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悼念项楚先生——中国敦煌 ...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谁能代表中国登上《时代周刊》?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1-30 22:51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51

作者:煦濡

审核:喵大大     编排:汤圆


《时代周刊》(Time)又称时代,创立于1923年,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作为将近百年历史的新闻周刊,时代在全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大,不少人以登上这本周刊的方面为荣。

时代创刊时宣称, 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因而时代周刊创刊初始便立足美国,关注全球。 对于远隔重洋的中国,时代周刊同样投以关注目光。



列努斯在集中研究了1923——1977年间《时代》封面人物后,做出了相关统计,在2814个封面上总数为3336人次的封面人物中,美国人占了68.8%,其他世界所有国家共占31.2%。 而中国排在英国、苏联、法国、德国之后,上榜52人次,占1.6%。

那么民国时期都有哪些人物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呢? 据统计,民国时期有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溥仪,汪精卫,宋美龄,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毛泽东共11人19次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


民国时期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每一次时代周刊上中国人物的出现,都反映着国内政治与社会的瞬息万变,时代与形势的深刻变化,而每一次相关人物的亮相,也都展示着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诉说着不同的中国故事。


01 军阀割据时期的中国形象


在创刊后一年,1924年9月8日, 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他就是吴佩孚。 作为直系军阀的首领人物,吴佩孚能够荣登时代周刊封面,自然有其时代背景。


1920年,吴佩孚跟随曹锟参加直皖战争,与奉系合作,击败皖系势力,9月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副使。 1921年,吴佩孚又被任命为两湖巡阅使,至此直系军阀势力已扩充至直鲁豫、江苏、陕西和两湖地区,显然有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之势。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吴佩孚联合曹锟将奉系军阀赶至山海关外,直系军阀入主北京政府。


吴佩孚也因此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首要人物,集政治权力、军事实力和威望于一身,自此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之前,吴佩孚可以说是到达了个人权势巅峰。 因此1924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吴佩孚选入封面,并配以说明文“Biggest man in China”,以中国最强者的字眼来表述吴佩孚,可见其在当时在中国政坛的权力地位及影响力。


▲1924年9月8日时代封面


1927年4月4日, 蒋介石第一次出现时代周刊封面上,这也是登上时代封面的第2个中国人。 时代周刊以一幅表情冷峻、目光凌厉的正面肖像来刻画蒋介石,配以简短说明“GENERAL CHIANG KAI SHEK”(蒋介石将军),“rose out of Sun-set”(在孙陨落之后升起)。 此时正值国内国民革命方兴未艾之际,在此之前,蒋介石于1926年6月4日任北伐军总司令,并发起北伐,率先对吴佩孚势力展开攻击。 北伐军攻势迅猛,势如破竹,蒋介石也以此为资本,成为进军中国政坛的一颗冉冉新星。


自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蒋介石单独出现在时代封面次数为6次,另有3次与他人一同出现。 根据列努斯对1923-1977年所有出现于封面的人物统计来看,中国人物中,毛泽东出现12次,名列第12; 蒋介石10次,名列第17; 周恩来8次,名列第22。 可见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性。 因此,1927年蒋介石入选时代封面,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北洋军阀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由其主导的新的时代的来临。


▲1927年4月4日时代封面


1928年,北伐基本完成,蒋介石遂以战争结束,节省军事开支以进行经济建设为由,着手召开编遣会议,进行大规模裁军。 而此举严重影响到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核心利益,由此引发了1930年的中原大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时代周刊于1928年7月2日和1930年5月19日分别选取了 冯玉祥和阎锡山 作为封面人物。


▲1928年7月2日时代封面


▲1928年7月2日时代封面


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时代周刊从美国在华利益出发 ,选用了亲美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及信奉基督教的冯玉祥等人作为封面人物,这些人主要是当时的旧军阀,其形象比较单一,大都是严肃刻板,身着军装的形象,画面整体比较灰暗,给人留下一种落后混乱的印象。


02 抗战时期的中国形象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硝烟迅速弥漫整个东北,国内局势陡然紧张,此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又面临着派系间的激烈斗争,以胡汉民为代表的粤系势力尤甚。 在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1931年10月26日,时代周刊选择将 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 作为封面人物, 表达了对中国局势的关注与观望。 之后,蒋介石迫于时局压力,于1932年12月15日通电第二次下野。

▲1931年10月26日时代封面


1933年至1936年,时代周刊连续4年都有中国人物登上封面,显露的是全面抗战前国内外环境的错综复杂,中日关系一发千钧的态势和极端紧张的时局。


1933年12月11日,蒋介石再次登上时代封面,此时的他已经在第2次下野后不久再次上台,并于1932年在干部组织,情报系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成自身从军事领袖向政治领袖的转型

