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发布
传递政府声音;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发布

国际禁毒日|以生命的名义坚决向毒品说不!

北京发布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6 16: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日前,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北京市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禁毒委、市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北京市禁毒工作有关情况。

毒品,全球公害!如洪水猛兽一般,时刻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全国吸毒人员已超过250万,吸毒者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短10至15年,自杀发生率高10至15倍。一时的放纵,一生的悔恨。珍惜生命,爱护家庭,以生命的名义坚决向毒品说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禁毒宣传片~



发布会上,市禁毒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陶晶通报了2016年全市禁毒工作情况、当前我市毒情形势、我市公安禁毒工作取得的成果,简要分析了我市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从禁毒工作基层保障、基层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发现、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禁毒工作基层预防、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等方面介绍了我市禁毒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我市面临的毒情形势

受国际国内毒情快速蔓延影响,当前,我市仍处于毒品问题蔓延期、毒品犯罪高发期和毒品治理攻坚期,毒情形势严峻复杂。

一、吸毒人员快速增长,给首都安全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一是吸毒人员增长快。 十年来,全市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达15.6%。2016年增幅为7.3%。截至目前,累计登记吸毒人员3.6万名。尽管滥用海洛因人员增长势头趋缓,但基数庞大,现登记在册1.1万名。滥用冰毒等合成毒品人员增幅较快,现登记在册2.4万名。滥用大麻群体自2014年起呈快速增长态势,连续两年抓获滥用人员超过200名,现登记在册已达1000余名。 二是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多发。 据国家禁毒办研究表明,滥用冰毒5年以上即会产生致幻等精神病症状。现我市滥用冰毒超过5年的吸毒人员已近万名。今年以来,我市已相继发生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5起。 三是枪毒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2016年,全市共缴获涉毒人员非法持有枪支20余支,弹药600余发。

二、禁毒防控压力不断加大,毒品问题呈现向郊区蔓延、向网络蔓延、向青少年蔓延态势。 近年来,我市毒品违法犯罪数量增长较快,防控压力不断增大。 一是毒品问题向郊区蔓延。 2008年来,环五区和远郊区毒品发案4800余起,且毒品大要案件日益增多。 二是毒品问题向网络蔓延。 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毒品约购重要渠道。仅2016年“网络扫毒”专项行动,即抓获吸贩毒人员260名,缴获毒品13.8公斤。 三是毒品问题向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群体蔓延。 十年来,共查获18岁以下未成年人700余名。近年来,还查获涉毒在校生200余名,覆盖全市所有区,涉及大、中、小学40余所。

三、毒品渗透不断加剧,禁毒工作面临更大压力。 一是境外毒品渗透加剧。 十年来,共缴获来自“金新月”的海洛因200余公斤,占海洛因缴获总量的59%。缴获来自南美洲的可卡因80余公斤,占可卡因缴获总量的97.2%。 二是境内毒品多头入京。 云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地毒品流向北京,公路、铁路、民航、物流等渠道全面渗透,堵源截流压力持续增大。在云南等传统毒情大省渗透力度不减的同时,安徽、河北等中部省市毒品运输案件不断增多。 三是外地籍吸毒人员不断增多。 十年来,我市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达15.6%,外地籍在册吸毒人员年均增幅高达26.7%。在去年查获的9000余名吸毒人员中,外地籍人员达6000余名,占比达65.4%,远高于全国平均值。

我市禁毒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是北京禁毒工作的“基层基础年”。全市各级禁毒部门瞄准基层、狠抓基础,着力强化基层禁毒工作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力量保障,扎实推进“社区、校园、网络和派出所”阵地建设,严格落实禁毒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提升了基层禁毒部门“发现、预防、打击、管控”能力,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禁毒工作基层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基层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 着力强化禁毒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全市324个街乡普遍建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普遍成立了禁毒工作小组,严格落实各项禁毒措施,形成了“纵向到底”的禁毒工作组织体系,确保了基层禁毒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基层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 坚持法治思维,强化制度推进,相继制定出台了《北京市禁毒专职社会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北京市禁毒重点地区治理工作办法》、《北京市社会面吸毒人员风险评估管控办法》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推动了禁毒工作规范发展。特别是,市公安局会同津冀两地公安部门签订《京津冀禁毒警务协作议定书》,推动了三地禁毒警务合作务实开展。

