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预言式”帖子截图
顺风车里显示性别代表什么,帖子里讲得很清楚——
社交,实际上陌生人异性社交。
实际上这是滴滴对顺风车这一产品社交功能做了回调:今年5月5号,郑州滴滴顺风车空姐奸杀案之后,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产品;之后,滴滴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顺风车的整顿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将乘客的个人信息由默认公开变成了默认关闭,司机不能再查看乘客的性别、年龄和相貌。此后,滴滴顺风车宣布回归。而此次出事前三天,滴滴再次把乘客信息公开,乐清女孩再次遭到奸杀。滴滴顺风车产品的基本逻辑,被革职的掌门人黄洁莉讲得很清楚:
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在2015年的8月4日一次演讲中,黄洁莉说:数据显示,女乘客较男乘客的被接单率高出10个百分点。(顺风车主)绝大多数是男性,平均年龄32岁。“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课题,我们很希望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黄洁莉口中的男性车主“需求”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陌生人社交,以及伴随的性暗示、潜在的性机会。
滴滴在自己的广告中反复宣扬这一逻辑,随手摘几段滴滴的广告词:1.“春风十里,不如睡,你”;2.试衣间,飞机杯;3.加接头暗号,即可开始一场奇妙的约会;4.让回家的路上,多一个脱单的机会;5.提高头像颜值,顺风车更好约;6.顺风让我遇见你。
当然,还有那张广为流传的、赤裸裸充满性暗示的广告:
图:滴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
产品结果也是显而易见,在许多女性用户的顺风车页面上,有很多来自车主的与性相关的评价:“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安静的美少女”……
滴滴顺风车还有个免单功能,这更是以陌生人社交机会换取搭乘机会的典型逻辑。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男车主愿意给女乘客免单的比例高达67%,是男性乘客的两倍,此外,
深夜(22:00—23:00)是一天中最容易发生免单的时段。
而这个产品逻辑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许多女性用户并没有意识去参与这场陌生人社交,更没有认为自己成为性诱饵,成为顺风车这个平台的鼓励机制和刺激因素,他们只是希望以共享的方式获得低廉的搭车机会。
滴滴顺风车当然是成功的,这是黄洁莉在顺风车补贴失败之后想出的产品机制。滴滴拍过一部宣传片,叫《小桔人成长记》,黄洁莉是这部片子第二季的主角。在这部片子里,她说:滴滴顺风车一开始是以营销导向,也就是靠补贴拉来了很多单子。后来,随着补贴下降,单量大幅度下降。那段时间,她觉得挺难熬的,每天都在寻找解决办法。“以小时为单位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后来,她就想明白了一条路,也是自己最擅长的:社交。
滴滴顺风车和竞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做到让乘客上车前,司机已经知道自己要拉的是什么人。
说白了,用陌生人社交和潜在的性机会,代替了对私家车主的补贴,而让车主在拉客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拉的乘客,在很大程度上让车主有了优先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顺风车对于车主的性补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