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破伤风到底是什么东东?
破伤风,
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破伤风杆菌,
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
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
能耐煮沸。
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
,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短者,预后越差。
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
,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二、哪些伤口需打破伤风抗毒素?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
。影响发病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
一般单纯的表皮擦伤,没有缺氧环境,只要经及时清创处理,没必要打破伤风针预防。
-
如果伤口外口较小
,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
,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病更易于发生。这些情况需要及时打破伤风针预防。
三、有效预防破伤风的时间窗
创伤后,首先要彻底清创,软组织清创的重要性远高于破伤风预防;其次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通常推荐在24小时内,且越早越好。
如果不能在24小时内注射,是否就失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意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只要尚未出现症状,预防都是有效果的;
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准确掌握个体破伤风免疫水平,了解是否存在破伤风感染的风险,从而有目的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四、破伤风“
主动免疫
”和“被
动免疫
”有啥区别?
1、主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
以达到免疫目的。主动免疫分为
类毒素基础注射和强化注射
两部分。
-
类毒素基础注射:通常需注射三次。首次在皮下注射0.5ml,间隔4~6周再注射0.5ml,第2针后6~12个月再注射0.5ml,此三次注射称为基础注射。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后10日内产生,30日后能达到有效保护的抗体浓度。
-
类毒素强化注射:以后每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作为强化注射。
2、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TG )作为抗体,
预防和治疗破伤风。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病人。
-
破伤风抗毒素(TAT):
是最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常用剂量是1500IU肌注,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小时者,剂量加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
-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TG ):
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的患者。TAT来源于动物血浆,TTG来源于健康人血浆,TTG 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TAT。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预防剂量250IU肌注。创面严重或创面污染严重者可加倍;治疗剂量:3000~6000IU,尽快用完,可多点注射。
特别提示:
TAT注射前必须作过敏试验;时间超过1周者,如再继续使用,还须重做皮试。
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至少需观察30分钟 ,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五、“
破伤风类毒素
”与“
抗毒素
”有啥区别?
1、破伤风类毒素:
是用破伤风杆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才会产生自动免疫力。
2、破伤风抗毒素:
是用对破伤风病具有免疫力的人或动物血清经加工精制而成的免疫抗体,注射到人体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抵抗作用。
抗毒素是被动的,而且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