三是基层工作督导检查进一步深化。 市禁毒办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建立了常态化的督导检查制度,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并坚持“公开通报、定期通报、及时通报”,先后下发通报30余份,提出整改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二、禁毒工作基层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戒毒人员帮扶水平进一步增强。 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组织街道、乡镇和民政、司法、人力社保等部门,发挥社区、家庭作用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现全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达2800余名,管控率达98%。加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对520余名吸毒人员落实了药物维持治疗措施。强化帮扶救助,人力社保、公安、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结合职能分工,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心理咨询、就业安置等服务,落实医保、低保等保障措施,现我市阿片类戒毒人员(1.1万名)就业率超过91%,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达1.5万名。

二是群众参与禁毒斗争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印发《群众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有效提升群众举报涉毒活动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涉毒问题发现、打击能力,据此破案510余起、抓获1200余人。

三是毒驾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 对1.2万名毒驾高风险人员,普遍开展禁毒法治教育,依法注销380余名吸毒人员驾驶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连续查获外省进京的吸毒大货车司机36名,及时消除了“毒驾”风险隐患。

三、禁毒工作基层发现、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提升基层派出所打防能力为突破口,有力提升打击效能。2016年来,全市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366起,抓获涉毒人员10974名,缴获各类毒品71.7公斤,连续三年查获涉毒人员超过万人。

一是毒品大要案件侦查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共破获缴毒量百克以上毒品案件162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40名。缴毒量千克以上毒品案件18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9名。

二是堵源截流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安、机场、海关、铁路、邮政等部门,深入推进“陆空邮”毒品查缉,健全完善“三个第一时间、空港查毒快速反应联动”等工作制度,破获走私、运输毒品案件64起。特别是,北京海关严密查缉,查获走私入境的毒品原植物恰特草27批次、1.4吨。

三是网络涉毒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 互联网禁毒工作小组各单位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运行,两个战场同步推进”,严厉打击网络涉毒违法犯罪,共破案370余起,抓获网络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46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20余公斤,关停涉毒通讯账号2200余个。

四是禁毒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空、天、地”联合查毒工作机制,狠抓禁种铲毒责任落实,连续三年实现山区“零种植”,全市“零产量”。食药监、卫生计生、安监、经信、公安、商委、环保、工商等部门健全“一站式”服务模式,完善联合监管、流失追溯制度建设,实现了易制毒化学品“零流失”。

四、禁毒工作基层预防、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程度进一步加深。 以“教学计划、大纲、师资、课程、教材”五落实为抓手,对1642所中小学的130万名中小学生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高校新生入学培训“引航工程”,在80余所高校建立“蓝色盾牌”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现高校禁毒志愿者已达5000余名。教工委、教委制定《北京市大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规划》,将禁毒工作纳入了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政绩考核内容,有效提升预防教育效能。

二是社区毒品预防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 民政、妇联、公安、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各街乡开展常态化禁毒宣传。市民政局利用96156社区大课堂宣传禁毒知识。市妇联将禁毒工作纳入平安家庭创建。市禁毒办联合团市委、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音乐剧《临界》、《鸟》巡演、禁毒公益歌曲大联唱等活动600余场。宣传、新闻广电等部门在各类媒体发布禁毒消息数百条,营造了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

三是网络毒品预防教育效能进一步提升。 首都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联合北京网信办、北京网络辟谣平台、百度等单位建立“禁毒知道”答疑平台,为3100万网民解答热点问题;与国家禁毒办联合建立了《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参观人数超过230万人,成为全国五大禁毒教育平台之一。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小芹通报了2016年检察机关批捕和提起公诉毒品案件情况,以及在打击惩处毒品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2016年以来,北京市各级检察机关在市委和高检院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立足“监督、审查、追诉”基本职能定位,按照“从严从重、从速从快”基本方针,始终保持对各类毒品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以司法办案“三效”标准为引领,延伸检察职能,积极开展禁毒、防毒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实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一、严格履行法定职能,不断强化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 全市各级检察机关按照严格检察监督、严密司法审查、严肃国家追诉的工作要求,把握毒品犯罪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公诉职能在审前程序中的关键作用,将毒品犯罪作为打击重点,“从严从重、从速从快”办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涉毒犯罪案件1853件2085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545件1714人,批捕率分别达83.3%和82.2%;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涉毒犯罪案件1700件1848人,提起公诉1614件1775人,起诉率分别达94.9%和96%。批准逮捕率和提起公诉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的批捕率和起诉率,充分表明了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从严打击的态势。

