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网  ·  河南一高校原党委书记主动投案 ·  2 天前  
科学网  ·  《科学》(2025020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  3 天前  
环球科学  ·  “DeepSeek甚至绕过了CUDA”,工程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建议长期不快乐的人,2025年反复练习这一件事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2 20:00

正文

以下文章来源:壹心理,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壹心理


你今天“搞抽象”了吗?


如果你经常混迹于互联网,可能对“抽象”这个词不会太陌生。


简单来说, “抽象”就是通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传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观点。


比如最近网上有一则很火的过年回家应付亲戚的“抽象”话术:


“有对象了吗?”“有一些。”


“存多少钱了?”“没多少。”


“为什么不生孩子?”“不想生不认识的人。”


“为什么不生二胎?”“我喜欢奇数。”


“那你老了怎么办?”“像你一样到处问。”


喜欢“搞抽象”的年轻人,通常以轻松、无厘头的玩梗方式,重新解构现实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减轻内心的压力,让自己变得乐观。


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年糕不糕冷 分享截图


作为小红书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其实“抽象”早已超出了互联网流行语的范畴,成为了一种与世界和解的新方式。


图片

图源:@小红书成长笔记


在这个充满“意义饥渴症”的时代,很多人做每一件事都在追求一种意义感和好的结果。


而“抽象文化”的流行,正是在告诉人们,获取快乐的真谛,需要你——


和生活开玩笑,而不是和生活讲道理。


所以,今天我们想和你聊一聊:


怎样用“抽象”的生活态度,好好地与这个世界和解。


图片


“搞抽象”的年轻人

用淡淡的“癫感”去对抗世界的无趣


最初提到“抽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艺术家笔下那些难以理解的画作。


但如今,“抽象”却成为了反传统、反规则、反内耗的亚文化象征。


“在吗?”“健在。”

“你看偶像练习生吗?”“不像。”


“你今年存钱了吗?”“缓存。”


“你想我吗?”“冥想。”


“你爱我吗?”“简爱。”


“你还活着吗?”“仿生。”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和逻辑的对话,是人们在试图用淡淡的“癫感”去对抗生活的无趣,发现世界的可爱之处。


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要长脑子了(反 PUA版)


“抽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起来,离不开它背后蕴含的3种特殊含义:


1、“抽象”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


社会总会有一些既定的语言逻辑和运行规则,让人们不得不在它规定的范畴内行事。


可人总归是“叛逆”的,被规训的时间越久,就越渴望突破这种束缚。


这时候“抽象”就成了打破常规的工具,用天马行空的语言组合,创造出了一种更加独特、自由的表达方式。


它不追求被认可,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摒弃社交面具,更加积极地展现自己。


它有着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挖掘出了许多有趣的灵魂,也让交流变得更加新奇、有创意。


2、“抽象”是一种心理调适工具


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抗拒负面情绪流动的。


这导致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或者在情绪低落时的第一反应,都是压抑情绪,而非去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


可那些尚未释放的情绪以及被掩盖起来的真实情感,并不会就此消失,只会演变成对内攻击,让人越来越内耗、痛苦。


而“抽象文化”的出现,让人们找到了一种合理且无痛的心理调适工具。


它用一种幽默、搞笑、超脱现实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避风港”,帮助人们暂时摆脱对现实困境的关注,转而从一个更加宏观、奇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困境虽然不会就此消失,但人们可以从“抽象”中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从而有能量继续面对挑战。


3、“抽象”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需求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 “社会身份认同” 理论,其核心观点是:


个体通过对自我和已有群体成员的特性认知,会自动归属到具有相似特性的群体中,并做出类似于该群体成员的行为。


“抽象文化”的流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一种追求。


它不但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定位,让人们可以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还提供了一种可视化、娱乐化的方式,让大众可以共鸣和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


图片


抽象,是新时代的“叙事疗法”


懒惰、情绪化、贪婪、拖延、脆弱……


人们总是习惯于给自己的缺点贴上一个标签,以求通过突出“问题”,来解决问题。


然而 “叙事疗法” 认为: 人的“叙述”是有力量的,是语言构建了现实,而非单纯地对现实进行描述与反映。


当我们把叙述的重心放在负面标签上时,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和问题划上等号,认为这些缺陷是人生的全部,是一生中无法克服的“宿命”。


但正如叙事治疗的创始人迈克尔·怀特所说的: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问题其实是一种“叙事”,而非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叙事疗法”旨在通过叙事,或者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人与问题分开、外化、改写、重塑,通过对生活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新的内容,而不是只去谈论那些已知的、确定的生活。


“抽象”文化,其实也是如此。


比如,以前我们会把害怕在公共场合拍照、不想被别人发现自己在努力学习或工作的行为,称作内向、拘谨、扭捏、不够大方;


而在“抽象文化”的重新建构下,如今出现了一个新词去诠释这种现象—— 偷感


它完美地诠释了那些喜欢默默做事、专注自己、不愿被人围观,或者出于社恐、害羞而想要当个透明人的心理,也让“I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幽默感。


这就是“抽象”的意义所在,也是“叙事疗法”核心观点的体现。


它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构建了一套更加个性化、全新的叙事体系,让大众不再纠结于问题本身,而是选择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过改写自己的生活故事,去确定生命中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毕竟很多时候,人们是困在自己构建的情绪压力里,而非困境本身。


正如那句网上爆火的话:除了生老病死,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给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的。


只要找到了解决情绪的方式,说不定就能顺理成章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图片


可以“搞抽象”

但要看清“抽象”的本质


但要注意的是,适宜的“抽象”,可以让生活变得有趣,让压力得到暂时的释放,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但有时不太适宜的“抽象”,只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够礼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印象。


所以在“搞抽象”之前,一定要看认清“抽象”背后的本质。


1、抽象背后,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


“主体性”可以说是最近一年最火的心理学词汇之一了。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主体性”指的是个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都能够独立于他人,有一种坚定的自主感,一切行动围绕着自身的感受、情绪和需求出发。


而“抽象”亦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将不同的事物诠释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意义。


我们在“搞抽象”的时候,可以不追求他人的认同,但也不应该冒犯他人的主体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