▲1933年12月11日时代封面


1934年3月5日, 溥仪 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就在几天前,溥仪在日军的策划下,改“伪满洲国”为“伪满洲帝国”,并举行登基典礼,称“伪满洲国皇帝”,改年号为康德元年。 这一地区两年前还被称为满洲,两年间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形势迅速恶化,而溥仪则陶醉在所谓“王道乐土”的帝王美梦中。


▲1934年3月5日时代封面


1935年3月18日, 汪精卫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此时汪精卫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这一年中国局势极为动荡,持续紧张的中日关系,战和不定的环境,直接将这位外交部长推到风口浪尖。 时代周刊将汪精卫比喻为鲸鱼的胡须——容易弯曲,也能予以反击,这其实也反映出此时的汪精卫在中日关系之间摇摆不定,亦战亦合的心理态势。


▲1935年3月18日时代封面


1936年2月24日, 时代杂志罕见地将4位人物列入同一个封面中——日本裕仁天皇,溥仪,斯大林,蒋介石 ,这四位解决远东危机的关键人物同处一框,并配以文字“the spokesman: one false step-one mistake-will go bang like a fire cracker”(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引爆),简单直观地传递出当时远东各方势力的动态变化和时局的千钧一发。


▲1936年2月24日时代封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之后的数年间,每一次中国人物在时代封面上的出现,都反映着某个重要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


1938年1月3日,伴随着 介石宋美龄 联袂成为时代年度人物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


▲1938年1月3日时代封面


1941年6月16日, 陈诚 的出现,伴随着重庆大轰炸艰难的日子。


▲1941年6月16日时代封面


1942年6月1日,蒋介石再次登上封面,伴随的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国际战场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宣战,中国的艰难困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也逐渐提高,蒋介石的威望与地位也逐渐达到顶峰。

▲1942年6月1日时代封面


1943年3月1日,宋美龄出现在封面上,该年宋美龄赴美访问,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并与罗斯福总统会晤,宋美龄以其出众的口才,优雅的举止外貌在美国迅速刮起一阵美龄风,宋的出访美国反映出国民政府在外交上争取美国更大的支持与援助。


▲1943年3月1日时代封面


1944年12月18日, 宋子文 登上时代封面,不久之前宋刚接任代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部长之职。 对于这样一位具有留美经验的国民党高层政要,美国显然对其青睐有加,时代周刊更是对宋子文极尽赞美之词,甚至将他与美国开国时期首任财政部长汉米尔顿相提并论。 1945年7月,宋子文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并任四位主席之一。 联合国大会成立时为中国首席代表。 1945年8月宋子文出访美国,并争取到美国的全面援助。


▲1944年12月18日时代封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9月3日蒋介石以抗战胜利者的姿态亮相时代周刊封面。 封面上的蒋介石身着军装,面带微笑,神态祥和,背后是青天白日旗。


封面配以文字说明“After eight years of war, the challenge of peace”(八年抗战之后,和平正经受挑战),时代周刊在祝贺中国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一种不确定和担忧。 抗战结束了,是和平还是战争,成了摆在国共两党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蒋介石迫切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

▲1945年9月3日时代封面


这一时期出现在时代封面的人物,大多是蒋介石及其周边的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 相比于早期严肃刻板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封面形象丰富活泼了许多。 由于抗战的进行,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同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无论是从盟友关系出发,还是从反法西斯宣传角度讲,时代周刊对中国的封面人物刻画及其相关新闻报道上,都多了一份友善和关切。


03 从抗战走向解放战争


1947年5月26日,长期主持国民党党务、cc系特务首脑陈立夫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封面配以陈立夫的一句名言“The essen-ce of life is the performance of benevolence”(生之原理在于施仁义)。


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此次时代周刊将陈立夫研究哲学,写作生之原理并以弘扬儒学为己任的一面突出予以报道,其出发点正如时代周刊所说: “美中之间的桥梁,必须从马歇尔这种完全美国式的思想,延伸到陈这种完全中国式的思想。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跨度; 但它却必须承载亚洲和平与进步的重量”。

▲1947年5月26日时代封面


1948年12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是蒋介石在民国时期的最后一次亮相,当时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节节败退,优势丧尽,时代周刊以“the howitzers could now be heard in  Kansas City”(榴弹炮的声音,远在堪萨斯城也能听到)的字样描述时局。 1948年9月至11月的辽沈战役、11月6日开始的淮海战役,以及11月29日开始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已经结束还是正在进行之中,对蒋介石来说形势都不容乐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