二、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突出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指控犯罪的合力。 按照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构造,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作用,指控和证明犯罪的主体作用,加强侦、捕、诉工作衔接,积极构建打击毒品犯罪的“大控方”格局。 一是与公安机关建立重大敏感案件通报机制 ,适时介入侦查、引导侦查取证,提高重大毒品犯罪案件的侦办效率。 二是以审判为导向,不断强化证据审查精细化水平。 多次与公安机关共同组织庭审观摩活动,提升证据收集规范化意识。注重客观证据在认定事实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单纯依赖口供定案,围绕证据收集、完善和固定,向公安机关发出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和不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370余份,提出补充、完善、固定证据的建议850余条,构建完整的证据证明体系,为法庭审判打牢基础。 三是严格履行追诉职责,积极开展追捕漏犯和追诉漏罪工作,严防有罪不纠。 去年,共提出追捕意见10份,追捕的犯罪嫌疑人均已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如市检察院在办理被告人高某某、祁某运输毒品的二审案件中,发现有充分证据证实向该二人提供毒品的牟某某涉嫌贩卖毒品罪,遂向侦查机关提出追诉建议。该案提起公诉后,牟某某以贩卖毒品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三、严密司法审查,确保案件质量。 一是强化办案主体责任,严防司法错案的发生。 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司法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检察官权限清单、责任清单、亲历清单、追责清单,提高全体检察人员责任意识,严把逮捕、起诉案件质量关,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是完善司法审查体系建设,突出调查、核实在司法审查中的作用。 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中,做到全面提讯犯罪嫌疑人,严防非法取证,强化人权保障。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针对法律适用、证据认定、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等疑难问题,分别或集中听取侦查机关指控犯罪的意见和律师、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的辩护意见,确保检察权客观、公正行使。 三是加强专业化平台建设。 一些基层检察院审查逮捕部、公诉部为防止毒品案件分散办理造成证据把握标准不统一、司法解释理解不一致等问题,设立毒品案件检察官办案组,统一执法标准,提升办案质效。

四、积极参加禁毒整治综合治理,提升工作效果。 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全市各级检察机关还将参与禁毒整治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实现司法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是积极开展惩治毒品犯罪的宣传工作。 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有关社会广泛关注的涉毒案件的办理情况,发挥震慑犯罪的作用。 二是广泛开展禁毒预防工作,多种方式提高公民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 如昌平区检察院利用微信平台,面向社会推送8期禁毒专刊,宣传毒品危害、讲解如何辨识毒品、介绍常见毒品犯罪类型等。平谷区检察院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应对毒品,看我七十二变”的动漫作品,图文并茂地介绍常见的毒品奶茶、毒品开心水、毒品跳跳糖等迷惑性很强的毒品,起到良好的警示效应。朝阳区、石景山区检察院选派干警深入学校,为在校学生开设法律选修课堂等。 三是利用检察建议,强化社会管理,筑牢禁毒根基。 各级检察机关结合办案,向发生涉毒案件的单位发出《检察建议书》,提出整章建制,加强内部人员教育管理的建议。为保证整改到位,积极开展跟踪落实工作,约谈有关单位负责人,强化其主体责任意识,共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得到有关单位的好评。


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凤德通报了2016年全市各级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及工作成果。

一、毒品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全国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依法运用刑罚手段从严惩处毒品犯罪,不断加强毒品犯罪审判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为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安业做出了贡献。

依法运用刑罚惩治毒品犯罪,是人民法院参与禁毒斗争的主要方式和工作重心。2016年全市法院继续坚持对毒品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认真做好毒品犯罪审判工作。据统计,2016年全市审结各类一审毒品犯罪案件912件,占当年一审刑事案件数的5.4%,罪名主要有三种: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652件(占71.5%)、非法持有毒品案135件(占14.8%)、容留他人吸毒案121件(占13.3%)。

一审毒品案由分布图

从审理程序和分布区域来看,全市基层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843件;从分布区域来看,前三位分别是:海淀法院215件(占23.6%),朝阳法院196件(占21.5%),丰台法院112件(占12.3%),其他基层法院审理320件(占35.1%)。中级法院审理一审毒品犯罪案件69件(7.57%),二审(包括死刑复核)毒品犯罪案件219件。

