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终于出大招了,利远大于弊!在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很强的呼吁下,10万亿大招出来了,实际上如果加上棚改2万亿是12万亿人民币;不仅仅是新增这个6万亿。
其中,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人大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总共合计12万亿人民币规模,是一个非常给力的政策。
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为什么要快速的降低其地方隐性债务呢?因为很多地方为了建设,通过城市投资公司借了很多债,但是手里的土地却不值钱了,导致很多城投公司目前经营困难。通过把城投公司地方融资平台的暗债变成政府的明债,城投公司融资成本很高,而地方政府融资成本低,可以减少财务成本。
12万亿是什么规模呢?按2023年财政收入21.67万亿元,财政支出27.46万亿元,赤字4.8万亿元,相当于增加40%多的财政支持。中国国债存量是33万亿,相当于1/3。这个增加债务的压力。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进行投资拉动等是我们经济在各地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动机。地方政府陷入财政困难后很多事做不成、做不了,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投资指挥棒的作用,没有地方政府在基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或者补贴等等他没办法起到四两拨千金引导投资的作用,特别引导市场资金的作用,各地经济建设就难以指哪打哪。
所以让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火起来,拥有对经济的拉动力,尤其地城投公司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执行是比较到位的。他们激活起来才能保证我们一些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这方面是民营企业比不上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大量生产力过剩,只有通过拉举债来进行另外一种消费,对我们的生产进行拉动,消费掉我们的生产力才能保证我们的生产活动可持续性。
目前我们处于生产力和劳动力都充沛的阶段,就应该多建设点基建,比如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等。
大家知道其实很多城市的铁路还是那种那种有缝的铁轨,火车咔嚓咔嚓吵死人,导致铁路两边是劣质居住环境。各城市里边如果换成高铁这种无缝铁轨那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要好很多。另外一种随着汽车的进入国内的消费,现在每年几千万辆的销售导致各地方车满为患,没有停车场、路也很拥堵。那么城市有大量的道路和停车场建设的要求,这也需要大量资金去满足我们消费提升一个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