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李千秋
朋友问了一个问题,想知道那些过去就生活在皇城周围,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的,他们看到如今的世界是什么感受。
没有答案是最好的,因为我没有答案,就想听听真实的答案。
四年前,疫情期间,一个朋友在大剧院附近的街道工作,我去拜访她的时候,她说这个不难,我这个辖区知道的就有一家,正好我要去,你跟我一起。
那是一家还挺干净的大杂院,大门虽然破旧但也擦得干净,门口有个小小的石狮子,藤蔓植物从墙上爬下来,挺好看。
那位大爷很健谈,也与我这位朋友关系不错,递了一根烟,就聊了起来。
他爷爷的父亲一直都住在这个院子,记事起他们家曾有三间房,另几间也是同姓亲属继承所得,一大家生活在此。
祖上是贩盐的,多半也是朝中有点关系,虽无大富大贵,但在这里和其他地方有另一处住宅,也算是过得不错的中户人家。
可爷爷那一代开始,就有些不务正业,只几十年折腾,如今真正属于他的,就是这一间小房子,等着货币化补偿,也就小几百万的样子。
他还算是个老实人,一直在工厂工作,退休后攒了点钱,给孩子买了套房,现在孩子在六环外住,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老伴又走了,就这样了。
言语中既有北京老大爷的贫嘴,但也无不透漏着一丝寂寥。
我认识的老北京里,多伴有代际的讲究,三代还是两代,镶黄旗还是正黄旗,还在隐藏的排比中分出尊贵。
为什么要分,可能大家也就只剩这些谈资了,外面喧嚣的世界与他们并无关联。
早些年他们手里是有钱的,可是,没有人想着去买一套商品房,总觉得房价邪乎,一直到完全绝望了,才任命。
时代于他们,似乎就是来了个大圣走了个猴,见惯了世间铅华,麻木了。
他们的孩子,也多半不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找一份工作就好了,三代之后,也是普通人,甚至还不如。
记得有一年去惠州,去看叶挺故居,本地朋友介绍了那几个旺族的经历,有包括我去潍坊十笏园写的那些。
真正能子孙都过的还不错的,多半最早都有个在私塾里教书的严厉的爷爷,和一个慈祥没怎么读过书的奶奶。
那时家境并非特别好,甚至只是糊口,但三代之后,大树深根,枝繁叶茂。
知识、品行、格局、教养、家规,比一套四合院,要重要得多。
再宏伟的宫殿,百年之后大都会没于尘土,黄金细软、房产土地,都不太可能传承给后世,更何况,现在很多人都不想着结婚生孩子,只想过自己这一辈子,就更不会想那么多。
而世间最强大的东西,往往不是来自祖辈的家产,而是来于碎片和灰烬,来源于一个人不断的成长、成熟、进化,然后把这些经验、体验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后人。
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的本质是淘汰父母,而不是孩子的原因,孩子有什么错,他们就是一面镜子而已。
所以,这便是我的答案。
我想,大概也能够回答我这位朋友的问题。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力求实事求是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