一审毒品案件区域分布图

从案件审判情况看,本市毒品犯罪出现以下特点: 一是毒品案件犯罪主体呈现新变化。 第一,涉毒行为人年龄结构进一步低龄化,未成年人参与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增多(从去年的7人增加到今年的11人),贩卖、运输毒品犯罪行为人以青壮年为主。第二,孕妇、哺乳期妇女、患病人士等特殊群体受雇进行毒品犯罪活动的情况开始凸显。第三,涉毒犯罪被告人文化程度偏低,以无业人员为主。累犯、毒品再犯比重较大,刑满释放后短期内又实施毒品犯罪的再犯情况较为突出。第四,“以贩养吸”、吸毒者实施毒品犯罪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多样化状态。 第一,从犯罪手段看,涉互联网毒品犯罪形势严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网上网下融合,线上线下同步,加速了毒品传播蔓延,社会危害极大。第二,从毒品流通渠道看,通过物流、快递贩卖、运输毒品的情况突出,打击难度加大。第三,零星、少量贩毒增多,毒品交易呈现“小包散卖”趋势,查获侦破难度更大。第四,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向校园、企事业等单位渗透扩散,高校学生涉毒案件有所增多。 三是因涉毒违法犯罪诱发次生犯罪情况频发。 合成毒品在吸毒人群中蔓延和滥用,毒性强、易致幻,极易诱发次生犯罪。有的犯罪分子吸毒后驾驶机动车上路肇事肇祸,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有的犯罪分子吸毒后实施杀人、放火等暴力犯罪,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有的犯罪分子为获取毒资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侵财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治毒品犯罪

针对毒品犯罪的严重危害和禁毒工作的严峻形势,全市法院始终把毒品犯罪审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刑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遏制了毒品犯罪快速蔓延的势头,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更加坚决有力惩处毒品犯罪。 2016年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毒品犯罪分子1342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的328人,重刑率为24.4%,与去年基本持平,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16个百分点,其中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适用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达28.6%。在审判工作中,全市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并突出打击重点。对走私、运输大宗贩卖毒品等严重毒品犯罪以及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严惩,更加注重从经济上制裁毒品犯罪,依法追缴毒品犯罪违法所得,加大财产刑适用及执行力度,剥夺其再犯经济能力;严格规范毒品犯罪的非监禁刑适用,非监禁刑适用率2.4%,远低于其他案件非监禁刑适用率。

二是更加注重毒品犯罪审判质量。 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坚决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和程序公正原则,对瑕疵证据及时要求补查补证,对非法证据坚决依法排除,不因坚持从严打击而放松对毒品犯罪案件质量的要求;推动解决证人、鉴定人出庭问题,落实庭审中心的要求,确保庭审实质化;实行院庭长办案制度,西城法院、通州法院院长分别承办疑难复杂的运输毒品案,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严格依法依程序审判,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力促侦查、审查起诉的毒品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三是更加注重毒品犯罪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围绕毒品犯罪的具体罪名,编写审判工作规范,保证法官办理毒品刑事案件有明确的标准可供遵循;加强证据分类指引,研究制定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和规范,以审判标准指引侦诉机关收集、运用证据;推行刑事法官专业会议制度,解决毒品犯罪中疑难复杂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明确裁判标准;加强毒品犯罪审判工作的专业化建设,确定了专门承担毒品犯罪审判工作的审判庭和合议庭;加强业务学习,围绕新近出台的涉毒法律规范组织专题学习培训,提升法官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能力。

三、努力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

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毒品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综合治理。2016年各级人民法院在做好毒品犯罪审判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审判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禁毒宣教活动,推动了人民法院禁毒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一是充分利用“6·26”国际禁毒日等时机集中开展宣传教育 ,更加注重日常禁毒法制宣传,通过新闻通报会、庭审直播、公开宣判、举办禁毒法制讲座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宣教活动。二中院、海淀法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审理新闻通报会,发布涉毒犯罪典型案例,研判毒品犯罪变化趋势,分析毒品犯罪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提出对策和建议。三中院法官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选取典型案例讲述被告人参与毒品犯罪的原因和付出的惨重代价,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二是突出宣传教育重点 ,紧紧围绕青少年群体和合成毒品滥用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涉毒高危群体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四中院开展禁毒宣传送法进校园活动,为职高学生讲授普法教育课;朝阳法院联合朝阳团区委共同开展以“拒绝毒品诱惑、拥抱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三是积极延伸审判职能 ,针对毒品犯罪审判中发现的治安隐患和社会管理漏洞,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加强源头治理、强化日常管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全社会构建更为严密的禁毒防控体系。

