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最佳时期,父母对他们的爱,将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
——鹿妈
文 |
妙黛
她家儿子今年两岁半,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一直要番茄酱,用手蘸着吃,最后还弄到朋友的白裙子上。
朋友气的大吼大叫,还扇了他一巴掌。
令人心疼的是,小朋友一边撕心裂肺的哭,还一边伸着手求抱抱。
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
妈妈都已经这样对他了,他为什么还要追着妈妈?
因为他们只有妈妈,没有别人可以依赖。
孩子小时候,他们只会从父母那里寻找安全感,从父母那里去寻找爱。
即使找不到,他们也不能离开。
你越骂他,他越想求助,越渴望爸爸妈妈的怀抱。
作家刘继荣在《遇见世上最好的爱》中,讲述过一个令人泪奔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
老师告诉她,女儿比别的小朋友都“慢”一些,而且这些天女儿吃饭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经常撑到胃疼了,还是要加饭。
听了这些,刘继荣浑身发冷,头晕目眩。
回到家,她瘫在床上想要趟一会。
可女儿总是躲躲闪闪的想要跟她说话,弄得门发出吱吱的声音。
她终于忍不住爆发:
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女儿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的说:
妈妈,如果一个人杀了她的手,那他会死吗?
这孩子竟然“玩刀子”弄伤了自己的手!
她为什么要玩刀子?
因为她想给妈妈削苹果吃。
妈妈嫌她笨,妈妈让她滚,可她依然想给妈妈削苹果,让妈妈别生气了。
她吃这么多不是傻,也不是馋。
而是她要吃的饱饱的才不会生病,才能长高变聪明。
长高了她才能帮助妈妈拖地、做饭,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这世上,唯一骂不走的人,恐怕就是孩子了。
而且你越骂她,她越自责,越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只能更加的讨好你。
就像刚出生的小鸭子,它会不自觉的跟着鸭妈妈走一样。
人也是动物,孩子对妈妈的追随,也像小动物一样,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如果一个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可能十多分钟,孩子就过来跟妈妈道歉、示好。
可如果孩子打了妈妈,那么妈妈可能好几天都不会理孩子。
我们可以因为孩子做的不好,去吼他们骂他们,可孩子却不会因为我们态度不好,而不爱我们。
正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对等的,正是因为孩子爱我们多一点,我们才不能伤害他们。
孩子不是“受虐狂”,他们只是“一根筋”而已。
我们越凶他们,他们越害怕,越恐惧,就越想抓住我们。
他们是真的害怕,害怕自己无法找回那个对他笑,对他温柔的妈妈。
哪怕是哭着,他们还是追着妈妈,求妈妈不要生气,别不要他。
那些越挨骂越追着妈妈的孩子,令人心疼。
孩子3岁以前,是最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也是他们对爸爸妈妈最依赖的时期。
孩子小的时候,是一个“不自主”的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要依赖父母,没有行为能力,没有自己的判断。
即使我们对孩子发火,他们还是会更加的爱我们,因为他们没有别人可以信任,可以依赖。
甚至他们会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又把妈妈弄得不温柔,为什么妈妈变得像另一个人。
这种不安的情绪,让他们只能更加的靠近我们,更加的向我们示好。
既然怎么骂都骂不走,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们?
当然不是。
这样的依赖只有几年,只有在他们小的时候。
而且我们曾经的打骂吼叫,都会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让他们的心门慢慢闭合。
孩子小时候,也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
等他们长大,性格养成后,他们也许还会爱我们,可是爱中却有了
“近乡情怯”
的害怕。
你打他骂他凶他,他都不会跑,都会依然那么乖巧。
可他长大之后,他也依然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他太孤独的,很难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中处处碰壁。
《金牌调解》中,来过一对求助的母子。
儿子已经30多岁了,说起令自己崩溃到患抑郁症,甚至想要自杀的原因,竟然是童年的琐事。
他的老师总是打他,把鼻子打出血,放在口袋里的黑豆都能打碎......
每次他跟家长求救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说,一定是你做的不好,要不然老师怎么不打别人。
后来,他不怎么跟父母倾诉。
因为很可能在学校挨打一次,告诉了父母又要挨打第二次。
可是即便这样,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父母。
有一次,后桌的同学挤他,他挤后面的桌子挤到倾斜。
老师看到后,他们发生争执,他坚持自己没错要老师给他道歉,老师说让他回家反省。
本以为妈妈会给他主持公道,没想到,妈妈还是去学校相信了老师的说辞,认为是自己孩子做的不好。
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
孩子与老师发生争执,父母认为一定是孩子有问题。
可是,真正令孩子伤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父母的做法,父母给他的二次伤害。
在他30多岁的时候,童年的阴影还一直伴随着他,他结婚生子,又离婚单亲,直到崩溃的那天。
那天深夜,他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妈妈,自己离开人世后,照顾好他的孩子。
这个电话,看起来是诀别电话,其实是求助电话。
妈妈的性格,从来不听孩子把话说完,就挂断电话。
就连自己要自杀的后事,儿子都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把事情说完。
知道妈妈冷漠,还是要求救。
知道妈妈会挂电话,还是要继续打。
一个30多岁的男人,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小心眼”、揪着往事不放,可实际上,他是太想被爱了。
把孩子骂到哭,骂到不敢说话,那不是教育的成效。
只是孩子的手足无措,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
趁着孩子还小,趁着他们性格还没有形成,不要总是伤害他们。
下一次孩子不乖,你想要吼他骂他的时候,把他想象成童年的自己。
那个小孩,他不是别人,而是缩小版的你,是童年的时候无助的你。
还记得你童年伴随你长大的伤痕吗?
看着弱小的孩子,你就知道真的不能伤害他们。
每一个凶完孩子的妈妈,都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
生气——发泄——后悔——再生气——再发泄——再后悔。
如果你也曾经那样,曾经看到过把孩子弄哭他还追着你求你的时刻,那么,请把孩子那个无助的样子记在心里。
下一次想要再次凶他的时候,想想那张可怜的脸庞。
及时止损,也是每一个妈妈需要学习的事情。
曾经把孩子弄哭过,不代表你不是好妈妈,知道这样做不好,以后能好好的对待孩子,你依然是一个好妈妈。
*来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