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句,本来文章标题想叫“一线城市奢侈品市场大好”的,不过鉴于我没有看北京、广州、深圳的情况,所以不敢妄下定论
~
根据头部效应,我估摸着
北京应该也很好
,深圳我不清楚。但是深圳离香港那么近,深圳人都跑去香港买了,我猜测深圳的奢侈品市场一般。广州我不清楚,欢迎知道的朋友来分享一下~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奢侈品市场就爆发了
这两天上海恒隆广场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租金收入增长了23%,而
整体零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
。
其实这个趋势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2016年12月,上海恒隆广场的整体零售额,破了2001年开张以来的纪录。
2017年1月,又破了一次纪录,同比2016年1月的,增长超过30%。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新世界大丸百货,2016年中有7个月的时间,
梵克雅宝、Tiffany的销售增长都超过了100%
。
(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
2016年店庆的时候,Tiffany一天的销量突破了1000万元,2017年1月,IWC的月销售额也达到了600万元。
在2013年开业的上海虹桥开发区的尚嘉中心,也感受到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奢侈品销售的大幅增长。
(尚嘉中心)
这里的LV门店是上海的三家店铺之一,在2017年1月的时候,销售额也突破了1000万元。
宝格丽的销售同比也翻番。
商场整体奢侈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1%。
但是,其他城市(北京除外)就不容乐观了。
证据是,
恒隆广场在
沈阳、济南、无锡、天津的商场表现就不大理想
。
恒隆在5个二线城市开设的6个商场里,有4个的租金收入在2017年出现下降。沈阳的恒隆广场租金收入少了28%,租出率减少到了77%;而无锡的恒隆广场,租金收入下降了13%。
(沈阳恒隆广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其实说起来,上海和其他城市,面临的外部大环境是一样的,咱们来看看:
1、宏观经济当然是个大因素。出口数据在转好。而且别忘了,去年下半年开始房价大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很多有房的人都会感觉自己“变有钱了”,所以就买买买!
2、海内外价差在变小。奢侈品的新品在定价时,已经将中国内地的价格,
和香港的价差保持在10%左右,和欧洲的价差也在15%左右
。
我有个朋友最近在港汇恒隆广场,花5200买了双鞋。他说代购那儿也要卖4500,还不能试,差个700块,不如就在上海买了。还有个朋友趁大丸百货做活动的时候买了条Burberry围巾,3000+,跟代购那儿的价格只差了100.
而且欧洲恐袭之类的事情一闹,选择去欧洲旅游的人就变少了
。去年下半年人民币还贬值,去国外买奢侈品变得不划算。
即便外部条件一样,上海可以这么突出,肯定是有原因的啦,我认为原因大概有两个:
1、一线城市发展的头部效应在加大
,我用两张启信宝的数据图来说明
中国的钱大部分都还在北上深这三个城市
吧:
看出来了吧,不管是投出去的钱,还是吸引过来投资的钱,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都远远多于中国其他的城市,当然,
杭州、广州、天津也还不错
。
也就说,
说
起有钱,北上深这三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比其他城市人的平均水平强很多
。
2、
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流行。
这个趋势其实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有了。大部分的奢侈品牌,都在增加机场、旅游免税点的店铺数量。
意大利高端羊绒品牌Lora piana的人提到过,他们的客人,有将近50%的消费是在旅游的时候花的。
北京的奢侈品标志性商场新光SKP(原来的新光天地),有相当部分的顾客,也是来自东北的游客,一买就是好十几万的东西。
(北京SKP)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北京的奢侈品消费越来越起来的原因。外地游客来到北京、上海,买奢侈品变成一个必游项目。
还有个好玩的点,就是
老外可能也会来中国买奢侈品了
。哈哈,以前都只听说中国人去国外买,现在也有反过来的了。
上海
静安区商务委员会的官员说,静安目前有96个离境退税点,占到上海离境退税点30%。在试点的过程中,这位官员发现,某个品牌有一款中国元素的手表,售价140多万元,退税额就可以有15万元。
也就是说,奢侈品推出一些中国元素的单品,现在不单吸引本地人,也吸引海外的客人。当然我猜,目前这样的案例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