四是不断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加大法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禁毒教育宣传阵地不断巩固扩大。北京法院在官方微博上设置话题,邀请刑事法官就毒品犯罪案件审判和预防进行“微访谈”,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和其他法院官方微博、法官职务微博对微访谈进行连续转发,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问: 禁毒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您能介绍一下市禁毒委成员单位组成情况吗?

市禁毒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陶晶:

北京市于1992年成立禁毒委员会。2003年,按照国家禁毒委的要求,北京市禁毒委员会设立了23家市禁毒委成员单位。根据北京市不断变化的毒情形势和禁毒工作的发展,目前,市禁毒委已发展至教育、卫生计生、公安、司法、民政等40家成员单位。现市禁毒委下设立五个禁毒工作小组,包括: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小组,牵头单位是市禁毒办;缉毒侦查情报和“陆、空、邮”毒品查缉工作小组,牵头单位是市公安局;禁吸戒毒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小组,牵头单位是市禁毒办;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工作小组,牵头单位是市食药监局;互联网禁毒工作组,牵头单位是市禁毒办。这五个工作小组涵盖了当前禁毒工作的各项内容。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履行禁毒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问: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审查逮捕率和提起公诉的比率较高,那对毒品犯罪证据标准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小芹: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和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是基本职责。严格依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基本理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检察人员的行为准则,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检察工作的基本遵循。在事发办案中,我们严格落实证据裁判规则。在证据证明标准上,对任何犯罪都坚持严格的法定证明标准。不会因为毒品犯罪而降低证据证明标准,也不会对其他犯罪提高证据证明标准。

但是,毒品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如果任其蔓延,将会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始终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犯罪。同时,毒品犯罪具有相对复杂性,毒品犯罪分子往往采用各种手段逃避打击,侦查难度较大。而且毒品犯罪分子中累犯多、再犯多,主观恶性大。为保障侦查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是为了加大对毒品犯罪分子的惩戒力度,我们始终坚持对毒品犯罪从严打击的态势,对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案件,批准逮捕率和提起公诉率相对较高。


问:下一步北京市法院将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禁毒工作?

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凤德:

依法运用刑罚惩治毒品犯罪,是人民法院参与禁毒工作的主要方式。全市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全国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依法准确惩治毒品犯罪,不断加强毒品犯罪审判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推动禁毒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准确惩治各类毒品犯罪。面对严峻的毒品犯罪形势,全市法院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运用好刑罚武器,有效打击震慑毒品犯罪。对涉案毒品数量大、罪行严重、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应当判处重刑的犯罪分子,坚决依法重判。同时,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罪行较轻或具有法定、酌定从轻情节的毒品犯罪分子,依法给予从宽处罚,充分发挥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分化瓦解毒品犯罪分子,预防和减少毒品犯罪。二是深入推进毒品犯罪审判规范化建设,增强打击毒品犯罪的司法能力。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庭审实质化;围绕毒品犯罪的具体罪名,编写审判工作规范,研究制定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和规范;推行刑事法官专业会议制度,解决毒品犯罪中疑难复杂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明确裁判标准;加强毒品犯罪审判工作的专业化建设,确定专门的合议庭和专人承担毒品犯罪案件的审理;高、中级法院将进一步加强对毒品犯罪案件的审判指导工作力度,在审理好具体案件的同时,通过编发案例、召开座谈会、组织业务培训等形式,提升全市法院毒品犯罪审判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依托审判职能,加强禁毒法制宣传教育。全市法院将加强对毒品犯罪案件的调研,选择典型案件,通过召开新闻通报会、组织旁听、庭审直播、公开宣判等形式,营造打击毒品犯罪的强大声势;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禁毒法制讲座,强化青少年、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禁毒意识,使其自觉抵制毒品、远离毒品;加强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通过以案说法等法制栏目,让社会公众直观感受毒品的社会危害;利用法院官网、微博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联动发声,扩大禁毒工作宣传效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