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国际经验丨日本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镜鉴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4-02 17:30

正文

日本三大城市群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正朝城市化更高层次发力:即通过提升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循环化和便利化水平,保持和发展其在国际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以新型快速交通为纽带,实现三大城市群高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内容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胡俊凯


横滨港又称东京的外港,是东京湾六大港口之一。横滨距东京约30公里,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村。1859年,横滨港成为日本对外贸易门户最早开放的港口,横滨以港兴城,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轨道,标志着 以东京湾(江户湾)为依托的东京大城市群 建设真正拉开帷幕。


一百多年时间里, 由一都三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构成的东京圈 ,完成了人口、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聚集,形成了由东京、横滨、川崎、千叶、船桥、埼玉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业重镇,以及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大城市群。


到1955年,东京圈人口即已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群,现在人口规模约3800万。在经济体量上,据2016年底的统计,2014年东京圈的GDP为1.6167万亿美元,比韩国全国GDP总量(1.4170万亿美元)还高,位列世界第一(第二为纽约大城市群,1.4034万亿美元;第三为洛杉矶大城市群,为8604亿美元)。


如今, 日本三大城市群东京圈和关西圈(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名古屋圈(爱知县、岐阜县、三重县)正朝城市化更高层次发力 即通过提升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循环化和便利化水平,保持和发展其在国际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以新型快速交通为纽带,实现三大城市群高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1

国际化是大城市群“助推器”和“标配”

举目四望,横滨市内有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有全日本最大的中华街,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和谐共处。 国际化是日本大城市群发展的“助推器”和“标配”。 以东京圈为例,其国际化程度在横向上仍落后于纽约和伦敦,但若纵向比较,则可见其飞跃式发展。

横滨百年历史的红砖仓库,如今成了时尚购物地 (胡俊凯摄)


1、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的多少,常被视为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

据此统计,在日本中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由2009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38.3万人。其中,在三大都市圈居住的外国人占外国人居住总数的70.5%,东京圈约98万,占全国的41%;关西圈约39万,占16.2%;名古屋圈约32万,占13.3%。


中长期居住外国人数的增加,不仅反映出日本大城市群在全球分工中对外国企业、留学生、专家和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减少造成的劳动力和人才缺口。 据统计,日本全国人口2016年减少了30万,但在日居住的外国人数则增加了15万,这相当于日本全国人口只减少了15万。


短期访日的外国人数近年来也呈快速增长之势,从2006年的733.4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2869.1万人。 东京圈和关西圈一直是访日外国人数排列最前的两个地区。 在全国都道府县中,三大都市圈的东京都、大阪府、千叶县、京都府、神奈川县、爱知县进入外国人到访地的前十位。


2、国际会议为城市国际化主要指标之一。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可以拉动第三产业,经济波及效益十分可观。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16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会议数为410个,比上年增加55个,增长15.5%,与中国并列为世界第七。其中,三大都市圈的东京、京都、大阪、神户、横滨、名古屋、奈良等城市位列日本举办国际会议数的前十位。


另据日本观光厅2017年4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日本举办国际会议的经济波及效益约为5905亿日元,就业创出效益约5.4万人,税收效益约455亿日元。其中,三大都市圈举办的国际会议经济波及效益达3722.2亿日元,占总数的63%;其他地区合计为2183.1亿日元,约占37%。


3、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三大城市群是日本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支柱。

日本94%的一次能源和61%的食品(按热量大卡计算)都依赖进口。目前日本按金额计算的货物进口量中,东京圈就占了38.3%。


另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外资企业动向调查数据,到2016年3月底,日本3410家外资企业中,集中在东京圈的2765家,占全国总数的81.1%。此外较多的为关西圈和名古屋圈。


国际化使日本大城市群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世界政治经济不断变化的内容和趋势,对外开放则使其经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现在,服务业、研发、信息产业等已成为引领城市新一轮大发展的驱动力,而这些领域与对外开放、国际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解决“大城市病”:

从信息化走向超智能化


横滨是东京圈位居第二的核心城市,为神奈川县府所在地,人口约373万,市区人口密度在日本全国仅次于东京23区。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与东京等大城市一样,吸引了人与资本、产业的大规模集聚,但与此同时,作为集聚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种种大城市病。 这些大城市病与少子老龄化、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和防灾能力不足以及财政制约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降低了城市竞争力,阻碍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年,横滨市与丰田市(名古屋圈)、京都市(关西圈)和位于九州的北九州市(福北圈)一起,被列为日本智慧城市试验区,承担起通过信息化医治大城市病的探索重任。


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实施 IT立国战略 ,于2000年推出旨在建立日本型信息社会的 “e-Japan战略” ,2001年出台《IT基本法》,并在中央政府设置“IT战略本部”。此后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历届政府均将构建信息化社会作为目标,不断提出新的战略,如 “e-Japan战略Ⅱ”(2005)、“IT新改革战略”(2009)、“新信息通讯技术战略”(2010)、“i-Japan战略”(2015) 等。


在信息化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日本各大城市的医疗、生活、环境能源、公共安全、防灾、物流、交通、产业等领域,成功解决了全世界城市都面临的一些大城市病,使东京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却不拥堵、经济体量巨大却水清天蓝的大城市群。

医疗(远程图像诊断、在宅医疗、救急医疗)

生活(在线终身学习、区域社交网络)

环境能源(智能电网、智能房屋)

公共安全(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控守护外出儿童及在家老人)

防灾(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收集防灾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紧急灾情信息)

物流(利用电子标签,提高物流效率;建立食品可追踪系统)

交通(联机实时交通系统;行人指路系统)

产业(远程办公、手机观光信息;地方土特产直销系统;预防鸟兽对农作物的侵害)


2016年,日本政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1)》中进一步提出建设 “超智能社会” 的目标,在机器人、传感器、驱动器、生物工程、人机界面、纳米材料、光学和量子等尖端技术基础上,将“网络安全技术”、“物联网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器件工艺学”、“边缘计算技术”等六大技术列为研发重点。可以预见, 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超智能城市,不仅能化解传统大城市病,还将极大提升其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实力。


3

建立循环化社会助推可持续发展

横滨市矶子区临海部有一个建于1960年代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为东京湾临海地带十几个火力发电厂之一。几十年来这个发电厂声名远播,不仅因为它向横滨及东京圈供应了充足电力,更在于1964年其与时任横滨市市长签订了全日本第一份防止环境污染的协议。


那时,与日本其他工业地带一样,东京圈工业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导致东京湾区发生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当时,日本还没有防止工业污染的法律, 这份协议可谓开了日本防治环境污染的先河,至今仍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模式。


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在防治环境污染的进程中, 较早从“末端控制”的防治理念转向“末端控制”与“源头治理”并重的环保新理念;从单纯防止污染、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转向把资源循环利用与避免废弃物产生结合起来的循环经济理念,并为此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1970年,日本制定了 《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 ,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废弃物企业的责任。

1990年代,日本提出 “环境立国”战略 ,出台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庭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

2000年出台 《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标志着日本循环社会建设正式进入法制轨道。

松下环保科技关东株式会社自2011 年以来平均每年处理废旧家电约55万台(胡俊凯摄)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层次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2000年12月),提出循环社会“促进物质的循环,以减轻环境负荷,从而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全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原则,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一般国民所应承担的责任。

2

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 ,分别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2001年4月)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2000年修订)。

3

第三层次是针对不同产品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 ,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等。


有一组数据颇能反映日本循环社会建设的成果:

日本垃圾总排出量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 ,2005年为5272万吨,人均一天垃圾排出量1131克;到201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下降为4398万吨和939克。


即使是在东京圈这样人口增长的大城市群,垃圾排出量也在下降: 2004年东京都人均每天垃圾排出量为1138克,到2014年下降为931克。


而在资源利用方面: 全国垃圾焚烧发电量从2005年的178千瓦时/吨增加到2015年的241千瓦时/吨。全国垃圾再利用率2005年为19%,2015年为20.4%。其中东京都2004年为17.5%,2014年达22.8%。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