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先生
有幸与你见证这个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迟,面缓,心静 ·  昨天  
简七读财  ·  5个关键词,了解近一年AI大事 ·  昨天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春节错位下通胀回升,总体仍处低位 ...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那些足够湿的雪和长的坡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复利的喜悦:一台学习机器的投资之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先生

西方朋友圈又出幺蛾子了

智先生  · 公众号  ·  · 2024-05-27 20:58

正文

一直以来,英国老百姓都为本国特有的免费医疗体制所骄傲。
毕竟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可是号称「从摇篮到坟墓」,曾经登上过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舞台。

只是很多英国人没有想到,免费医疗除了排队耗时太长、资源挤兑严重,令人煎熬外,居然还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今年5月20日,英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全被「血液污染丑闻」占据了。
一份多达2500多页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超过30000人接受英国医院输血后,感染了艾滋或丙肝病毒,死亡人数至少3000人,而且呈上升趋势。

负责毒血丑闻调查的兰斯塔夫爵士怒斥,这是英国历届政府、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血液服务机构的失败。

压力来到英国首相苏纳克身上。

在舆论压力下,苏纳克发表了公开道歉,态度异常诚恳,称这天为「英国政府的耻辱日」,承诺支付超过100亿英镑的赔偿金。

英国的财政本就捉襟见肘,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了。

调查报告除了惊悚的伤亡数字,还突出一个离谱的事实,这起丑闻并不是这几年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英国正流行一种治疗血友病的新型疗法,从人类血浆中提取凝血因子,可以为患者提供凝固血液所需的蛋白质。

这种疗法既方便,效果也好,只是对血浆的消耗量非常大,很快英国的血浆库存便供不应求了。

为了满足血液需求,英国向美国求助,作为全球最大的血浆出口国,美国当然同意,并表示价格好商量。

英国也是心大,在得到美国低价出售的承诺后,也没多做检测,就让这批毒血制剂畅通无阻进入国内。

于是灾难开始了。
根据兰斯塔夫的报告显示,在7、80年代,感染艾滋或丙肝的人数高达5000人,同时患上两种病毒的也有1000多人,其中有380名是儿童。

原来美国的血源,有不少捐献者是艾滋病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整个血浆池老早就被污染了。

这时,英国政府察觉到这批血是有问题的,卫生部官员也建议撤回美国的血液制剂。
但英国官方没太当回事,因为撤销了美国血后,他们还是要为血浆来源而头疼, 两害相权取其轻,在他们看来,供需矛盾可比个别病人的安危重要多了。

对于血液污染导致的事故,英国政府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一个是给起诉政府的确诊病人每人2万英镑封口费,同时要签署保密协议; 另一个是对从美国进口的血液产品进行加热处理,试图杀死病毒;

最后则是让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秘密销毁相关文件档案,联同各大医院、医疗机构一起掩盖事实。

直到90年代末,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后,发现感染人群竟然大幅上升,来到将近3万人,说明杀毒法压根没用。

英国官方知道事情大条了,所以不再对血友病采取输血法,改用合成治疗方法,感染风险总算得到控制,但是对不幸感染病毒的受害者来说,噩梦才刚开始。

不仅是血友病患者,还有其他血液疾病,或因为手术需要输血的患者也被毒血感染了,这方面的风险一直没有彻底解除。

更让老百姓愤怒的是,有些医疗机构居然在明知血液有问题的情况下,私自拿儿童做临床试验,真是毫无底线可言了。

从八十年代至今,有大量受害者进行上访与抗议,但是官方的态度一直很暧昧,对真相遮遮掩掩,拒绝启动调查。

显然,英国首相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拖字诀,只要拖的时间足够长,说不定风波就可以慢慢平息了。

到了2017年,事情发展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工党和社会舆论的强烈抗议下,时任首相特蕾莎·梅不得不宣布启动公开调查。

调查是立项了,但是对于调查进度,数任政府一拖再拖,毫无推进意向。

这是在玩击鼓传花,只要最终结果一天不出来,他们就可以把锅留给下一任,自己则平稳过渡。

最终轮到苏纳克来当这个背锅侠。

调查结果出来了,但事件没有结束,对于后续处理,苏纳克内阁还没有公布具体方案,甚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需要为此蹲大牢。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为灾难,关键是,灾难源头至今没有得到消除。

