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布会上,罗熹公开了2025年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位列全球前五位,财险主要指标达到全球第一。到2035年,实现全球营业收入挤入前三位,财险所有指标要成为全球第一。
于中国人保而言,过去的2020年是多事之秋,除财险受车险改革影响外,一系列风险事件更是让人保声誉受损,加上管理层频繁变动,中国人保一举一动备受外界关注。
从业绩数据来看,中国人保实现全年保险业务收入5636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316亿元,同比增长6.3%。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0.69亿元,同比下降10.4%。每股收益0.45元,同比下降10.4%。总投资收益率为5.8%,较2019年上升0.4个百分点。
一方面,风险事件、业务结构调整和人事改革三重压力待解;另一方面,新任董事长又提出亮眼中远期目标,共和国“保险长子”“老人保”如何大象转身?
此次年度业绩发布会,是中国人保新领导班子集体亮相。
2020年7月,中国人保原董事长缪建民转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后,两个月后,中国太平原董事长罗熹空降人保接棒董事长一职。
罗熹的到来备受关注,他有着超30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在银行、保险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行事雷厉风行。尽管在中国太平任职时间不足两年,罗熹仍然在前任“三年再造新太平”之后提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目前,罗熹履新中国人保已有半年,在此期间,他启动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制定2025及2035战略目标、实现战略落地、发展保险科技、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文化改造这五个“作业单”。具体而言:
战略目标方面,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位列全球前五位,财险主要指标达到全球第一。到2035年,实现全球营业收入挤入前三位,财险所有指标要成为全球第一。
业绩会上,罗熹进一步透露,将通过两个方式实现战略落地:第一个通过年度预算,每年的年度预算要落实战略的目标,就是年度的预算和战略规划要有机对接。第二抓手是实施战略项目。“经过内部反复讨论,中国人保设计了42个战略项目,用来解决保险的供给侧的能力和效率问题,项目已经下达,并且有团队开始实施。”
在保险科技发展领域,中国人保对整个科技体制和技术架构也进行调整,对基础设施做了安排。另外有加快改造一些应用程序和系统,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基层效率为中心,去推动整个科技体制的科技赋能。
对于各方关注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在罗熹看来,治理比改革范围更大,改革可能涉及资源配置、人员和薪酬的激励问题,治理体系更大层面上涉及整个集团的运行方式问题,尤其是一些子公司的运行方式问题。
“去年我们发生了几起风险案件,反映了我们内部治理存在问题。我们不回避问题,将强力推动公司内部的治理体系的完善,搭建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罗熹表示。
谈及“老人保”和“新人保”的的定位,罗熹感慨道:“老人保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重要任务,几乎保险公司仅此一家,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原来的老大变成老三,谁能服气?”罗熹认为,这其中有能力、体制、技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观念思想问题,所以“文化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据了解,在罗熹履新后的第8天,中国人保官方公众号从此前的“PICC中国人民保险”变为“人民保险”。在他看来,这是表面上的文化调整,实际上通过对人保文化深层次的调整或改造,去解决人保过去20年中的问题。
“我们的战略是建立在新的道路、路径和模式上的,不是老的方式。老的方式只会形成规模的适当增长,但它不会呈现出一种跨越式的增长和形态、模式上的变化。” 罗熹如是说。
对于中国人保寿险业务,罗熹直言,过去的寿险是以银保渠道为主的,而且是低价值,强调规模。“当时我们要上市,要有规模,一下走到千亿的台阶,但千亿规模有多少价值?这几年我们在调整,代价是规模下滑,但是价值在增长。”罗熹认为,中国人保的路子的摸索还需要建立“三高”的模式,即高端的人才、高端的产品、高端的客户。
罗熹表示,“我们的卓越保险战略是建立在这个新的保险的基础上的,老保险是比较狭窄的,你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全球前三位。我们对全球排在我们前面的保险公司都做过分析和评估。美国保险业常使用的一种工具是不做理赔而做支付,或者少做理赔多做支付。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让保险业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也就是说,保险业未来不会亚于银行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去年9月19日,车险综改的正式实施,对以车险为主的财险影响极大。
人保业绩发布会上,关于未来车险业务发展判断、发展策略等问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新任总裁于泽预测,今年9月19日之后,车险行业当期营收会同比上升,但是综合全年增速仍呈负增长。
“2022年到2023年,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整体车险保费会进入稍微理性状态、恢复平稳状态。同时,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将持续,所以预计保费也将呈现平稳增长的状态。”关于整个车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泽做出如上判断。
年报数据显示,在应对疫情、灾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下,人保财险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2020年,人保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331.87亿元,业务规模保持平稳;市场份额为31.8%,净利润为208.34亿元,同比增长0.6%(扣除手续费税收政策影响);承保利润达41.48亿元,同比增长2.4%;综合成本率为98.9%,与2019年持平。
其中,作为财险中最主要的车险,其原保费收入2656.51亿元,同比增长1.0%。承保利润为88.09亿元,同比增长7.4%,综合成本率为96.5%,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要压前端的固定成本,同时我们也发现后端的理赔成本还有很多反欺诈、防渗漏的空间。”于泽如是表示。
谈及车险业务,于泽介绍,第一加强直销渠道的建设,比如4S店的渠道,包括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续保团队的建设。第二,建立一个车生活的生态圈,加强客户黏性和接受程度,做到获客和连客。第三就是定价能力的建设,提升精准定价能力,优化定价模型,推行价值联动,在费用管理上也做了闭环管理。
自去年车险综改后,险企开始大力培育非车业务。在车险保费下降的同时,人保财险的业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我们去年非车险的占比其实已经超过了车险,那么在新的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为非车险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包括国家治理类保险、农险、健康险都迎来了更多的有利的政策环境。”
于泽透露,基于承保组合差异化的配置资源,2021年整体战略是“开源与节流”,同时做到降赔减损。
具体而言,一个是战略性拓展个人非车险业务,创新推出以家庭为单元的类似家庭账户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一些服务型的家财险,也根据现实的这些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发展旅游险、宠物险、电器延保等。第二是商业团体险,抓住这次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契机,在新基建领域,在深挖商业管理客户需求方面进一步提升客户和产品的渗透率。此外,在产业保险、供应链保险,拓展海外业务方面,也要加快商业团险的发展。第三政策性保险业务,聚焦政府需求,为城市公共风险提供解决方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方面也有很大的商机。