的祈祷。这种双重刺激,让我喜欢上这幅画,并对图中的这位女子产生了爱意,当然这种爱意不是情欲上的爱,而是情感上的爱,并且认为这幅画中整个女子的图像,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美”。

而这种在情感尤其是女子虔诚祷告的形象和神情, 让我有了这种认同和喜爱,是跟我的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的 首先 ,这位女子的形象是 符合我对女性美的认知和接受的 ,就像我看到第一幅画中的女性形体一样。从她的形体和表情中,我可以看到善良和纯洁,换句话说, 我是对女性乃至人存有的善良和纯洁的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喜爱 。这当然与我接受和认可的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其次 她的表情和形体展现出来的对某种“希冀”的虔诚,又或者说这位画家画出了这种“虔诚”,是我认同和接受的 。因为此时 她的心是纯净的,她的精神是纯洁的 而且完全实现了精神与肉体形体的一致或同一 。这种精神力量着实让我感到喜爱以及敬佩。这些内容,都是在我接受和认可的思想文化中,换句话说,我接受和认可的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所推崇的这种文化内在是相通的,或者说正是 二者在这一点上有相通 ,所以我才会在生理感官上舒适的基础上又进而产生了情感的接受和喜爱。

下面两幅画也基本符合这个认知和逻辑。


以及这幅画


还有这一幅画,本身就比较特别。


《青年肖像》

这幅画应该不再是个宗教人物了,也或许没有了历史故事。也就是说,这幅画纯粹是以画面内容来吸引你,以及让你获得“美”,或者说要求你给它命名为“美”。从这幅画中,我看到的是 这个人的眼睛里透出的纯真,以及带有一些人性本有的智慧,按照中国文化的说法,就是透显出它本身具有的“灵性”。 当然,这种灵性,与中国孩童具有的“灵气”还有区别,或主要是画者或者西方人对人的本性的不同认识,他们认为人更代表着一种理性的智慧,而非我们思想文化里说的天地人之灵慧之气。

换句话说, 从情感美的层面来说,感性或感官之舒适是一个基础层面,而在情感和认知上的经验以及认同才是关键,要不然产生不了爱和美。 这必然涉及到了知识和理性成分,但这种理性成分又主要是通过感性及情感表现出来的,而非纯粹的理性,即可以用知识和逻辑来分析的理性。

下面这幅画是我由第二层次的美进入第三层面的美的一个过渡。

《圣母子》

从这幅画女子的装束来看,她显然是一名外国人,与我熟悉和喜爱的中国古典装束以及现代装束不同。但 这位女性整体展现出来的安详和女性的那种沉静,是让我感到喜爱的,而这种喜爱,与上面说到的我认可的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女性之美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这二者是同一的,而中国文化对这种女性的美的说辞是不同的,应是贤淑和温婉。 但这个小孩与这个女子的配合,我因为略知道一些宗教的东西,所以有了“圣”的感受,即知道它是一幅表现宗教的画,而非是仅从视觉和一般情感上的认知。但同时,我又必须说明, 这幅画本身就给出了“圣”的感受 。因为这位女性的表情和动作,这个小孩的表情、神情和动作,展现而出的就是基督圣子的形象和寓意或象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幅画就展现出了 母性的爱和孕育万物的包容和承载,展现出了孩童生命的灿烂、朝气、纯洁和天真,也就是初生的生命的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 。这与我认可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意旨是相合的,又或者说, 我从画家的这幅画里,看到的不纯然是基督信仰的故事和寓意及象征,而更多是我认可和接受以及经验到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寓意及象征。 这种认同和接受的“美”,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形体本身。

而对于西方他们纯粹的宗教的画,例如下面这些,我就不怎么会产生美感了,无论从哪个层次来说,或就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了解和对其他文化思想的一种道德及修养上的“敬重”。



《保罗五世博尔盖塞肖像》

以及这幅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