英国是否已经停止使用美国的血液产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血液贸易一直都很兴旺。

在美国,血液是一门大生意,常年出口额在400亿美元以上,比大豆、小麦、棉花加起来的总额还要多,是名副其实的「血液经济」。

根据多个国际媒体报道,美国占据全世界血浆市场7成的份额,并提供了全球94%的付费血浆。

要知道美国人口也才3.3亿,不到世界人口比例5%,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一个,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偿采集血浆属于违法行为,但在美国这是合法的。

美国允许有偿献血的次数为每周2次,单次报酬在35—65美元之间,还能领取血浆公司附赠的营养品。

为了鼓励人们多进行捐献,血浆中心推出了阶梯式奖励法,按照对应的捐献次数,增加相应的奖金,并且还有优惠券赠送。

说献血都保守了,严格来说就是卖血。

在金钱鼓励下,很多人把每周的捐献次数刷满,一年最多可以刷104次, 毫不意外,他们都是美国的底层百姓。

有一点比较讽刺,美国一方面 彻底放开 有偿捐献,另一方面却规定公益献血每2个月只能献一次,因为这是正常人生理极限的临界点了。

全美设置了800多个采血点,大部分在底层社区里面。

为了扩大血库来源,美利坚还为愿意卖血的外籍人员发放B1和B2类等短期签证。

因此美墨边境设立的40多个采血站,成为有偿采血的一个重要来源, 世界各地移民蜂拥而至, 每天采集到的血浆是其它地区的2到3倍。

据德媒调查显示,这里面占比最大的是墨西哥公民,超过60%。

过度献血,会让身体严重透支,出现贫血、器官受损、免疫力下降等症状,未来很大几率患上严重疾病。

这些潜在风险,采血站的工作人员并不会告知献血的人,只会说所有症状都是正常的,不用担心。

实际上,就算他们知道了,估计很多人也会视若无睹,因为对底层百姓来说,这是他们能获得金钱为数不多的合法途径了。

很多墨西哥公民在本国不眠不休干满一个月,都未必能拿到200美元,而只要一个月献8次血,就可以拿到500美金。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底层人民不仅要做最脏最累的底层活,甚至要充当血包,肩负白人的岁月静好。

在血液经济的暴利刺激下,资本家们觉得仅靠正常人献血远远不够。

于是干脆把采血门槛一降再降,从原来的普通人群,降到病菌携带者、吸毒者,后来发展到只要能正常行走,不管是否患有传染病,一律照收。

有人问,美国采血如此荤素不忌,不怕出事吗,先不说会坑惨各大血液进口国,就是本国的供应链也会有麻烦吧?

担心肯定是有的。

在上世纪80年代,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很多注射过血液制剂的人患上了肝炎以及一种奇怪的免疫疾病,也就是艾滋病。

虽然当时还没有HIV的概念,不过研究人员清楚像吸毒者、TXL等是这类免疫疾病的高危人群,于是向药监局建议,禁止这类人群献血。

刚开始药监局没当一回事,可随着患病的人越来越多,才终于正视这件事。

可当药监局想要发布规定禁止特殊人群献血时,却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很简单,因为触碰到资本家的利益了。

既然禁止不了,药监局只好出台委婉一点的指导原则,让采血站给每一位来献血的人发一本小册子,讲述血液污染的危害,劝退这类特殊人群。

没想到这样依然触犯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引来LGBT群体的抨击,说这是歧视行为。

事已至此,药监局索性躺平,睁只眼闭只眼,管不了了。
官方躺平的代价是,艾滋病爆发感染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这时美国卫生部的骚操作来了,他们没有第一时间禁止特殊人群的献血行为,反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美国最先发现了艾滋病毒,并通过病毒溯源,说病毒是从非洲一路向东,经由欧洲传到美国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剧本似曾相识。

根据美国和英国媒体的报道,在2019年末爆发的病毒,其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美国德特里克堡。

因为当地一直都有一个「武装部队病毒血液」项目,每隔两周, 美军 就会把采集到的血液运送至意大利及英格兰。

意大利研究人员曾指出,至少有100名意大利公民在2019年9月就已经感染了。
另外在佛州最早出现的171名患者,都没有中国旅行史,新泽西州一位市长的感染时间,更是比美国报告的首例确诊早了两个多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