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板路弥漫着历史的韵味,松花江畔的铁锅炖咕嘟着人间烟火,大兴安岭的北极村里飘出蓝莓酒的微醺……黑龙江的美食,是零下15℃寒风里的一把火,是东北人骨子里的热烈与敞亮。今天,跟着黑黑,用味蕾丈量这片黑土地的温度!
这道菜最初是为了适应外宾口味,将原本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从而诞生了锅包肉这一美味佳肴。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酸甜芡汁,咬开是嫩到飙汁的里脊肉,一口穿越百年俄式风情。
酸菜、血肠、五花肉在土灶大锅里翻滚,酸香穿透大兴安岭的寒冬。雪乡农家院里围着火炕吃杀猪菜,配一盅小烧酒,听老板讲“年猪祭祀”的老习俗,这才是东北民俗的活态博物馆。
在“中国烤肉之都”齐齐哈尔,铜炭炉上牛羊肉混着洋葱香菜滋啦作响。安格斯牛遇上东北蘸料,重工业城市的烟火气,比扎龙湿地的丹顶鹤更野性。
哈尔滨红肠肉香扑鼻、肥瘦均衡、肉质紧实,相对于其他香肠外观颜色更深,带有淡淡的果木香气。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煎烤、炒菜等,做法十分丰富,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馈赠亲友,都是人见人爱的美食。
比脸盆还大的列巴,藏着中东铁路往事。撕开粗犷外壳,果脯与核桃的甜香扑面而来。搭配格瓦斯(俄式面包发酵饮料),恍如置身索菲亚教堂的穹顶之下。
冻梨要先在冷水里“缓”出冰壳,咬开是沙瓤甜汁;冻柿子能吸出冰沙口感;还有冻豆腐、冻黄桃……冰雪大世界里的冰糖葫芦,裹着脆冰咬下,是比冰灯更璀璨的冬日限定。
大鹅贴饼子、江鱼焖卷子,五大连池的矿泉豆腐在柴火灶上吸饱汤汁。坐在雪乡的暖炕上,看老板抡着铁铲喊“翠花,上酸菜”,锅气蒸腾间恍见《闯关东》里的豪迈。
寒风萧瑟;何以解忧,唯有鹤岗小串。
三分熟、肥瘦和熟筋都是特色!三分熟肉很嫩、很新鲜,只有品质新鲜的肉才敢烤三分熟,
肥瘦则是肥的不腻,瘦的不柴,肥瘦相间,滋滋冒油;熟筋很烂乎有嚼劲、回味又粘牙!
抚远“鱼都”的鲟鳇鱼子酱,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籽拌饭,镜泊湖的胖头鱼汤……搭配赫哲族的鱼皮衣非遗展演,吃的是江鲜,品的是中俄边境的渔猎史诗。
中央大街零下15℃啃冰棍是哈尔滨的冬日仪式感。马迭尔冷饮厅坚持不加包装纸,奶香在寒风里愈发浓烈,配一根烟囱面包,就是本地人认证的“就是这个味儿”。
在黑龙江,吃饭从来不只是吃饭——是鄂伦春篝火旁的手把肉,是中东铁路老建筑里的罐虾,是早市五块钱管饱的豆腐脑、油炸糕、蛋堡。这里的美食,带着黑土地的憨实、闯关东的韧劲、中俄边境的混血气质。来!在大美龙江吃宝藏美食!
奇景探秘:雪境、石林、火山与极光的碰撞!文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