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面临的毒情形势
受国际国内毒情快速蔓延影响,当前,我市仍处于毒品问题蔓延期、毒品犯罪高发期和毒品治理攻坚期,毒情形势严峻复杂。
一、吸毒人员快速增长,给首都安全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一是吸毒人员增长快。
十年来,全市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达15.6%。2016年增幅为7.3%。截至目前,累计登记吸毒人员3.6万名。尽管滥用海洛因人员增长势头趋缓,但基数庞大,现登记在册1.1万名。滥用冰毒等合成毒品人员增幅较快,现登记在册2.4万名。滥用大麻群体自2014年起呈快速增长态势,连续两年抓获滥用人员超过200名,现登记在册已达1000余名。
二是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多发。
据国家禁毒办研究表明,滥用冰毒5年以上即会产生致幻等精神病症状。现我市滥用冰毒超过5年的吸毒人员已近万名。今年以来,我市已相继发生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5起。
三是枪毒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2016年,全市共缴获涉毒人员非法持有枪支20余支,弹药600余发。
二、禁毒防控压力不断加大,毒品问题呈现向郊区蔓延、向网络蔓延、向青少年蔓延态势。
近年来,我市毒品违法犯罪数量增长较快,防控压力不断增大。
一是毒品问题向郊区蔓延。
2008年来,环五区和远郊区毒品发案4800余起,且毒品大要案件日益增多。
二是毒品问题向网络蔓延。
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毒品约购重要渠道。仅2016年“网络扫毒”专项行动,即抓获吸贩毒人员260名,缴获毒品13.8公斤。
三是毒品问题向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群体蔓延。
十年来,共查获18岁以下未成年人700余名。近年来,还查获涉毒在校生200余名,覆盖全市所有区,涉及大、中、小学40余所。
三、毒品渗透不断加剧,禁毒工作面临更大压力。
一是境外毒品渗透加剧。
十年来,共缴获来自“金新月”的海洛因200余公斤,占海洛因缴获总量的59%。缴获来自南美洲的可卡因80余公斤,占可卡因缴获总量的97.2%。
二是境内毒品多头入京。
云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地毒品流向北京,公路、铁路、民航、物流等渠道全面渗透,堵源截流压力持续增大。在云南等传统毒情大省渗透力度不减的同时,安徽、河北等中部省市毒品运输案件不断增多。
三是外地籍吸毒人员不断增多。
十年来,我市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达15.6%,外地籍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高达26.7%。在去年查获的9000余名吸毒人员中,外地籍人员达6000余名,占比达65.4%,远高于全国平均值。
我市禁毒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是北京禁毒工作的“基层基础年”。全市各级禁毒部门瞄准基层、狠抓基础,着力强化基层禁毒工作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力量保障,扎实推进“社区、校园、网络和派出所”阵地建设,严格落实禁毒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提升了基层禁毒部门“发现、预防、打击、管控”能力,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禁毒工作基层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基层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
着力强化禁毒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全市324个街乡普遍建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普遍成立了禁毒工作小组,严格落实各项禁毒措施,形成了“纵向到底”的禁毒工作组织体系,确保了基层禁毒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基层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
坚持法治思维,强化制度推进,相继制定出台了《北京市禁毒专职社会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北京市禁毒重点地区治理工作办法》、《北京市社会面吸毒人员风险评估管控办法》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推动了禁毒工作规范发展。特别是,市公安局会同津冀两地公安部门签订《京津冀禁毒警务协作议定书》,推动了三地禁毒警务合作务实开展。
三是基层工作督导检查进一步深化。
市禁毒办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建立了常态化的督导检查制度,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并坚持“公开通报、定期通报、及时通报”,先后下发通报30余份,提出整改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二、禁毒工作基层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戒毒人员帮扶水平进一步增强。
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组织街道、乡镇和民政、司法、人力社保等部门,发挥社区、家庭作用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现全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达2800余名,管控率达98%。加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对520余名吸毒人员落实了药物维持治疗措施。强化帮扶救助,人力社保、公安、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结合职能分工,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心理咨询、就业安置等服务,落实医保、低保等保障措施,现我市阿片类戒毒人员(1.1万名)就业率超过91%,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达1.5万名。
二是群众参与禁毒斗争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印发《群众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有效提升群众举报涉毒活动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涉毒问题发现、打击能力,据此破案510余起、抓获1200余人。
三是毒驾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
对1.2万名毒驾高风险人员,普遍开展禁毒法治教育,依法注销380余名吸毒人员驾驶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连续查获外省进京的吸毒大货车司机36名,及时消除了“毒驾”风险隐患。
三、禁毒工作基层发现、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提升基层派出所打防能力为突破口,有力提升打击效能。2016年来,全市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366起,抓获涉毒人员10974名,缴获各类毒品71.7公斤,连续三年查获涉毒人员超过万人。
一是毒品大要案件侦查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共破获缴毒量百克以上毒品案件162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40名。缴毒量千克以上毒品案件18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9名。
二是堵源截流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安、机场、海关、铁路、邮政等部门,深入推进“陆空邮”毒品查缉,健全完善“三个第一时间、空港查毒快速反应联动”等工作制度,破获走私、运输毒品案件64起。特别是,北京海关严密查缉,查获走私入境的毒品原植物恰特草27批次、1.4吨。
三是网络涉毒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
互联网禁毒工作小组各单位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运行,两个战场同步推进”,严厉打击网络涉毒违法犯罪,共破案370余起,抓获网络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46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20余公斤,关停涉毒通讯账号2200余个。
四是禁毒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空、天、地”联合查毒工作机制,狠抓禁种铲毒责任落实,连续三年实现山区“零种植”,全市“零产量”。食药监、卫生计生、安监、经信、公安、商委、环保、工商等部门健全“一站式”服务模式,完善联合监管、流失追溯制度建设,实现了易制毒化学品“零流失”。
四、禁毒工作基层预防、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程度进一步加深。
以“教学计划、大纲、师资、课程、教材”五落实为抓手,对1642所中小学的130万名中小学生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高校新生入学培训“引航工程”,在80余所高校建立“蓝色盾牌”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现高校禁毒志愿者已达5000余名。教工委、教委制定《北京市大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规划》,将禁毒工作纳入了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政绩考核内容,有效提升预防教育效能。
二是社区毒品预防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
民政、妇联、公安、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各街乡开展常态化禁毒宣传。市民政局利用96156社区大课堂宣传禁毒知识。市妇联将禁毒工作纳入平安家庭创建。市禁毒办联合团市委、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音乐剧《临界》、《鸟》巡演、禁毒公益歌曲大联唱等活动600余场。宣传、新闻广电等部门在各类媒体发布禁毒消息数百条,营造了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
三是网络毒品预防教育效能进一步提升。
首都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联合北京网信办、北京网络辟谣平台、百度等单位建立“禁毒知道”答疑平台,为3100万网民解答热点问题;与国家禁毒办联合建立了《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参观人数超过230万人,成为全国五大禁毒教育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